当年场均狂砍25.3分的张卫平,和魔幻的1978年男篮世锦赛

1978年,中国男篮第一次参加男篮世锦赛,在那届比赛里,张卫平指导场均砍下25.3分,高居得分榜第二位。

事实上,张卫平那一年场均25.3的得分至今都是中国男篮球员参加奥运会和世锦赛的最高得分纪录姚明最高在06年世锦赛场均砍下25.3分,与张指导持平),而关于那届比赛和张指导的发挥,其实有很多值得一说的内容。

很多人都知道张指导在那一届比赛里发挥出众,但却并不清楚国队当时的整体表现,其实由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篮球参加的第一次国际大赛,因此中国男篮参赛还是以交流学习为主要目标,球队实力也并不算强。开赛第一场,他们就以97-154惨败给巴西队(值得一提的是,巴西队的154分还是在当时没有三分线的情况下轰下来的),创下赛会纪录,整整输给对手57分。

不过后面中国队找回状态,赢了2场比赛,对手分别是韩国和多米尼加,最终在14个队里排名第11,实际上中国队本来战绩还可以更好一点——当时世锦赛在菲律宾举办,举办时菲律宾遭受台风侵扰,结果导致塞内加尔队在和中国队比赛时迟到了15分钟。按照规则,如果中国队提出申请,那塞内加尔就理应判负,不过如前文所说中,国队当时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来参赛,因此还是同意跟对手继续比赛,结果塞内加尔队在中国队身上收获了本次赛事唯一一场胜利

PS:多年后,张卫平回忆起来,记得是打捷克斯洛伐克时对方迟到,与笔者查到的资料冲突,但笔者仍然倾向于是塞内加尔,因为如果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比赛对手迟到了,那打完捷克斯洛伐克后同一场馆的下一场比赛不可能没有推迟,而中国队唯一不会影响到下一场比赛进行的比赛就是打塞内加尔,因为那场比赛是在下午进行,不影响后续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队虽然赢了两场,战绩在所有亚洲球队中最好,但排名却并不是亚洲球队最高,最高是7战全败却依然躺进了前八的东道主菲律宾队。

明明全败,为什么菲律宾还能进前八呢?因为当时世锦赛的赛制非常奇葩,12支参赛球队被分成3个小组,进行第一轮循环赛;每组后两名进入败者组,而前两名一共六支球队加上东道主和卫冕冠军进入胜者组,分别进行第二轮循环赛;循环赛前两名打决赛争夺冠军,其他三四名,五六名,七八名分别打单场排位赛(这也是男篮世锦赛第一次引入单场淘汰的赛制)。

换句话说,菲律宾作为东道主,根本不用打就能直接进前八,然而在第二轮循环赛中,他们被七个对手轮番欺凌,场均输掉33分。这样的世界第八显然不太合理。而在四年之后,东道主哥伦比亚以同样的方式——六场全败、场均输30分——拿到了世界第七(卫冕冠军在那一届被取消了保送福利,所以胜者组只有7支球队)。大约是为了让这样的不合理局面不再出现,1986年世锦赛增加了参赛名额,并且所有球队都要从第一轮小组赛打起。

但话说回来,菲律宾队的情况多少情有可原。其实菲律宾并非绝对鱼腩,4年前他们在世锦赛上还赢过澳大利亚,但是本土世锦赛开赛三年之前,菲律宾篮球联赛(PBA)成立,是亚洲第一个职业篮球联赛(也是全世界现存的职业篮球联赛中第二早的,仅次于NBA)。别忘了,那还是职业球员禁止参加FIBA比赛的时代,所以现场球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大学生和MICAA(马尼拉工商业运动协会)的业余球员组成的“国家队”在主场被屠戮。

除了菲律宾和中国以外,韩国队是另一支参加了这届比赛的亚洲球队,他们当时7战1胜6负,唯一的胜利是加时击败塞内加尔,在那场比赛里,韩国队的核心崔富永砍下20分,事实上,他在那届比赛中的场均得分排名赛会第四,达到了21.1分。

而这实际上就牵扯到了一个一般球迷不太乐意讨论的扫兴问题,那就是张卫平老师这个得分榜第二的含金量。

实际情况是,张卫平老师的数据,多少有几滴小小的“水分”。因为小组赛面对两个后来进入胜者组的对手,张卫平场均仅得12.5分。而对上剩下五个对手(对波多黎各的比赛是在第一轮循环赛打的,但成绩带进第二轮),张卫平则砍下30.4分。

当然,这种水分在FIBA的比赛中普遍存在,1978年这届比赛的得分王布拉贝内茨就不遑多让。这位捷克斯洛伐克小前锋在两个出线对手身上只得到场均19分,而在败者组场均30分。面对波多黎各他,他砍下44分,刷新了世锦赛得分纪录,下一场面对中国队再得41分。

与之相反的则是得分榜第三名,南斯拉夫的小前锋达利帕吉奇。面对两个败者组对手和菲律宾,他场均16.3分,而面对其他对手则可以得到25.5分。在这届星光熠熠、几乎是“从未打过NBA的伟大球员”集结得最整齐的一届世锦赛上,达利帕吉奇绝对是星中之星。不过遗憾的是,除了达利帕吉奇外,大多数传奇巨星并不在巅峰。巴西队最具代表性:这是“国王”乌比拉坦五次世锦赛之旅的最后一次,也是比他小14岁的“圣手”奥斯卡-施密特连续四届参赛的头一次。

达利帕吉奇

由于1978年世锦赛是第一次引入单场淘汰排名,因此胜者组的循环赛打完之后,之后的排名赛是打的昏天黑地,除了除了澳大利亚轻取——还能有谁?——菲律宾获得第七名外,剩下三场单场决胜负的比赛都异常激烈。美国以96比94战胜加拿大获得第五。季军争夺战在巴西队与意大利队之间展开。有趣的是,在不久前的1978年足球世界杯上,也是这两个国家争夺铜牌,当时巴西2比1取胜。

回到篮球世锦赛,巴西与意大利这一场比赛的最后时刻,意大利马尔佐拉蒂命中关键球,反超比分。时间所剩无几,巴西侧翼马塞尔-德索萨接到发球后在中线双手推射,球进了!意大利传奇中锋梅内金冷静应对,带领队友裁判和技术台官员展开围追堵截,要求改判进球超时,可惜无力回天。86比85,巴西人又一次以同样的分差击败意大利人获得铜牌。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是男篮世锦赛第一次引入精确到0.1秒的计时器,这或许决定了最后一球的认定。

决赛在南斯拉夫和苏联之间展开。30岁的南斯拉夫大前锋乔西奇和34岁的苏联得分后卫贝洛夫(绝杀慕尼黑的主角之一)一定想不到,数年后他们会成为头两位进入奈史密斯名人堂的国际男篮运动员。此刻,乔西奇估计在为如何应对年轻力强的苏联中锋特卡琴科犯愁,而贝洛夫大概在头疼怎么才能搞定正值巅峰的达利帕吉奇。

特卡琴科长得颇具特色,一出场气氛就苏联了起来。浓密的八字胡,强壮的斜方肌,一双长臂,紧身背心的深U领内露出浓密的胸毛,活脱脱是个钢铁工人。南斯拉夫的内线瘦得好似麦秆,被打得娇羞躲避,不敢回手。幸而有外线双枪基恰诺维奇和达利帕吉奇,丝毫不落下风。

双方上半场41比41,下半场32比32。苏联大前锋米什金在比赛还剩27秒时自投自抢、补篮得手,把比赛送进加时。

加时赛才过了1秒钟不到就风云突变——特卡琴科在跳球时犯规,五犯离场。虽然苏联队顽强地在最后30秒连得4分,但当时的规则(没有三分球,不死球不停表)太过有利于领先一方将胜利保持到最后。最后3.6秒,裁判将关键的界外球判给南斯拉夫。巴尔干人在一片混乱中挨到了计时器走完。后卫斯拉夫尼奇兴奋地想把皮球踢上观众席,但是踢疵了——这对他和观众大约都不是件坏事。南斯拉夫82比81赢下了史上第一场男篮世锦赛决赛。

达利帕吉奇在决赛里砍下21分,荣膺赛事MVP。二十六年后,53岁的他在发表奈史密斯篮球名人堂入选感言时,带上了女儿充当翻译。发言到最后,老达决定露一手,也来了几句英语,却把“感谢我的家人和女儿”(“Thank my family. Thank my daughter.”)说成了“感谢大家给了我家人和女儿”(“Thank you for my family. Thank you for my daughter”)。不能对老达的英语有太多苛求,毕竟没在美国生活过并不是他自己的错——早在1976年,他就曾应“红头”奥尔巴克之邀去参加凯尔特人队的训练营,但最后受限于FIBA的“职业球员禁令”,为了继续参加国家队而放弃了进入NBA的机会。1978年世锦赛和1980年奥运会金牌是对这一决定的最佳回报。

除了达利帕吉奇之外,入选赛事最佳阵容的还有冠军南斯拉夫的乔西奇,亚军苏联的特卡琴科,季军巴西的奥斯卡-施密特和马塞尔-德索萨(一说是南斯拉夫的基恰诺维奇)。网络盛传的张卫平入选最佳阵容并不属实。实际上,世锦赛最佳阵容成员无一例外,都来自从第一阶段循环赛中出线的球队,且通常来自四强。

而在世锦赛的历史上,只有一位球员没打进八强却进了最佳阵容,他就是2002年的姚明。

而或许本届世锦赛最大的遗憾,就是美国没有派出大学生一队。12名美国队员此后加起来只打了32场NBA比赛。如果美国篮协像重视奥运会一样对待世锦赛,我们或许就能见证“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第一次作为队友征战世界大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