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危机!我国停止大基建,冷静下来后经济才能浴火重生?
今年8月26日,国家财政部联合六部门发布了一项通知,要求12个债务严重的省市,除了保障民生的基础项目外,一律暂停新建大规模的基建项目。
一句话,大基建的时代要过去了,新的经济模式即将到来,未来的趋势到底是怎么样的?
基建狂飙的时代结束了
先来说一组数据!
2023年我国基建行业投资高达23万亿元,占我国GDP的18%,而房地产投资仅为11万亿元。
这个数据其实很吓人,一直以来我们都觉得房地产才是贷款和债务最严重的项目,没想到大基建才是。
过去我们都说“要致富,先修路”,但很多地方却以为“只要修了路,一定能致富”。
于是我们就发现,很多地方是只会修路,却根本没有回本的渠道,很多路就变成了空投资。
尤其是在云南、贵州等边远地区,2023年的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财政收入的5倍,其中像青海、吉林更是超过了8倍。
这么多债务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来入不敷出和大规模举债导致的。
疫情期间,当时还曾提出拿40万亿做大基建投资来拉动经济,但现在却主动叫停了,这说明地方债真是不可控制了。
说一个细节,今年国庆节昆明城区几乎没有安装任何装饰,足以说明地方财政有多吃紧。
那么财政究竟去了哪里呢?除了房地产,地铁和高铁是2大支出来源。
中国地铁的发展规模相当庞大,几乎每一个省会都有,但却只有寥寥几个赚钱。
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地铁在分流交通上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但具体建多少条路很多地方没有数。
多修了几条高铁提高了GDP,结果却是地方财政吃紧,没地方把这笔钱赚回来。
一线大城市可以靠着地铁带动地产价格,三四线城市便有样学样。
结果地铁没人坐,房子更没人买,就业市场低迷,消费也带动不起来。
在高铁的修建上也是如此,很多地方将高铁修到了地方城市,而不调研当地的收入水平。
高铁站修建起来了却没有人买票乘坐,这些地方本来有普速火车就足够使用,或者说大部分人为了省钱更愿意乘坐普速火车,这就属于盲目投资。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全国至少有26个高铁站建成后,因位置偏远、周边配套不足、客流量低等缘故,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
早期我国的基建是很有意义的,但到了今天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债务,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基建是“为了修路而修路”,不考虑实际用途和收支平衡。
基建狂飙留下的弊病
大基建和房地产的模式持续狂飙了20年,不可否认的是,它们曾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然而,在这样的高速发展和举债经济之下,中国人却也养成了一个可怕的恶习,那就是不把钱当钱,花多少钱自己心里没有数。
地方举债修基建,引领了房地产行业举债开发楼盘,银行贷款给普通人,又导致无数人提前大额消费。
过去,一般人一年存不了5万块钱,一生也赚不到150万,每个人都讲究量入为出,节俭消费。
可一旦贷款买了房子,在其他方面也不会再节俭了,心里想的是:“反正都欠了这么多钱了,省钱也省不了多少。”
普通人花钱的胆子养大了,社会上被拆迁和炒房一夜暴富的美梦充斥着,让普通百姓都觉得贷款百万不算个事,几年就涨出来了,丧失了风险意识。
普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贷款百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生从自由人变为了佃户。
这个弊端直到今天依然存在,很多人仍然在还房贷车贷,不少看上去风光的城市白领,一遇到失业就仿佛天塌了一般,产生了不少失业断供即跳楼的情况。
大基建导致的第二个弊端是,地方没有发展起像样的产业,大量依赖大基建存活的公司找不到出路。
一些包工头或者建筑公司的老板,过去靠大基建时代的红利赚到了钱,就膨胀得没有边了,总觉得自己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但随着大基建时代的结束,这些老板和公司全都没有了出路,自身有没有经营其他行业的能力,一遇到时代的变化就哭爹喊娘,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中国经济狂飙了太久,最大的问题是很多人过得太顺了,反而没有了忧患意识。
而这次的经济危机到来看似有很多原因,其实它的到来毫不意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无论早几年还是晚几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总是逃不开的。
不过,对于曾经那些靠时代赚了钱的人而言,却是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也给全国经济降了一次温,给我们狂躁的超前消费降了一次温。
如果不经历过这样的一次危机,中国经济想要真正跨入发达行列只怕也是不现实的。
或许只有经历过这样的一次危机之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和未来的经济模式才会走向成熟。
新的经济模式
既然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大基建模式都暂时无效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到底在哪里呢?
对于新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发展农村经济,有的说是发展高新技术,和外国竞争,还有的说要继续抓紧制造业,继续向全世界输送产能。
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对的,但无论是哪一个方向,对于每一个地区和省份来说,我们都应该吸取大基建时代的教训,应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经济,而不要盲目从众。
否则,再好的经济模式和计划,到最后也会像烂尾楼和亏本的地铁一样。
从今年前7个月的财政数据来看,情况的确是很不理想的。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除了上海盈余703亿元之外,其他省份的地方财政均是入不敷出,其中财政的收支缺口超过了1000亿元的省份有23个,缺口超过2000亿元的省份多达15个,财政缺口3000亿以上的也有4个,四川以4130亿元的斥资位居首位。
而根本原因其实是这些年大多数城市根本就没有发展产业。
面对如此困局,也只有少数的管理者呢,会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寻找出路。
而更多的官员在过去只会选择捷径,那就是大规模举债,搞大基建,催生GDP。
只要GDP搞得好,就能晋升,至于项目能不能盈利,债务该如何解决,自有后人来管。
正是这种只顾当下,债务有后人承担的投机思维,导致全国各地的亏损项目遍地开花。
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经济的形势还是国家释放的信号,我觉得都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要一定程度上恢复实体经济。
这些年来,我们见识了网红经济和直播带货,各种骗局层出不穷,随着李佳琦的淘汰和三只羊被处罚,网红和带货已经是人人喊打。
网红经济模式只能是部分人投机的工具,而不可能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钥匙。
年轻人不愿意在被李佳琦欺骗,不愿意再成为“舔狗”经济的组成部分。
过去七夕和情人节经济崩溃,都说是因为大家都没钱了。
结果呢?黑神话一个月狂卖2000多万份,60多个亿。
这还没算为了玩黑神话多少人换了新电脑设备,给PS5直接买到断货的事。
年轻人越来越务实,大量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务实,相较于过去盲目地超前消费,这绝对不是坏事。
而市场经济又告诉我们,消费市场和消费意识往往会反过来促进市场的转变,产品质量更好、更健康、更实惠,将获得更好的消费反馈,这将让更优质的市场经营者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大量基建停工,但在承接东部制造业的基建项目上却不会停止。
比如现在正在开发的浙赣粤运河,它依托了南方便利的水网条件,致力于构建中部运河交通,便于未来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制造业。
这样的交通网能够提升产业经济发展的活力,就属于非常值得修建的基建项目。
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今天,我国不可能将大批制造业拱手让人,未来制造业必定还是会成为一大经济支柱。
与此同时,我们的高精尖技术产业也迎来了产业升级。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比亚迪和日系车之间的角逐,可以说比亚迪已经极大地冲击了日系车市场。
同样20万预算,买日系总觉得自己是个大冤种。
2024年上半年财报出炉,比亚迪营收3000多亿,净利润136亿。
利润这么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家是真材实料在造车,不是光靠这品牌名头赚钱。
你可以继续说比亚迪的品控差,底盘不行,但市场是骗不了人的。
汽车其实不算是非常尖端的技术,但它却是百年来最大的制造业市场之一,能够带动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未来要实现新经济转型,把控汽车市场是非常必要的。
与此同时,我国的芯片制造、智能手机等技术正在崛起,近期北斗导航在国外非常火爆,尤其是不少欧洲人开始抛弃美国的GPS转而使用中国北斗。
总体来看,在大基建时代之后,中国的经济要朝着更加务实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