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大戰靠強國?尼泊爾鬥印度的邊界地圖亂鬥
印度和中国爆发严重的边境冲突;几乎同时,山区另一边的印度和尼泊尔,也正在地图上展开领土之争。图为加勒万河谷冲突后盘旋在中印边界的印度空军。 图/法新社
不久前,印度和中国在有主权争议的边界——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爆发冲突,双方军队上演全武行,造成1962年中印战争后最惨烈的死伤。由于印中存在领土争议已久,本次走火是积怨下的必然结果,两国正试图透过外交渠道降温,也让广袤的喜马拉雅山区陷入不稳局面。
或许是因为两个核武大国以拳脚相向太吸睛,山区另一边几乎同时发生的争执——印度和尼泊尔的领土之争——却乏人问津。6月中旬,尼泊尔修法将两国存在主权争议的部分领土,划入尼泊尔新地图,两国虽然没有暴力冲突,却代表印度正面临来自弱小邻居的挑战,特别是中国因素的掺入,深刻威胁印度的南亚霸权野心。
6月中旬,尼泊尔修法将两国存在主权争议的部分领土——卡拉帕尼(Kalapani)、里普列克(Lipulekh)和林比亚都拉(Limpiyadhura)——划入尼泊尔新地图。图为尼泊尔外交部长与尼泊尔地图,资料照片。 图/美联社
印度与尼泊尔的领土争议,可说是百年历史恩怨,近期越演越烈,则可回溯至去年,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决议废除〈宪法第370条〉所致。在废除此条文后,查谟和喀什米尔邦失去自治权、成为联邦属地,印度为此公布新的领土地图,更趁势将与尼泊尔的争议地区划入,引来加德满都强烈抗议。
改改地图、换换名称,是各国对争议领土常见之举,真正的麻烦乃是改变现状,因为这等于破坏双方默契。今年5月初,印度修筑了一条通往印、中、尼边界里普列克(Lipulekh)的道路,此路线是给印度的喜马拉雅山朝圣者提供的最新礼物,可缩短通往西藏自治区冈仁波齐–玛旁雍错(Kailash-Manasarovar)的时间。
乍看是印度内部工程,但这条路穿越尼泊尔声称拥有主权的领土,再度让尼泊尔不满。
今年5月初,印度修筑通往印、中、尼边界里普列克(Lipulekh)的道路,这才引爆不满的尼泊尔,在边界地图上有所动作。图为西藏自治区内的冈仁波齐。 图/中新社
里普列克位于卡拉帕尼(Kalapani)山谷上,形成了印度、尼泊尔和中国之间的三分点,也是一条古老的贸易和朝圣之路,在中印战争后为防御中国入侵,印度决定关闭,直到九零年代才逐步开放。
加德满都之所以认为此地域属于尼泊尔,是根据1816年的《苏高里条约》。此条约为英尼战争后,英国东印度公司与尼泊尔国王签署,表明卡利河(Kali River)为尼泊尔边界的西端,换言之——尼泊尔的领土限于卡利河以东,包括了现在印度占有的卡拉帕尼等地。
为了反制印度的主张,今年6月中旬尼泊尔公布该国的新地图,便将卡拉帕尼、里普列克和林比亚都拉(Limpiyadhura)争议地区纳入(这三个地区目前由印度实际控制),自然也遭到印度驳斥。
印度政府声明,修路是在卡利河以西,没有侵犯领土的问题,两国可透过外交沟通,军方更表示有理由相信:尼泊尔可能是在「他国」要求下提出新地图,似乎暗示中国就是藏镜人。
尼泊尔对于卡拉帕尼(Kalapani)争议地区的认定,根据来自英尼战争后签署的《苏高里条约》。图为英尼战争画作。 图/维基共享
要知道,印度目前的边界——不管是与尼泊尔的边界,或与其他邻国的边界——都是由昔日英国统治下绘制界定。印度继承了英属印度的领土,也接受多数过去签署的条约,但由于政治考量与自然环境变迁(如河流改道),旧条约只能当作参考,重点还是在于各国如何协商。
根据《苏高里条约》划定边界看似简单,但该条约却没有叙明卡利河的具体位置,原因在于此河的起源。卡利河属于马哈卡利(Mahakali)河下游段,而马哈卡利河有两条支流,东北段源自里普列克,西南段源自林比亚都拉,若将里普列克当作卡利河起源,有利于印度,反之则有利于尼泊尔。
如此不难明白双方的立场,多年来两国也不断列举历史文件,强化自身对争议领土的立场。如尼泊尔提到在1816年至1880年出版的大多数地图里,都显示马哈卡利河源自林比亚都拉;印度则提供了1830年代的税收记录和其他行政文件,声称卡拉帕尼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双方各说各话、难有交集。
尼泊尔与印度双方各说各话、难有交集。图为尼泊尔军队。 图/法新社
此外,尼泊尔强调卡拉帕尼地区是「借给印度」,因为1960年代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Mahendra)有感于中国大军压境,希望帮助印度解决安全问题,因此允许印度临时使用此区域。然而中印战争后,印度军队与驻守的边防警察并没有离开,造成尼泊尔的困扰,多次要求印度撤出。
印度却主张,当时尼泊尔接受印度对喜马拉雅山区的战略观,为抵御中国入侵,故将卡拉帕尼地区「实际转交」给印度,这从马亨德拉战后未具体反对印军驻扎可看出。不过也有尼泊尔人反驳,这是因为马亨德拉当时为保君主专制,无法得罪印度,如今尼泊尔已转为民主政体,且与中国关系改善,必须纠正历史错误,不能再纵容印度。
需注意的是,从1980年代开始,印尼两国尝试解决边界问题,获得一定成果。像是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共同测量划定,完成98%的边线,只剩卡拉帕尼等区域。又如1996年双方签署《马哈卡利条约》,约定共享河水、共同发展;两国还于1998年签署协议,同意通过双边谈判解决所有边界争端。
即便两国高层有合作意愿,但却面临国内政治的变数,即是尼泊尔内战与废除君主制。事实上,《马哈卡利条约》在尼泊尔引起相当大的反弹,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CPN-UML)因此分裂,现任尼国总理奥利(KP Sharma Oli)即是当时尼共要角,也非常反对与印度签约。
1998年,尼泊尔的共产党支持者游行抗议,要求印度军队退出卡拉帕尼地区。 图/法新社
尼泊尔内战于2006年结束,一年多后君主制正式走入历史,成为民主共和国,这段期间共产党各派系也积极参与政治,替未来执政打下基础。2017年尼泊尔举行睽违多年的国会选举,奥利领导的尼共(马列)成为最大党,再加上激进的尼共(毛主义中心,CPN-MC)席次已过半,两派不久便合并,开启共党掌权新时代。
两大之间难为小,尼泊尔亦担心被印中两国当作交易筹码。2015年莫迪访中,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内容便提到可通过里普列克进行贸易,等于直接否认尼泊尔对此区域的主权诉求,尼泊尔提出抗议也无济于事。此公报也是今年印度修路的远因,显示两强寻求共同利益,随时可能牺牲弱国。
为避免这种最坏的情形,奥利政府利用国内反印声浪,选择倾向中国,但如果只将尼共的对外政策归为意识形态,有简化其战略之虞。诚然,尼共与中共有许多共通点,北京更希望透过尼共推动一带一路、拓展势力范围,但奥利政府则借力使力,企图透过引进中国力量,以平衡印度多年来对尼泊尔的干预。
像是习近平于2019年访问尼泊尔,两国签署了包括贸易、投资和边境管理在内的众多协议。中国预计将于2020年至2022年间提供35亿元人民币援助计划,并将两国关系提高到战略伙伴。最受注目的还有中尼铁路的修筑,被视为是打破印度长期掌控尼泊尔进出口的管道,特别是印度曾数次封锁、施压尼国。
北京希望透过尼共推动一带一路、拓展势力范围;奥利政府则借力使力,企图透过中国力量平衡印度。图为青藏铁路;中尼铁路则是两国计划要将青藏铁路延伸、连接中尼两国边界。 图/新华社
另一方面,尼共也着手进行「去印化」。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尼泊尔长期受到印度影响,二战后各殖民地纷纷独立,印度仍是以特殊关系来界定与尼泊尔的兄弟情,1950年友谊条约即规定「双方人民可自由迁徙并享有国民待遇」。基于条约精神,印度主张边界开放,但尼共认为该条约会伤害国家主权与利益,因此认为应修正甚至废除。
又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流行时,因非法越境的印度人民可能带来难以追踪的传染人口,奥利总理公开表示:
来自印度的病毒,比中国或义大利的更致命。
印度与尼泊尔的领土争议,可说是百年历史恩怨,近期越演越烈。图为加德满都群众,抗议印度修筑通往里普列克(Lipulekh)的道路,通过尼泊尔领土。 图/欧新社
奥利刻意煽动民间反印情绪,尼共更试图修改国籍法,让外籍新娘必须等待7年才能获得公民身分。虽然法律一视同仁,但与尼泊尔人主要通婚者即印度人,此举也被视为是借机阻扰印度人民取得尼泊尔国籍。
尼印的地图之争同时,6月中旬又传出有20多名印度人试图从比哈尔(Bihar)邦边界进入尼泊尔,与尼国军警发生冲突,有人因此遭受射伤身亡,是近年来最血腥的边界纠纷之一。尽管进一步消息不明确,但这显示双方正陷入交恶状态,尼印双方几乎没有对话。
这就让尼泊尔别无选择,即使面临中国的债务陷阱、或是中国因河流改道而可能获取尼国领土,尼泊尔宁可火中取栗,靠向中国。进一步而言,当尼泊尔和印度两国都由民族主义政党执政、当印度仍不改传统交往模式,本次地图风波只是开端,尼印关系将呈现越发僵硬的趋势。
两大之间难为小,但尼泊尔宁可火中取栗,靠向中国。图为2019年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到访尼泊尔,加德满都街头挂满了习近平以及尼泊尔总统班达里的照片。 图/美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