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自燃事故频传 3大原因曝光 一文看懂如何安全选车

电动车为何自燃?如何避免事故?图为4月16日上海嘉闵高架一新能源轿车起火。(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科技馆」微信公众号9日消息,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电动车)的普及,电动车自燃相关新闻,逐渐增加。

上周,上海南浦大桥上一起新能源车自燃事件,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现场浓烟滚滚,起火车辆被烧成了空壳,南浦大桥浦东往浦西方向的交通一度中断。

新能源车凭借着节能环保、没有出行限制等优点吸引了不少需要购车的人,但「自燃」的安全隐患又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新能源车为什么会自燃?如何避免事故发生?怎么挑选新能源车呢?

为何会自燃?

新能源车自燃事故大多是由动力电池热失控引发的,造成热失控的原因十分复杂,机械损伤、工作温度不当和电滥用是常见的三种原因。

1、机械损伤:

车辆碰撞是造成热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电池在受到挤压、穿刺时容易发生短路,进而造成局部过热,甚至引发火灾。

2、工作温度不当:

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容易在高温条件下释放出大量气体和热量,为燃烧的发生提供条件。

3、电滥用:

电滥用包括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都会造成电池异常发热,可能造成电池自燃。

燃烧三要素是可燃物、助燃物(通常为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锂离子电池温度不断升高,达到着火点后,电解液、隔膜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反应,会在极短时间内、和有限空间中,释放出大量能量和气体,极可能引发爆炸。

电动车为何自燃?如何避免事故?图为固态电池的结构示意图。(每日经济新闻)

如何避免动力电池燃烧?

燃烧需要三要素同时存在才会发生,难以隔绝氧气,但可从可燃物和温度两个方向入手,改善电池热失控现象。

1、固态电解质:

电解液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组成的有机物,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在燃烧的过程中扮演「可燃物」的角色。固态电解质是众多车企和电池企业正在研究的新方向,固态电解质以固体的形式存在,不易燃烧,还能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目前,全固态电池的应用仍存在困难,但许多企业都在积极生产过渡时期的产品--半固态电池。

2、电池管理系统(BMS):

电池管理系统可以即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和温度,在过充、过放、过温、欠温时提供保护,确保电池在安全的条件下高效工作。

研发人员正在努力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作为消费者,能做的是:

1)正确使用电池,及时充电,并在充电结束后尽快拔下插头,避免过度充电;

2)安全驾驶,避免车辆受到撞击;

3)如果电池正在燃烧,尽快逃离现场,并拨打火警电话119,切勿自行灭火,以免造成人员伤亡。

如何挑选新能源车?

从电池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出发,在挑选新能源汽车时,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续航:

根据实际需求,购买合适续航里程的新能源汽车,纯电动车续航里程越长,电量越高,如果发生自燃也会更剧烈、更严重。

2、快充:

快充和超快充虽然能节省时间,但是充电速度快,会对电池寿命造成负面影响。如果车辆有快充和一般充电两种模式,建议能不快充就不快充,急需时再快充。

3、电池寿命:

从材料角度来讲,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比三元锂电池寿命更长、更安全。但是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比三元锂电池要低,同等重量下,三元锂电池的车续航更长。

4、安全性:

车辆需要满足大陆国家标准(如大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以确保安全性。另外,汽车上整个电池包的外壳越坚固越好,坚固的外壳能有效降低外力损伤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