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的进与退

7月1日,《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将正式实施,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问题带来安全之解。不过,电动车的规范化不仅仅涉及到充电问题,车辆产品不合规、交通行为不规范等种种问题都亟待解决,在这一进程中,电动自行车也有进有退,在沿着更加规范化路径前进的同时,不规范的产品与行为也将逐步退场。

充电之惑

“在电动车的规范化过程中,充电问题是最为核心的问题。”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家里、走廊充电的事件时有发生,容易造成火灾,影响人身安全、带来经济损失。”有统计数据显示,约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发生在充电过程中。

《要求》的实施将大大提升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的安全性。此前,大多数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生产企业采用的都是行业标准、团体标准或者推荐性国家标准等。南京质检院国家智能电网质检中心高级工程师技术主管吴仕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各个标准之间参数不统一,有些关键安全项目并未覆盖到,再加上过去的很多标准是在2008年起草的,随着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的技术不断发展,有一些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充电器产品安全性的监管要求。

据悉,针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的安全现状,《要求》规定了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的机械安全及结构、发热与热失控、输出接口安全性、耐热及防火阻燃、电磁兼容等项目。比如电气安全中非正常工作项目包含错接、短路、风扇堵转、元件失效;耐热及防火阻燃项目中包含耐热、灼热丝、垂直燃烧、针焰等,这些项目与电动自行车的充电安全紧密相关。

据吴仕平介绍,文件要求所有生产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的企业必须按照强制性的标准来执行,发热与热失控这一块,降低充电过程当中如果发生过充情况、电池鼓包情况,能降低对电池的损害,火灾发生的概率有助于降低一些。

在对电动车加强治理的同时,关于电动车充电等服务措施的布局也在提速。据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在上周举办的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及“ICT中国·高层论坛”上介绍,其公司依托遍布城乡的分布式电力网络、蓄电池储能系统以及专业化的运维能力,向社会提供换电、充电、备电、保电、梯次电池利用等新能源综合利用服务,每天为近百万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超千万居民提供轻型电动车换电充电服务。在新基建方面,九年来,公司的站址规模从最初的140万到超过210万,新建站址共享率从最初的14%达到了83%。

问题丛生

目前,关于电动车充电的治理与服务均在逐步完善中,但也有许多新问题正与之并行。在北京,为了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北京各个街道、社区都在想方设法开辟新的电动车充电点位。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北京很多小区在楼下都安装了电池充电安全柜,使用者只需通过微信扫码选端口、选择充电时间再付款后,便可在弹开的对应柜门中插上充电器进行充电。

不过,目前各小区内安装的电动车充电柜利用率还有待提高。北京商报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在朝阳区某小区一个楼口安装的“小绿人”6个充电柜中,只有一个处于充电状态,而在另一个楼口,“驴充充”设置的16个充电柜中,也只有3个在进行充电。“晚上这些充电柜利用率会高些,我们都是晚上下班后充上,第二天一早把充满电的电池装在电动车上开始工作。”一位美团骑手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电动车的规范化不仅仅涉及到充电问题,其他方面的完善也在推进当中。例如,2022年12月,《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国家强制性标准发布,这是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领域的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3年7月1日实施,对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护目镜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

不过,王鹏介绍,很多电动车主会存在一些违法违规操作,比如速度过快、不戴护具等,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还有乱停乱放的情况,扰乱市容,容易影响交通效率。

这些不规范的情况,正在对市民生活产生实际的负面影响。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仅北京就发生违规电动三、四轮车交通事故131起,死亡逾百人。另据工信部在2017年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五年内发生低速电动车交通事故83万起,造成1.8万人死亡、18.6万人受伤。

刹住乱象

电动自行车已成不少人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目前,全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超过3亿辆,并且每年以3000万辆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这意味着,电动车市场正在快速膨胀,而与之同步暴增的各种乱象也亟待退场。

对此,部分地区已给出自己的答卷。6月6日,广州交警就广州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调整政策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前,广州曾将电动自行车的全市禁行调整为市中心区区域限行,并公开征求意见。而这次意见进一步做出调整,在限行范围上,将“中心区域限行”调整为“部分路段限行”;在限行时间上,将“全天候限行”调整为“全天、白天、高峰分层次、分时段限行”。

之所以做出如此调整,广州交警方面认为,因为市中心区早晚高峰交通拥堵、非机动车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资源不均衡,对中心区电动自行车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

不过,基于道路与电动自行车的不平衡关系所进行的“限行”措施或许并非最为关键。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涉及到电动车的各种情况中,交通行为规范和产销行业规范是最亟待解决的。“具体的比如设计速度、驾驶规则、充电制式与标准不规范所容易引发的火灾、报废电动车电池造成的环境污染等,这些都需要从生产环节的行业标准和使用环节的规范管理来加以明确和监管,这样才能保证其未来实现有利于行业可持续的正向发展。”柏文喜表示。

目前,在产销行业规范方面,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其实自2019年《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并实施以来,国家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实施监督的意见,随后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多省市纷纷发布实施非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管理政策,规定了非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限,通常约为3-5年,即最晚到2024年,全国范围内非标电动自行车将面临全面淘汰。

此外,在行为规范方面,北京商报记者在上周末调查走访时发现,部分北京小区已经发出通知,将在近期电梯轿厢内启用电动车阻车器,从而阻止电动车上楼。像6月9日,朝阳区太阳宫地区办事处就张贴了《关于芍药居北里小区电梯轿厢内启用电动车阻车器通知》,提出于6月14日启用电梯轿厢内的电动车阻车器。开启后当系统检测到电动车进入电梯时,电梯门将无法关闭,使电梯不能运行,达到阻止电动车上楼的目的。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冉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