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大模型商业化在探索中前行

【2023 年中国大模型平台及相关应用市场规模为 17.65 亿元】IDC 于今年 8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大模型平台及相关应用市场规模达 17.65 亿元。相比头部 AI 公司的融资规模和高昂的模型训练成本,此规模不算显眼,也反映出大模型产业面临商业化,尤其是 ToB 商业化应用的难题。 2024 年,以金融、能源等重点产业引入为契机,大模型应用广泛铺开,但实际落地中价值量化困难、业务衔接度低问题仍存。 在不久前的外滩大会上,钉钉总裁叶军称,接下来 18 个月是应用驱动人工智能创新的新阶段。 应用落地需找准场景。“大模型+算力”是较成熟项目模式,成交价格高。“大模型+应用”此前受限于模型对垂直领域知识和训练度不足等,B 端应用缺乏付费驱动力,且调用 API 方式限制客单价。 钉钉全球商业总裁杨猛表示,应用关键在于找到场景,目前成熟应用场景包括分析助手、研发助理等。天准科技副总裁程从飞指出,数智化转型存在诸多难题,大模型与 AI 的应用能提升企业运营安全性和效率。 常州有丰富制造业应用场景,全市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等。杨猛称,目前常州已有五分之一的钉钉客户企业调用钉钉的 AI 能力。 构建生态形成商业闭环。从大模型商业化案例看,需求与 AI 能力初步对接后,向公司管理、协同方向转变是提升模型价值关键,也是形成稳定盈利模式保障。 QuestMobile 报告指出,大模型已从技术驱动转向生态驱动,独立的 AIGC 应用成吸引客户重要节点。 金石机器人 CEO 胡文轻称,公司基于钉钉底座进行自定义开发,实现智能化信息检索和分析报告。这种二次开发和应用丰富了 SaaS 平台大模型生态,促进商业闭环形成。 一方面,部分行业大模型应用要求严格,打开 ToB 定制化需求市场;另一方面,平台化大模型供给给新兴企业创新空间。杨猛表示,用大模型能力赋能新质生产力企业,需更细致洞察行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