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人民医院开启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新篇章

面对全球超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困境,东营市人民医院以技术创新破局。近日,由东营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梁建晓牵头,医务科统筹协调下,一支由手足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成功实施了全院首例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LVA),为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重建“脑部代谢通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显著改善,次日即可完整说出一句话。

破局:从“无药可医”到“精准通路”

“4年前我们发现他经常忘事儿,逐渐不会数数,也记不住家人的名字。”患者家属李女士说。当老伴确诊中度阿尔茨海默病,一个家庭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阴影,“啥是阿尔兹海默病?”“是不是老年痴呆?”

刚开始可能只是忘带钥匙、记混儿女名字,可当大脑里的"排毒管道"(淋巴系统)越来越堵,那些毒害神经的“坏蛋白”疯狂堆积,病情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失控。东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文珺介绍:“传统药物治疗仅能延缓病程,对中晚期患者收效甚微。”

因阿尔兹海默症的主要致病蛋白在颅内通过淋巴向外排泄,而又因淋巴系统回流受阻,造成了患有阿尔兹海默病的患者症状越来越重,最后达到重度丧失记忆。而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就像给大脑装了个“疏通管道”,把那些毒害记忆的“垃圾”冲走,让老人们有机会重新喊出儿女的名字,把被偷走的团圆时光一点点抢回来。

攻坚:0.3毫米血管上的“生命艺术”

手术台上,手足外科孙同新、张志成、邵明磊医疗团队面对的是一场“毫米级战役”。

通过能将血管放大30倍的超级显微外科技术,手足外科团队要在患者颈部两侧各通过一道5-6厘米的切口,精准吻合7-8根直径约0.3毫米的淋巴管与静脉血管,为患者建立能够促进颅内的致病蛋白排泄的通道。

“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团队协作的极致考验。”手足外科主任孙同新介绍。术前,神经内科精准评估,确保患者达到手术标准;术中,麻醉科全程实施精准镇静管理,确保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护理团队采用个性化认知训练方案,形成“手术-康复”闭环。

国内多中心数据显示,接受该手术治疗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提升30%—50%,部分患者认知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次日即可恢复活动,住院周期缩短至5—7天,不仅改善了生活质量,还缓解了家庭与社会压力。

新生:从“遗忘世界”到“重拾温情”

这场在头发丝粗细的血管上“穿针引线”的手术,带来的改变却是实实在在的——患者第二天就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住院不到一周就能回家。

“手术后他不仅能叫出我们的名字,睡眠质量也变好了,以前10分钟一醒,现在除了起夜都能安眠。”术后第三天看到亲人的变化,李女士和家人再也难以掩盖心底的激动。原本需要全天盯着的亲人,术后能自己端碗吃饭、安静睡觉了,夜里不再突然摔下床或者乱开门,光是“能睡个安稳觉”这一点,就卸掉了家属肩上最沉的担子。

这次手术的成功,像在黑夜里划亮了一根火柴——虽然光亮还小,却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东营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们用比“绣花”还精细的手艺,在血管上搭起“生命之桥”,背后是神经内科、麻醉科、护理团队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的配合。

新技术的路还长,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手术效果能持续多久、适合哪些老人,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未来,东营市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将继续加强多学科协作,不断优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安全性,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大众新闻记者 巩奕含)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