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大格局父母,都做到了“三少三多”

父母唯有不断求变,才能应对孩子的万变。

01

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记录女儿的成长经历。

有一次,她上初二的女儿作为演讲代表进行开场致辞。

由于场地正式,观众众多,这位妈妈担忧孩子搞砸了,下不来台。

她问女儿:“要不要找老师润色下你写的演讲稿?”

女儿果断拒绝。

第二天早上,她又问女儿:“要不要我帮你听一下演讲的语速和语气?”

女儿再一次拒绝。

那几天,她一看到女儿,三句不离演讲。

妈妈的初心是好的,但站在女儿的角度,无时无刻的唠叨会让孩子感到烦躁,打乱孩子自己的计划和安排。

终于,有一天晚上,女儿情绪爆发了:

“妈,你能不能不要总是这样小题大做,相信我就这么难吗?你也做点自己的事情分散下注意力吧。”

等到了演讲之时,这位妈妈和台下所有观众一样,也是第一次听到女儿的演讲内容。

演讲席上,她的女儿面带微笑,轻松应对,没有丝毫怯场。

后来,这位妈妈发朋友圈写到:

是啊,身为父母,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自认为孩子干啥啥不行,大事少不了干预,小事免不了插手。

却忘了,父母的过度关注势必伴随着焦虑、不安、命令和控制等负面情绪,如果将这些情绪传递给孩子,只会徒增压力,加重孩子的思想负担。

试问,负重前行的孩子如何身心健康?他们只会崩溃、抑郁、厌学,父母陷入无止境的争吵之中。

这不禁让我想到董宇辉曾公开提到一个观点,他告诫所有父母: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当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紧,孩子的压迫感也会特别重。

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试错的过程,你避免孩子犯错的同时,相应地也避免了他的成长,这样孩子就永远长不大。

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属于他们的空间,那对孩子的成长就是一种伤害。

你听过“直升机父母”吗?

这些家长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尽一切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安排衣食住行。

他们把毫无边界的入侵和干涉,当成自我感动式的爱和关心。

正如柳宗元在传记作品《种树郭橐驼传》中所写:

那些种不好树的人,由于过分忧虑树木的生长情况,一天到晚盯着看,人都离开了,又折返查看,甚至还会掐破树皮观察它是死是活,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看似关心和喜爱,实则伤害和阻碍。

反之,郭橐驼能让树木长得高大茂盛的方法,不过是顺应了树木的天性,以此来实现自身的习性罢了。

种树和育人都是同样的道理。

种树人过度关注,反而会加速树木枯死,致其停止生长,最终难以收获丰硕的果实;

养育者过分焦虑,孩子会失去自我成长空间,难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知乎上看过一个回答,醍醐灌顶:

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去触摸火焰,被灼痛了,他知道,火不能摸,因为会痛;

一个孩子看到点燃的蜡烛,正准备去触摸时,被母亲打了一下,警告他火不能碰,孩子依旧不明所以,再次伸手去摸,母亲又打了他一下,这次孩子知道了:火不能摸,妈妈会打。

前一种情形,是孩子和火焰互动,他会在大脑形成感性认知。

后一种情形,孩子只和母亲互动,他没办法形成感性认知。

当后一种类似情况在同一个孩子身上重复累积数万次,他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完全由父母掌控时,他就会失去自主思考能力。

而经历、感受和认知,才是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不同的是,一些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剥夺这些对他们来说最宝贵的东西。

太用力的教育,无异于一场心灵的暴风雨,往往适得其反;

好的教育,则如同细水长流,温柔而坚韧地渗透进孩子的心田,滋养其灵魂,又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间催开孩子的智慧之花。

自媒体作家刘小念写过一个真实故事:

初中毕业的蔡爸蔡妈进城打工,带着儿子蔡斌去城里的学校借读。

蔡妈一直秉承着“孩子只要比我们强,那就是胜利”的理念陪伴孩子长大。

无论蔡斌给予父母什么样的负面反馈,蔡爸蔡妈都以一颗包容的心接纳他的所有,用温和的语言为孩子松绑。

当蔡斌两天未完成作业时被请家长,蔡妈觉得两次作业没写,不是什么大事,踢球也是学习,还能交到朋友,也蛮好的。

当蔡斌小学考试成绩位列全班中下游,他们会说:

当蔡斌用省下的零花钱和餐费买了二手手机玩时,蔡妈反而心疼儿子的懂事,对他说:

没想到的是,蔡斌玩了两个晚上,就把手机交给了妈妈,因为他觉得手机其实也没有想象得那么有意思。

他们一家三口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每次都是蔡斌说:“爸妈,不行了,我得写作业了”,而蔡爸蔡妈却总想着不着急,再聊一会吧。

老师眼中的蔡斌,并不是天资聪慧,但胜在情绪稳定,自信乐观,踏实认真。

初三时,蔡斌成绩稳步前行,同一道题会向其他同学请教不同的解法。

按照这样的节奏,中考时,他考了借读学校的第二名,他们全县第一名。

蔡斌爸妈和孩子的相处模式让我想到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仔细想想,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和“无为而治”密切相关。

蔡斌爸妈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力,激发孩子向好的一面,这才养出了阳光、善良、坚韧的蔡斌。

教育也本该如此。只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自身失去了松弛感,才让他们一家的相处模式和教育方式尤显珍贵和稀有。

成功的教育,往往不取决于父母学历、家庭收入水平,而是父母是否为孩子创造了轻松的成长环境。

在那里,教育是多元化且充满生命力的,拥有着广阔的视野,洋溢着自由呼吸的空间。

没有步步紧逼的压力,没有刻板僵化的束缚,有的只是和谐共进的温馨氛围和启迪智慧的引领。

03

很喜欢陈铭的一个观点:

父母对孩子最纯粹的爱,是适当放手;父母对孩子最深刻的爱,是学会分离。

因为这些爱里饱含信任、尊重和祝福,不掺杂任何权威与傲慢。

要知道,关注不等于控制,放手不等于放纵。

大格局父母,都能做到“三少三多”,这是因为他们懂得用自我成长代替无意义的焦虑,他们明白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托举和关注。

1. 少责备多鼓励

父母的说话方式,就像家的调色盘,决定了家庭氛围的色彩。

积极的语言,如同穿透云层的阳光,照亮家中的每一个角落;

消极的语言,如同乌云笼罩天空,让家挤满了压抑的低气压。

父母的嘴,决定了孩子的路,塑造了家庭的发展方向。

和孩子相处时,多说肯定的话,关爱的话,尊重的话,认同的话,支持的话,理解的话,信任的话。

比如告诉他们“妈妈看到你的进步”、“可以再试试”、“没关系,有收获就好”、“我理解并无条件信任你”。

少说否定的话,催促的话,贬低的话,施压的话,指责的话,给孩子贴负面标签的话,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话。

比如“你真是没救了”、“你能不能快点”、“你太糟糕了”、“别人都会,就你不会”

“才考这么点分数”、“为了你的学习我花了这么多钱,你还这么不争气”。

请记住,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不要小看每一句温暖人心的话,更不要让一句负面表达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2. 少束缚多尊重

父母要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感受和需求,即使这些观点和父母的不同,也不要急于打断和否定。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强迫他们按照父母意愿选择课外活动或者兴趣班。

不要带着功利的准则为孩子圈定阅读书目。

只要书目内容正向,价值观正确,无论孩子读魔幻小说、志怪小说还是漫画书,都能不同程度上扩大孩子阅读面,提高孩子阅读能力。

父母都不应多加限制,否则只会败坏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也会将阅读视为痛苦的任务。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不随意进入孩子房间、不偷看孩子日记或社交媒体账号,是当代父母应有的觉悟之一。

同时,他们渴望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父母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满足孩子的需求,增强孩子自信心和责任感。

多和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立场,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让他们体会到自我重要性和自我价值感。

高中本来就是一场无声的硝烟,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要人为制造焦虑了,不要看到孩子没在学习就觉得他们是在浪费时间。

放手让孩子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活动吧,当他们能平衡好生活和学业,照顾好自己的心情,又对身边人充满善意,这就是他们十八岁成人礼的意义所在。

当孩子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时刻谨记:

只输出建议,不强加个人意志;只表达观点,不强迫选择。

3. 少向外多向内

心理咨询师王立宁说:“过去的教育方式,教育不了今天的孩子。”

父母唯有不断求变,才能应对孩子的万变。

成熟且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少向外侵入孩子的感受,多向内思考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遇到问题和挑战时,家长更应该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努力改变和完善自己,而不是将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转移给孩子。

要知道,这些都是父母自己的课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教育才会变得简单和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