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整治逃税油品势在必行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0年,官方统计的全国汽柴油表观消费量为25279万吨,考虑到“隐性资源”,估计全年汽柴油实际消费量约为34709万吨。也就是说,我国2020年隐性汽柴油资源消费量接近1亿吨,在汽柴油实际总消费量中占比近30%。

所谓隐性资源,是指未被国家统计局纳入官方统计范围内的成品油资源,这类资源往往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偷逃了大量成品油消费税,并在非法加油站甚至一些正规的加油站销售。这类问题油品的存在,直接导致每年数以千亿计的国家财政收入流失,也严重扰乱了成品油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多位业内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隐性资源横行成品油市的现象存在已久,但近几年开始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亟需加以重视并严格管控。

(文丨本报记者李玲)

逃税油品份额越来越大

《报告》指出,隐性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地方炼厂调低汽柴油收率,通过沥青、粗白油、轻循环油等化工品口径流出的汽柴油品;二是混合芳烃、轻循环油等调和组分的进口。

据了解,我国目前在生产端和进口端对包括汽油、柴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等在内的油品征收消费税,其中汽油消费税为1.52元/升、柴油消费税为1.2元/升。与此同时,我国汽油、柴油消费量巨大,刻意规避、偷逃消费税现象突出,其中又以调和油、非标油为逃税“重灾区”。这些油品往往并不以成品油的名义入市,而是成为隐性油品资源,通过各种渠道变相流入市场,每吨油可规避上千元的消费税。

“这种情况在很多省都有。有的炼厂为了逃避消费税,生产出的汽柴油产品以其他化工产品的名目销售,还有一些油品出厂后不能达到汽柴油标准,最后以组分的形式卖给了一些调油商。”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研究所专家李振光告诉记者。

“生产端或进口端的一些轻循环油、混合芳烃等组分进入市场后,可以调和成符合汽柴油质量标准的产品。还有一些以各种名目的化工品销售,但性质和汽柴油一样。而这类组分和化工品并不在消费税征收目录之中,就可以规避甚至偷逃掉大额的消费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说。

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进口的混合芳烃、轻循环油为2200万吨,同比增长一倍。多位专家指出,这类进口资源的主要用途就是调和汽柴油,但因游离在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目录之外,可规避掉消费税。

在此背景下,商务部石油流通专家尹强告诉记者:“偷逃、刻意规避油品消费税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夸张地说,现在这种形势已经席卷全国,尤其是2017年原油进口配额对部分地方炼厂放开以来,市场上流通的隐性油品资源份额越来越大,涉及的消费税额度达到上千亿元。”

对市场公平竞争形成巨大冲击

大量隐性油品充斥市场,在造成国家财政流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

多位专家对记者表示,隐性油品通过规避汽柴油消费税实现了价格折扣,从而拥有高达1500-2500元/吨的降价空间。

“这些隐性油品资源无论是来自炼厂、调和,还是来自进口,从销售角度讲,都已经进入了很多正规加油站,特别是民营加油站。”李振光表示。“我们在近期调研时看到,很多省的国道上都出现了4元多一升的柴油。每升比正常的市场价格低了1—2元钱。很多都是在一些大的正规加油站出现,包括一些还算有名气的企业的加油站。”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看来,不管是不合规经营还是逃税漏税,隐性油品对整个成品油市场都是一种破坏,造成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合规经营的企业成本高,不合规经营的成本低,两者并不站在同一个竞争起点上,这就是对市场最大的破坏。”

郭焦锋也表示:“规避、偷逃消费税的油品会造成成品油市场混乱。按理说,大家都应该依法依规经营,不法企业偷逃或刻意规避消费税,逐渐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对合法经营的企业不公平。”

这种负面效应已开始在市场上显现。

“今年以来,主营单位的柴油销售异常困难,很多单位销售量同比下降了一半以上,客户突然没了。隐性资源相当于用极高的优惠侵占了正品市场,正规经营活不下去,无论是对市场秩序还是对整个经济运行,都有比较深层的危害。”李振光说,“正品市场份额加速流失,逼得大家也都去买没交税的油,最后大家都回不到正品市场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隐性资源中,有一小部分是质量不达标的。“比如进口轻循环油调和成的柴油,它的硫含量可能只相当于原来国三、国四的水平,对环境的危害很大。”李振光指出。

“大部分油品通过调和的手段很容易达到环保部门、质量部门的标准,但标准范围之外的一些指标差于主营炼厂产品是普遍现象,肯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郭焦锋表示。

此外,尹强指出,大量隐形油品流通于市场,还造成国家统计数据失真,这会导致国家对宏观经济走势产生误判,对下一步经济活动安排造成影响。“例如,去年基本上判断汽柴油市场是在萎缩,但是加上市场上不收税的隐性油,其实是在增加的。”

专家建议征税环节后移

针对当前的种种问题,在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将消费税由生产端后移至消费端,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现在成品油消费税是在炼厂收的,这个环节抓不住的话,大量资源就会流向市场,造成市场混乱。”李振光表示,“要么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要么将消费税后移。其中,后移是大趋势,应该加快推进。”

郭焦锋也建议:“把成品油消费税征收环节从进口和生产环节后移到消费环节,相当于监管任务落到了各个地方政府。同时,成品油消费税可由中央税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让地方对相关税收的监管更有积极性。”

据了解,目前多个省市加油站都安装了税控系统云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加油量,使当地汽柴油消费量能够更真实、全面地体现。另外,由于这些数据可在税控系统里体现,因此能够为将来实现成品油消费税后移提供现实基础。

董秀成也认为,成品油消费税最终还是应回归到消费税的本质,在消费端通过税控系统重点监控加油站,但消费税后移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措施。“目前全国有十万多家加油站,相较于炼厂,带来的监管压力会更大,这就更需要常态化的监管。”

“从政府监管角度讲,应该有一个覆盖全部产业链的大数据系统,进行现代化、全链条、可追溯的全方位信息化监管。目前我们的信息化监管只在个别环节运用,并且是按品名收费,监管的空白点很多。”尹强表示,“从原油到装置进料,包括出来了哪些组分、销售出厂哪些产品、去向哪些客户,都应该记录在案,实现产品流向、油品资源整体的掌控。最终形成一个长久的治理体系,进行常态化管理。”

评论丨是时候整治逃税油品了

文丨本报评论员

在高度重视数据统计的油气领域,竟然存在每年近1亿吨成品油游离于官方统计和税收监管之外的事情,这着实令人意外。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晴雨表”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关键“参考系”,成品油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合法合规运行,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当前愈演愈烈的成品油逃税问题,必须引起行业企业,尤其是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成品油消费税自上个世纪90年代正式确立以来,历经多次改革、调整,逐步形成了目前较为完善的税费体制和价格机制。征收消费税的初衷,是为了规范政府收费行为,依法筹集交通基础设施养护、建设资金。同时引导节约利用、有效抑制不合理石油消费需求,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促进绿色发展。世界大部分国家也均对成品油征收不同程度的消费税,对于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70%的我国来说,成品油消费税显得尤为必要。各国实践也已充分证明,成品油消费税对于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具有巨大调节作用。换言之,目前我们应该讨论的,不是成品油消费税该不该征收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合理征收的问题。

我国每年成品油消费量达3—4亿吨,涉及的消费税规模巨大。征收工作稍有差池,就会造成巨额税收流失,也将直接影响消费税的市场调节作用能否充分发挥。但现如今,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生产企业甘愿冒险,利用变名、无票、变票、票油分离、调合油等多种手段,与国家税务部门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每年上千亿元的逃税规模,意味着涉事企业已成为税收领域的“硕鼠”;“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份额,更是凸显了逃税问题的严重性。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事实上,偷逃消费税在成品油市场早已是“潜规则”。“要不要票?”简单4个字背后,隐藏着买卖双方长期形成的“心知肚明”。客观来讲,以往偷逃成品油消费税行为数量相对有限,并未形成大的气候。但近年来逃税油品资源量越来越大,在造成国家财政巨额流失的同时,严重违背了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精神、损害了守法企业的公正合法利益。成品油逃税这颗“毒瘤”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而治顽疾必须用重典。

逃税成品油之所以市场份额陡增,一大诱因是偷逃掉消费税能够带来巨大价格优势。尤其对消费柴油的大货车、工地机械等耗油大户来讲,加满一箱1000升的柴油箱,能省下1000—2000块钱,加10次能省下1—2万块钱,何乐而不为?

从短期和局部来看,低油价对于消费者来讲无疑是好事,但需要理性认识到,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成品油逃税引发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最终将会给整个产业和全体消费者带来巨大伤害。在低价“问题油”的冲击下,正规经营的加油站市场份额将加速流失,并在市场中形成恶性循环:为保住市场份额,加油站被迫采购“不合规”的油品;正规炼厂产品市场份额被侵占,只能降低加工量甚至停产……

由此观之,逃税苗头必须尽快掐灭。成品油市场的有序运行离不开公平的竞争环境护航,逃税破坏的不只是税收资金,更是整个市场的公平竞争生态。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应再让逃税成品油放任自流。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是时候出重拳整治逃税成品油了。

可喜的是,就在5月14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文件,将进口相关调油组分纳入成品油消费税征收范围,彻底堵住了进口端的逃税漏洞,这为逃税成品油治理开了个好头。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编辑| 李慧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