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談大都會董陽孜書法展 馬唯中訴說擔任策展人的心情
策展人马唯中站在大都会博物馆的二楼,与观众共赏大厅中董阳孜的巨作「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记者马璇/摄影)
进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大厅,会有两幅书法作品进入眼帘,这是台湾艺术家董阳孜特别为大都会博物馆量身订制的创作;策展人马唯中表示,每个策展人在举办展览时都会思考,如何在博物馆历史的叙事框架和文本中对待艺术家的作品,并和现有的馆藏作有意义的对话;而正呼应了此次特展的主题:对话。
延伸阅读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1月21日揭幕「大厅委约新作:董阳孜,对话」(The Great Hall Commission: Tong Yang-Tze, Dialogue),这是亚裔艺术家首度在馆内这个独特的空间展出,也是董阳孜在美国的首场大型展览。当晚,策展人马唯中以一身具水墨意象的服饰与董阳孜对谈;22日马唯中接受世界日报专访,向读者说明此次展览的思考。
台湾知名书法家董阳孜(中)应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邀展出两幅巨作,11月21日开展当天与策展人马唯中(右)「对话」,左为翻译。(记者马璇/摄影)
作品内涵 挑战文化隔阂
马唯中现为大都会现当代艺术部(Depart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策展人。她透露,自十岁初次接触董阳孜的作品后,便与「文字艺术」结下不解之缘。过去十余年来,她持续研究推广水墨视觉艺术,并在西方主导话语权的艺术世界中,致力于重新挖掘与呈现亚洲现当代艺术的价值与多样性。
「董老师的作品是在书法上新的表现。」马唯中2013至2022年间在香港M+任职时就曾为该馆曾收藏董阳孜的作品,并策画了她2021年的展览,延续这个机缘,到了大都会之后,再度邀请董阳孜「因地制宜」在大厅创作两幅巨作。
马唯中将现、当代「水墨」定义为一种涵盖亚洲内外、回应水墨画与书法传统及美学的现当代视觉艺术表现。但作为一种极具东方审美的艺术,水墨在全球传播过程中难免受到文化隔阂的挑战。但马唯中坚信,任何艺术作品本身都具有其独特的表达力。即使在以西方艺术为主的大都会博物馆,董阳孜的作品依然展现出丰富的内涵。
「大都会的中国书画收藏深厚,而董老师的作品既延续了书法的传统,作为历史的回应;有她的规则与传承,也有她的突破。」在马唯中看来,董阳孜的文字艺术不仅与中国传统相连,还与战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共鸣,无论是作品的尺幅还是抽象线条,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
马唯中解释,「二战后的纽约画派,也就是抽象表现主义,尺幅多半都非常大,画面脱离具象,以线条和色块为主。董老师的作品与这些作品尺幅相当、也没有所谓具象的题材,虽然她也在制作线条,但她的线条具有功能、位置和必须达到遵守的原则。在写字过程中,有她的行云流水和笔画转折。」
马唯中指出,从西方抽象画的观点来看,可从东方艺术看到契合的地方,艺术家都在追求如何将线条放在画面上,但她们的方法与游戏规则不同。
感受能量 再认识艺术家
董阳孜为大都会大厅的创作,马唯中坦言,不要求观众完全理解作品的内容,但只要能被文字艺术的气势与能量打动,就已经达到了策展的「第一层目的」。其次,要照顾到不同观众的理解,进一步认识这位艺术家是谁,采取何种方法创作。
第三层则是创作者写了什么?马唯中说,董阳孜的作品都是以书写的文句作为题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英文题名即为文句的英译。同时介绍如何逐行阅读作品,以及金句的出处与含义。「我们尽可能的将资讯放在解说牌上,让参观者能按图索骥。」
马唯中表示。穿越千年的经典语句在不同的时空中展现出独特意义,每位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诠释的角度,这也正是她所认为的文字艺术魅力所在。
马唯中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缘分可追溯至2006年。当时,她在艺术家蔡国强的工作室,参与了蔡国强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屋顶花园的个展策画工作。这是她首次以艺术专业的身分,了解这座博物馆。
马唯中回忆,当年跟随蔡国强到不同地方展览,负责展览统筹,也在这个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每位艺术家的需求、作品、风格和个性都不同,因此展览并无固定模式。」她认为,尽管董阳孜与蔡国强分别成长于不同世代和社会背景,创作理念和手法迥异,但两位艺术家对文化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投入却是一致的。马唯中表示自己也从不同的艺术家身上学到了许多相通的道理,因而受益匪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作为全球顶尖博物馆之一,能够在此担任策展人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马唯中笑称,当时是大都会正好有一个职位空缺,她提交了申请,「只能说,我的运气很好。」2022年4月,她从香港搬到纽约,加入现当代艺术部,负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艺术。从专注于水墨艺术延伸至其他广泛的现、当代艺术,她的策展范畴以此展开。
策展使命 对话理解艺术
马唯中表示,大部分的现当代艺术部门、现当代美术馆多半关注西方艺术家的作品,近年来才比较注意东方亚洲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她的工作主要在探索大都会博物馆中,系统性融入东亚、东南亚的现当代的艺术作品及论述,引发对话的元素,帮助观众理解各地现当代艺术表现之间的关联。例如,董阳孜的文字艺术作品可以与古代书法、当代文字艺术建立联系,无论是东方还是伊斯兰文化,都能展现文字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
马唯中说,她目前负责的是现当代艺术,她不可能收藏所有艺术家的作品,但她的任务就是要在大都会既有的收藏和论述里,透过研究,带入亚洲艺术,可以互相对话、辩证现代和当代艺术的进程。以董阳孜的作品为例,可与古代的书法艺术,不管是东亚或伊斯兰文化或欧美20世纪中,以文字为艺术的线条与抽象对话,「艺术用语说mark making,也就是做记号,如何在平面上做marks。董老师也是在做marks,只是是书法,有不同的出发点。」
身分政治 不须挂钩艺术
答复记者询问艺术策展是否兼负「文化外交」责任,马唯中认为不必以此界定,她认为,文化确实有外交的作用,但随着全球化的进步,身分与职责之间的界线也更加模糊,艺术并不必须与身分和政治挂钩。例如,在大都会的亚洲部同事中,也有不少非亚裔人士,他们同样能以不同的视角诠释中国艺术。
「世界资讯的流通愈来愈简单,但政治却愈来愈封闭。」马唯中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工作尤为重要。」
马唯中预告接下来还将参与多场活动,例如12月15日,博物馆将举办中国、日本及伊斯兰艺术策展人关于书法的讨论会;明年3月另有一场小型学术讨论会,聚焦董阳孜的作品。这些活动均免费开放,马唯中表示,希望借此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实现博物馆推动文化与艺术思考的功能。「董老师的作品,只需走进博物馆大门就能欣赏,甚至都不需要购票。希望这些活动能抛砖引玉,激发更多关于文化与艺术的对话。」
董阳孜在大都会博物馆展出两幅作品,马唯中是幕后推手,她接受世报专访,与读者分享策展的理念。 (记者范航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