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阳孜无中生衣
书法家董阳孜担任策展人,以「无」字为命题,邀请华人圈的设计师打造结合书法的服装,图为设计师周裕颖作品。(陈君玮摄)
自2016年开始让文字艺术跨界时尚,知名书法家董阳孜所策画的《读衣》,今年进入第3年,对董阳孜而言「是重要的转捩点」,从前2届由线条出发,这一次她指定了「无」这个字作为「考题」,她指出:「『无』是东方的哲学」,并强调自己虽已高龄但仍有未尽之志,便是希望将传统的文字之美传承下去。
挥毫22张「无」 设计师动脑
《读衣》前2年共累积超过20万观展人次,董阳孜近年的文字艺术跨界更与绘画、影像、音乐、雕塑、建筑等不同领域共振,都是期许能发现文字艺术的当代性。
董阳孜语重心长指出:「什么时候开始小学生不写字(书法)了?教育部也说不用写字因为电脑愈来愈发达。」但她仍要强调「老祖宗要我们手脑并用啊!」在繁体字之美日渐被忽视的今日,她希望持续把文字做成视觉艺术并跨界展现当代性,董阳孜叹:「我希望社会要有共识。」
「为什么路上的服装都是英文?」董阳孜曾如此自问,而今她更要问「难道就只有ABC是世界语言?我不忍心。中华文化本来就在世界上居重要的位置,我不希望年轻一代只打电脑只学ABC。」她选择「无」作为《读衣III》的主题,并以草、行、楷、隶、篆为基础写了22张「无」,她诠释「无」其实是「无限制、无尽藏」,且「天为有,地为无」,在「无」的土地上,希望年轻设计师们能无限制地长出作品。
《读衣III》20日起于台北华山文创园区红砖区西一和西二馆展出,为呼应「无」的形与意,由建筑师简学义设计的展场空间,以多片半透明帷幕区隔出6个服装设计展区,与入口处的董阳孜墨宝区遥相呼应,呈现「有无之间」的禅意;作为共同策展人暨创意总监的冯亚敏也指出,此次落实了董阳孜的心愿,将文字线条转化为纺织布匹,希望也由此开启向西方输出东方文化线条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