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青海海东办社火调演 传统文化与“非遗”争艳斗芳

图为社火种皇田”表演。 祁增蓓 摄

中新网青海平安3月14日电 题:“二月二”青海海东办社火调演 传统文化与“非遗”争艳斗芳

作者 祁增蓓

“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年”。14日早9点,在接近青海省海东市平安驿的路上,来自各县区民众提着小板凳说说笑笑地往前走着,平安驿前的广场上已经有不少民众坐好,期待社火调演开始。

图为社火“种皇田”表演。 祁增蓓 摄

“我很喜欢传统文化,所以今天专门穿了汉服来看社火。”今年13岁的祁艺轩告诉记者,自她记事起,只要有社火表演,她的爸爸妈妈一定会带她来看。

14日,青海省海东市以“青海年·醉海东”为主题举办了2021年“二月二”社火调演,海东市各县区共有10支民间社火队参加,除了传统社火表演和10余项非遗之外,还有威风锣鼓、高矮跷、竹马子、亭子、“种皇田”等形式多样、富有特色、具有创新理念的表演项目。

图为社火《太傅》表演。 祁增蓓 摄

耕犁千亩盼秋实雪域做舟耐冰霜水田辛劳稻穗草地高歌乳飘香”,互助县表演的《耕牛报春》民间俗称“种皇田”,“种皇田”也叫“开春”或“拍春”,来自于河湟民间生产生活

图为螭鼓舞表演。 祁增蓓 摄

据了解,“种皇田”表演前一天村民们都要用自家的好面粉烙上圈圈锅盔,表演当天村民们装扮好耕牛后,会选一块村子里较好且平整的田地,用犁轻轻犁破地皮,犁上个“田”字,并在田地里和演出现场撒上麦子,为现场的观众和村民分锅盔馍馍,以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鼓韵声声民和县节目《太傅》是西北社火表演中极具特色的表演之一,融音乐、舞蹈歌唱戏曲武术表演于一体,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风俗民情、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社会风貌等息息相关。

八名太傅表演者头戴三扇火焰帽,身穿马龙大红袍,左手拿着太平花右手拿着八卦灯,配合默契舞技精湛,八卦灯转动代表着天下太平,太平花甩动寓意着风调雨顺。

除了“种皇田”、《太傅》等传统表演外,国家级“非遗”螭鼓舞的表演者们左手执鼓,右手拿鞭,披金色棱形披肩,戴五峰吉祥帽,边击边舞。时而形成方阵,时而圆形交错换位螺旋绕圈队形千变万化,动作却是十分整齐。

“螭鼓舞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多在喜庆节日表演,祈求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表演者多杰告诉记者。

小时候过年,母亲一定会带我来看社火,现在长大了,也比较忙,很少能看到这么多各地的社火了。”今年50岁的丁海平告诉记者,但是,有社火他就一定会带母亲来看。

丁海平71岁的母亲感叹,现在的社火越来越好了,形式多样,传统的社火表演得到了继承,还有了很多新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