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强制披露时代,内地如何借鉴香港经验?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实习生宁一晗 广州报道
4月12日,三大交易所同日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是我国首部系统性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规范,资本市场强制披露时代已真正到来。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从早期的ESG自愿性披露发展到强制性要求,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 ESG 信息披露领先者,香港在过去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ESG 信息披露水平。在内地ESG强制披露时代,内地可以从香港的经验中借鉴什么?内地与香港如何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ESG信息披露与国际接轨?
日前,南方财经《绿金圆桌派》栏目以“ESG 强制披露时代,内地如何借鉴香港经验”为主题,邀请了香港品质保证局总裁陈沛昌、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理事冷冰博士、安永大中华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唐嘉欣,就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受访专家认为,香港在推动ESG 信披过程中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在香港经验的借鉴下和当前监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可以预见未来内地ESG 信息披露的推进进程将会大大加速。此外,受访专家也认为,ESG的本质是企业的管理活动,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管理工具。如何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又被国际认可的ESG评价体系,让中国企业讲好中国ESG故事,又能让投资者“听得懂”,是未来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回归实践,受访专家建议,企业应“放下幻想,拥抱趋势,花点时间,盘点家底”,重视ESG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认真研究国内外ESG评价体系的本质,并以数据为抓手,盘点自身的ESG表现和未来的改进方向。
借鉴经验,缩小差距
早在十几年前,香港便开启了ESG信息披露的历程。
陈沛昌介绍,在港交所2012年鼓励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前,就已有不少香港企业开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2013年,港交所正式推出ESG报告的相关指引,到2016年,香港已将ESG披露要求,纳入不遵循就解释的范围。2021年香港联交所正式发布《气候信息披露指引》,要求相关行业自2025年开始强制披露TCFD报告。十多年来,香港ESG信披经历了从鼓励到强制的转变,目前已有95%的上市公司在港交所披露平台进行ESG信息披露。
冷冰表示,香港监管部门“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的精神也值得借鉴。过去一年多以来,香港监管部门不断修正根据TCFD标准和ISSB的新标准调整披露规则和要求,并快速迭代更新监管规则的修订稿,直至允许直接按照ISSB准则披露视同遵循其监管规则。香港特区政府的跨部门督导小组在跨部门协调方面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有关发展香港可持续披露生态的愿景声明,阐明特区政府和各金融监管机构为香港发展全面的可持续披露生态的愿景和方针,及时向市场释放了非常明确的信号。这种不断试错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助推香港快速调整并找到适合当前及长远自身发展ESG的方向。
陈沛昌认为,香港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领域走在国际前列,但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数据收集和认知等方面的挑战。
“目前国际上尚未有公认统一的披露准则,对ESG定性定量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准确性方面都存在一定挑战。此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将信息披露作为一项企业品牌形象打造,不少企业仍停留在符合合规最低要求的来披露ESG,而非将ESG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遇,将ESG融入日常的管理当中。”陈沛昌说。
唐嘉欣则从企业角度,分享了其香港企业在过去十几年间对ESG认知所经历的三个不同阶段。在港交所推出ESG指引初期,大多数企业仅从合规角度出发,关注如何“满足最低要求”;随着ESG评价体系重要程度日益提升,不少上市公司开始关心如何更好地做好信息披露以获得更高的ESG评级结果。而到了目前第三个阶段,企业开始意识到,提升ESG表现能为企业内部治理和环境绩效表现的提升带来好处。
“香港经历的三个阶段,相信内地上市公司也同样会经历。但香港已经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经验,再加上ISSB等国际准则的框架指引逐渐清晰以及内地监管部门重磅指引政策的陆续出台,我们相信内地在前两个阶段的历程会比香港走得更快。”唐嘉欣说。
对于如何尽快缩小两地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差距,陈沛昌建议尽快推动内地企业、投资方,甚至是消费者对ESG认知的改变,其次,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知识技术规范和经验和范例,指导内地上市公司如何尽快落实监管发布的一系列的新的指引也是当务之急。
认清ESG的本质
尽管强制信息披露越来越受到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关注,但受访专家认为,ESG更应被视为推动社会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工具。
冷冰认为,ESG的本质上是一项管理活动,是企业在自身价值创造过程中,为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的过程,但这一点通常被业界所忽略。从本质出发,冷冰观察到市场对ESG认知的两点变化,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将ESG作为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需要基于企业ESG表现对企业进行估值并做出投资决策。
冷冰表示,如果没有投资者进场并提供海量资金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则无法实现。解决全球巨大的绿色投资缺口唯一路径是通过政府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公共政策构建杠杆,有效撬动海量私人部门资金。而如何引导资源配置,吸引更多私人部门资金进场,则需要企业向投资者“讲好故事”,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遵循投资人普遍接受的标准,例如ISSB准则来“讲好故事”。
“近年来,我们听到了大量对于ESG评级的关注,顾虑,批评和抨击,但ESG的发展应该靠两条腿来走路,一方面推动专业公认的评级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企业自身要做好ESG的实践和报告。但由于其持有自身ESG报告普遍偏离了投资者关注的痛点,导致投资者被迫放弃从企业报告中获取能够支持其投资决策的有效信息,只得将焦点集中到ESG评级。ISSB当前的任务就是基于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推动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共同推动制定一套市场公认的国际基准,让企业在公认的框架下‘讲好故事’”。
讲好故事除了需要一套既定框架外,数据质量也是一大挑战。
陈沛昌表示,从过去的经验来说,如何在企业日常运营中收集数据,利用数据来推动企业低碳转型,从而提升竞争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过去几年,欧盟等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对“洗绿”行为的监管,市场也出现了对披露数据质量可靠性的质疑。因此,未来如何建立一个可靠的数据信誉市场,提升数据披露的质量和可靠性,对ESG的发展至关重要。
除了数据质量的挑战外,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内地企业在国际机构的ESG评级结果普遍偏低。
分析背后的原因,唐嘉欣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在监管部门发布统一的披露标准之前,内地企业的ESG报告披露水平参差;其次,ESG在中国发展时间较短,还需要时间进行市场教育;最后,国内外传统文化与企业价值存在客观差异,导致中国不少具有独特优势的治理体制、乡村振兴扶贫等社会治理事项未能被国际评价体系所认可。
“未来我们亟须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业绩评价体系,来支持辅助中国企业ESG的发展。相信在监管最新的指引和ISSB准则的应用下,中国企业的ESG管理水平会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也会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唐嘉欣说。
放下幻想,拥抱趋势,花点时间,盘点家底
当前,全球正处于低碳发展的关键时刻。
陈沛昌认为,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都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冷冰也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不可能置身于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之外,应积极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内地与香港ESG领域的起跑线差异不大,与其讨论内地应如何借鉴香港经验,倒不如将关注重点转向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两地的ESG报告准则和监管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地的良性互动。
陈沛昌表示,香港的监管和第三方机构在过去的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香港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高度接轨有利于内地企业吸收更多国际经验。依托于内地庞大的市场,香港可以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内地低碳转型与国际接轨。
那么未来,内地企业应如何加速提升自身ESG表现,参与到全球低碳转型的大浪潮中?
冷冰给出的建议是,“放下幻想,拥抱趋势,花点时间,盘点家底。”
“目前仍有不少企业认为国际基准要求过高。但以范围三的披露为例,要求企业披露与外部供应链和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所有排放,也即企业价值链上的排放,这对推动中小微企业获得转型资金支持意义重大。可以预见,范围三的强制披露是大势所趋。当未来投资者都基于该用话语体系来评价企业时,企业再被动应对则将为时过晚,倒不如主动拥抱趋势。”冷冰说。
其次,企业需要认清ESG信息披露是相对专业的领域,企业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主动学习。
最终落到实操上,企业则需要“盘点家底”,清晰掌握企业内控流程、数据信息,认清自身优势劣势,并在监管给予的过渡期内,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有章有法地“边干边学”。
对于仍未开展ESG信息披露的企业,唐嘉欣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他认为,企业首先需自上而下做好ESG的顶层设计,搭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符合行业特征的指标体系。其次便是根据指标体系做好分工,调动公司所有部门共同参与ESG的推动工作,不让任何一个部门“拖后腿”。
“ESG不仅是监管强制披露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提升ESG表现以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千万不要让对完美的追求阻碍了企业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冷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