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暴動怒火延燒:阿爾及利亞裔少年之死,被無視的種族與警暴問題
左为奈尔,右为巴黎抗暴警察。 图/Twitter、路透社
【2023. 7. 3 法国】
法国暴动怒火延烧:阿尔及利亚裔少年之死,被无视的种族与警暴问题
「17岁少年之死,能够逼迫法国面对种族问题吗?」法国仍处连日骚乱,起因是警方6月27日在巴黎郊区枪杀一名17岁阿尔及利亚裔少年奈尔(Nahel Merzouk),奈尔之死点燃法国全境愤怒,多地爆发连日大规模暴力示威,示威者将矛头指向长期的种族主义与警察暴力——随着抗争越演越烈,除商店遭抢劫外,还有市长住家遭攻击,至7月2日奈尔的祖母出面呼吁停止暴力。然而已揭开的族群愤怒恐怕无法在短期内消弥;在法国「世俗主义」的共和国立国精神下,族群问题反而吊诡地被避提,如今法国社会是否来到必须严肃面对、无法再回避的时刻?
骚乱爆发的起因,是6月27日法国警方在巴黎郊区城镇楠泰尔(Nanterre)枪杀17岁少年奈尔,奈尔是阿尔及利亚与摩洛哥裔混血,事发当日他因交通违规被两名警察拦检,最终遭近距离开枪射杀——开枪的警察宣称当时奈尔要开车撞击他,让他自觉生命受到威胁、因而自卫,然而随后在网路上流传、并经《法新社》核实的事件影片中,却显示正在盘查的警察用枪指着驾驶座内的司机(就是奈尔),奈尔驾车想逃走,车子行驶的方向显然是要离开员警、而非撞击,结果奈尔遭近距离开枪。
当时车上除奈尔外,还有两名乘客,其中一人逃走、另一人和奈尔一样尚未成年,被警方逮捕拘留。《法新社》还报导,影片中录到有人对奈尔说:「你会被枪爆头」,但尚无法分辨这句话是谁说的。
马赛街头暴动。 图/法新社
奈尔之死、加之警方说词与事件影片的矛盾,引爆法国全境怒火,除巴黎及其郊区外,马赛、里昂、尼斯、史特拉斯堡等多个城市都爆发连日的大规模示威,示威演变成暴动,示威者愈加失控,不断焚烧汽车街道、打砸抢劫商店、攻击市政厅、学校、警察局等公共建筑。
至今暴动已进入第6日,连日来每晚都有数百至上千人被捕——最高峰为6月30日1,311人被捕,至7月1日奈尔葬礼在楠泰尔的清真寺举办,法国当局派出4万5,000名警察严阵以待,唯恐暴动持续升级;中央政府也呼吁各地市府关闭夜间公车和地铁服务,并表示将出动装甲车协助执法,及吁请父母们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上街参与暴动——《BBC》报导,有部分示威者年仅13岁。
法国当地时间7月2日凌晨1时30分,巴黎郊区的哈伊莱罗斯市(L’Haÿ-les-Roses)市长让布伦(Vincent Jeanbrun)住家遭无人汽车撞击,让布伦表示当时他的妻子与2个年幼女儿(5岁和7岁)都已就寝,而示威者还向让布伦家中的汽车纵火、以及在他的妻女惊醒、逃跑时向其发射烟火,导致她们受伤。当地检察官表示已针对该起事件,以「谋杀未遂」立案调查,目前尚无人被捕。
暴动越演越烈,7月2日奈尔的祖母纳迪亚(Nadia)接受电视台访问,呼吁停止以奈尔之死为借口的暴力行为、保持平静,她表示奈尔之死已让他的母亲、自己的女儿痛苦不已。
《路透社》指出,因奈尔之死而起的暴动,已成为继2018年黄背心运动以来,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最大的危机,马克宏为此推迟了原定7月2日赴德的国是访问——2023年1月,马克宏才因退休制度改革,引发全国范围的罢工抗议和抗争。
而在悲剧发生的6月27日,马克宏即公开表示枪杀奈尔的行为「不可原谅」,但这番发言却也引起警察工会不满,指责马克宏急于批判涉案员警、认为在法律审判之前,应维持无罪推定原则。目前整起事件仍在调查当中。
里昂高铁沿线遭示威者焚烧。 图/法新社
图尔宽(Tourcoing)街头,消防员扑灭示威者放的火。 图/路透社
示威者的愤怒,来自于法国长期的种族问题和相应的警方执法不公——《纽约时报》报导,许多居住于巴黎郊区的法国少数族裔——一如奈尔的出身处境——认为警方永远不会在类似的交通违规状况下,射杀住在巴黎富人区的白人。一名参加为奈尔守夜游行的47岁男子马赫朱比 (Kader Mahjoub)便表示:
「我们被双重标准对待...你总是要为自己辩护。」
事实上在近年的学术研究中,发现种族主义现象在法国仍非常普遍,尤其是在警察当中——除少数族裔遭遇警察暴力的事件时有所闻外,2017年法国独立行政机构「权利捍卫者」(Défenseur des Droits)调查发现,「非裔或阿拉伯裔外观的年轻人」被警方拦下检查身分的可能性,是其他人口的20倍之谱。而在6月30日,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也呼吁法国「认真解决执法中种族主义和歧视的深层问题」。
而法国外交部的反应,则是声称对法国种族主义的指控「毫无根据」,并表示法国警方「坚决反对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歧视」。
《纽约时报》分析,法国以「世俗主义原则」立国,除杜绝教会介入国家事务之外,也以此确保共和国不提倡任何宗教、每个人可以自由信奉任何的信仰——基于世俗主义原则的精神,法国也禁止宗教符号展示于公共场合,然而批评者认为,佩戴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也因此而被排除于公共生活之外。
示威者在里昂市中心纵火。 图/美联社
另一方面,基于共和国建国理想——所有人都享有相同的普遍权利,并应受到平等对待——与其相悖的种族主义,反而吊诡地成为了禁忌话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社会学家塔尔平 (Julien Talpin)表示,人们认为仅仅谈论种族主义,就会加深问题,结果就是选择不去谈论、视而不见,但问题依旧存在,少数族裔反而因为公众的避谈,受到「双重困境」。
塔尔平转述居于法国大城郊区研究对象的说法:
「我们因为种族而受到歧视,然后这个问题却被否认,被认为不可能存在。」
许多少数族裔和来法移民会居住在大城市的郊区地带,巴黎第八大学的社会学家Fabien Truong指出,许多郊区居民努力获得更高的教育、更好的工作、改善收入,因此得以搬离郊区并相信自己跻身主流社会,然而仍然留在郊区的人却更常成为被攻击针对的目标;例如法国法律强制要求出门必须携带身分证件,但实际上很少人依循,而若是在法国市中心的白人,因「没带身分证而被捕」这种事几乎不会发生,在郊区却时有所闻。
里尔街头的镇暴警察。 图/路透社
Truong也转述了郊区居民在研究中,告诉他的感受:
「我们确实感觉像是法国人,我们就出生在这里,但我们不是『法国裔的法国人』。」
波尔多大学社会学名誉教授杜贝(François Dubet)则在接受《世界报》访问时,直指虽然数十年来政府也对改善郊区居住环境做出努力,包括重新修整公寓、设立学校和其他公共设施、增加公车路线等等,但城市政策仅在于硬体,实际上并无减少社会及族群隔离,移民和移民后代的郊区居民依然贫困、生活不稳定,长年下来郊区居民的贫困印象又不断强化,因为获得「成功」、地位提升的人都会离开郊区,而更贫困、或是来自更遥远母国的移民又将进驻。
在全国性暴动激烈进行的如今,法国社会与政府长年以来回避的种族主义问题,是否有机会正视面对?
马赛街头的抗议标语「奈尔的正义」。 图/欧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