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两岸仇恨教育

(图/本报系资料照)

今年9月,对岸发生3个月内第二起日籍儿童遇袭身亡的案件,引发大陆内部舆情和中日之间的外交拉扯,至今余波未平。近日,民进党立委林宜瑾在立法院呼吁台湾警惕大陆的仇恨教育,认为日童惨死是大陆部分民众用暴力手段宣泄他们被教导的国仇家恨的结果。阁揆卓荣泰不仅与之一唱一和,还上纲上线指责北京用仇恨来教导人民、穷兵黩武,终将遭受世界历史的唾弃。

考虑到国内外情势之严峻复杂,大陆人口之规模庞大,社会出现民粹思潮与仇外情绪并不令人意外,但是民进党政府声讨大陆「仇恨教育」就属借题发挥了。与其渲染对岸的「仇恨教育」,不如反思台湾有没有「仇中教育」。

先看日籍学童遇害案件。大陆官方将其定性为「个案」,承诺将依法调查处理,同时否认中方存在所谓「仇日教育」,希望日方冷静理性看待此案。的确,从6月苏州案件中拚死保护被害人的胡友平被评为「见义勇为模范」,到9月深圳案件后不少当地市民到日本人学校门口献花,再到大陆网路平台近期打击挑动中日对立的极端民族主义言论,表明仇日情绪并非大陆社会的主流,更不是仇恨教育的结果。

一段时间以来,包括两起杀害日本未成年人的刑案在内,大陆恶性案件时有耳闻,原因错综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所谓「仇恨教育」,很大程度是曲解大陆的爱国主义教育。根据今年元旦施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意味排外或仇外教育,相反该法规定「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因此,民进党立委和官员以「仇恨教育」攻击大陆是过头了。

再看两岸关系的「厌台」情绪。2021年12月,时任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在记者会疾呼大陆网友要做到「反台独,不反台湾」。这一方面说明「无台不独」的论调在大陆网民很有市场,另一方面也证明大陆官方仍然主张争取台湾民心,希望导正「厌台」舆论。

最近,台湾影星吴慷仁在大陆社交媒体庆祝「十一」,由于没有提到「祖国」二字遭吹毛求疵的网友围攻。陆委会第一时间义正言辞消费这些台湾艺人,倒是大陆方面没有进一步刺激舆情。其实,吴慷仁写下的「祝福锦绣中华」表明他认同中华民族,这在两岸都是站得住脚的。

相比危言耸听的大陆「仇恨教育」,台湾的「仇中教育」恐怕才是问题。民进党政府长期推动「去中国化」教育,煽动对大陆的不满情绪,一些绿媒更是妖魔化大陆,着力营造仇中氛围。由此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台湾内部分裂,且两岸民意陷入敌意螺旋。

有人将台湾陆客锐减归咎于北京的限制,其实即使全面开放,当年陆客蜂拥而至的胜景也难以再现。原因很简单,陆客境外游的选项有很多,为什么要去一个「仇中」情绪浓烈的地方?因此,民进党一边指责对岸「仇恨教育」,另一边却被自己的「仇中教育」所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