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A加速批准吉利德小分子疗法;羚锐“狗皮膏药”卖赢了PD-1;蚂蚁集团计划收购好大夫在线|共3条快讯
共计3条简讯 | 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
01
FDA加速批准吉利德小分子疗法
吉利德科学(Gilead Sciences)今天宣布,美国FDA已加速批准Livdelzi(seladelpar)与熊去氧胆酸(UDCA)联合用于治疗对UDCA应答不足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成人患者,或作为单药治疗对UDCA不耐受的患者,但不建议患有或发展为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使用Livdelzi。根据新闻稿,Livdelzi是在碱性磷酸酶(ALP)正常化、关键生物标志物和瘙痒控制方面,与安慰剂相比表现出统计学显著改善的首个疗法。目前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正在评估Livdelzi的上市申请。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有潜在生命危险的肝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持续攻击胆管,胆汁流动受阻而淤积,毒性胆汁酸在肝内留存,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其他临床症状还包括疲劳和瘙痒。在40岁以上的女性中,有千分之一患有PBC。
这次的加速批准主要基于关键安慰剂对照3期RESPONSE研究的数据。在该研究中,62%接受每日一次口服Livdelzi的受试者在第12个月达到了综合生化应答的主要终点,而此数值在安慰剂组中只有20%。使用Livdelzi治疗后,25%的患者在第12个月时ALP值恢复正常,而安慰剂组中的患者均未出现这种变化。ALP是一种胆汁淤积标志物,可预测肝移植和死亡的风险。
第6个月时瘙痒评分相对于基线的变化是试验的关键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组相比,Livdelzi组患者的瘙痒症状显著减少。根据新闻稿,Livdelzi是在3期试验中,证明能够显著、持久改善瘙痒和胆汁淤积标志物的首个药物,这些标志物与疾病进展风险相关。
最常见的不良事件(≥5% Livdelzi组患者报告,且高于安慰剂组)是头痛、腹痛、恶心、腹胀和头晕,没有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
目前为止,Livdelzi已在RESPONSE以及其他试验(包括长期开放标签ASSURE研究和之前的早期研究)中超过500名PBC患者中受检视。进行中的研究包括验证性3期AFFIRM研究,这是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验证性研究,旨在评估Livdelzi对因PBC导致的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结果的影响。
Livdelzi为一款口服的强效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δ(PPAR δ)激动剂。PPARδ表达在肝脏的多种细胞类型中,临床前数据表明,它对调控胆汁酸合成、炎症、纤维化过程的多种基因有调节作用。该药物曾于2019年2月获得美国FDA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以治疗PBC。该疗法原由CymaBay公司所研发,吉利德科学在2024年2月与该公司达成总金额达43亿美元的收购协议,进而囊获此款疗法。
今年6月美国FDA加速批准益普生(Ipsen)的Iqirvo(elafibranor)80毫克片剂与UDCA联合用于治疗对UDCA应答不足的成人PBC患者,或作为单药疗法治疗对UDCA不耐受的患者。Iqirvo是一种每日一次、口服、“first-in-class"的PPAR α/δ激动剂,同时靶向活化PPAR α/δ可潜在治疗PBC的炎症、胆汁淤积和纤维化。根据新闻稿,Iqirvo是近十年来首个获批用于治疗罕见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新药。
除了Livdelzi与Iqirvo,目前开发用以治疗PBC的疗法还有由GSK开发、目前处于3期阶段的回肠胆汁酸转运体(IBAT)口服小分子抑制剂linerixibat,其3期试验已募集238位患者,预计今年10月会有初步结果。而由Calliditas Therapeutics开发的NOX1/4抑制剂setanaxib也在近期完成临床2期试验,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公布完整试验结果。该疗法曾获EMA与美国FDA授予孤儿药资格,并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用以治疗PBC。Mirum Pharmaceuticals也正在开发选择性ASBT小分子抑制剂volixibat用于PBC治疗,目前该疗法的2期试验正在进行患者招募,预计在明年12月会有初步结果。同样地,凯思凯迪(Cascade Pharmaceuticals)开发的FXR靶向激动剂linafexor(CS0159)的2期试验也正在招募患者,初步结果预计在今年10月公布。
(来源:药明康德)
02
羚锐“狗皮膏药”卖赢了PD-1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整个医药板块泥沙俱下之际,却也有细分板块始终逆势增长。
凭借着几款膏药,中药贴膏龙头企业羚锐制药多年来销售额持续增长,资本市场的寒意仿佛被一张薄薄的膏药纸挡住了。2023年、2024年至今,羚锐制药股价分别逆势上涨36.24%、42.09%。
另一家化药贴膏龙头九典制药,表现同样可圈可点。凭借着核心单品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公司营收从2020年的9.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6.93亿元,翻了接近3倍。
两家公司的亮眼业绩,揭示了小众赛道的巨大潜力。未来,在人口老龄化和慢病年轻化的背景下,这一赛道或许还将持续爆发。
不起眼的镇痛膏药生意,养出了两条大鱼
羚锐制药是骨科中药贴膏的龙头企业,近几年的表现一直可圈可点。8月12日,羚锐制药发布半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9.06亿元,同比增长12.07%;归母净利润4.13亿元,同比增加30.30%。
羚锐已经保持了多年的业绩高速,2011年至2023年收入连续13年增长。2018年至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放眼整个A股医药市场也是罕见的存在。最俏皮的是,支撑如此亮眼业绩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创新药,而是不起眼的膏药生意。
2023年羚锐制药总营收33.11亿元,其中贴剂收入达到20.5亿元,占总营收的61.83%。
羚锐的独家核心产品是中药贴膏通络祛痛膏,主要功效就是镇痛,作为独家产品已入选《国家基药目录》《国家医保目录》,2023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此外,“两只老虎”系列膏药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
膏药单价普遍不高,通络祛痛膏每贴约4.5元左右,但毛利率却并不低。2023年,羚锐制药贴剂产品的毛利率高达75.68%,在一众药企中名列前茅。
化药贴膏的销售同样火爆。一度被资本热炒的化药贴膏龙头九典制药的业绩也非常不错。2017年,九典制药索洛芬钠凝胶贴膏作为国内首仿上市,用于抗炎、镇痛,一直颇受欢迎。九典制药的业绩也得以暴涨,从2020年的9.78亿元营收,增长到2023年的26.93亿元。
贴膏产品的快速爆发,与国内老龄化加剧分不开关系。据《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超过 3 亿人,每年新发约1000-2000万人,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超60%患者选择自己用药,其中贴膏药因快捷、方便、高效而被广泛使用。
小赛道上的两家企业,用实打实的业绩证明了膏药领域的潜力。
高增长的膏药赛道,也并非高枕无忧
当然,连年稳定增长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对九典制药而言,集采的威胁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7月12日,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截至7月10日,公司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被集采并已执行的省级行政区域共19个。
还好目前贴膏剂都是在地方集采,市场影响力和议价能力不如全国集采,2022年、2023年,索洛芬钠凝胶贴膏分别中选广东联盟地区、浙江集采,两次价格降幅也不算大,分别为25%、28%。
洛索洛芬钠凝胶贴膏暂时只有九典一家仿制药上市,但阳光诺和、万高药业、华润三九等十几家药企在对这一品种发起攻势,九典制药不得不未雨绸缪。
羚锐制药比九典制药的日子更安逸,中药膏药主要在院外零售市场,受到集采影响较小。但就有一点:中药贴膏技术门槛低于化药贴膏,竞争者挺多。据药智网数据,同类型的麝香壮骨膏、关节止痛膏、伤湿止痛膏、狗皮膏、伤湿祛痛膏的厂商超200家。
所以,为了在未来持续保持业绩的增长,不管羚锐制药还是九典制药,都在不断拓展产品线,试图研发更多新剂型膏药产品。就在8月11日,九典制药备受期待的椒七麝凝胶贴膏,在经历了多次被拒之后,再度上市失败。
贴膏虽小,要开发和创新却不容易。此前,法玛星制药、九典制药、哈尔滨三联药业的氟比洛芬凝胶贴膏都曾被拒绝上市。
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疼痛治疗和缓解的贴剂需求巨大。据天风证券研报,中国外用贴膏在消炎镇痛领域的渗透率不足 10%,目前仍以口服、注射制剂为主。与欧美、日本等市场差距较大,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企业们必须顺利渡过技术关,才有机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来源:健识局)
03
蚂蚁集团计划收购好大夫在线
近日,《健闻咨询》从多个信源处获悉,蚂蚁集团正计划收购好大夫在线。此前,与好大夫在线洽谈收购事宜是蚂蚁集团的兄弟公司阿里健康,但近期,有接近蚂蚁集团的人士透露,目前谈判方已由阿里健康转变为蚂蚁集团。
目前,打开支付宝首页的医疗健康频道,选择“在线问诊”,即能看到“好大夫”的字样,点击进入后,页面所呈现的内容和好大夫在线APP里的“专家问诊”界面完全一致。有支付宝医疗健康业务内部人士向《健闻咨询》证实,双方已经在今年6月底达成相关业务合作。
《健闻咨询》联系了蚂蚁集团和好大夫在线方面求证相关信息,但截至发稿时,未获双方回复。
过去两年,圈内频频流出互联网大厂意欲收购好大夫在线的传言,《健闻咨询》此前也跟进报道了阿里健康洽谈收购好大夫在线的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过去这一年,好大夫在线的估值一路走低,最终的收购价格或许是亿元级。
好大夫在线成立于2006年,是互联网在线问诊的头部平台,巅峰时期的员工数量超过千人,估值近100亿元人民币。作为一家缺乏自身造血能力的企业,好大夫在线近年团队已经大幅缩减。此后,公司数次尝试商业化转型,均未取得预期效果。
“好大夫在线的核心资源是数万名活跃的名医,对平台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引流工具。”医库董事长,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涂宏钢向《健闻咨询》表示,相比阿里健康,支付宝的平台属性更强,流量变现的渠道也更多,可以做一些更长期的布局,不必非指望着短期业务赚钱。
于好大夫在线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的能量,已经很难继续远航。被大厂收购,不论是对老股东、创始团队、公司员工,还是平台上的医患用户来说,都是可选项里的最优解。
硬撑到最后一刻
打开支付宝首页的医疗健康频道,选择“在线问诊”,就能进入支付宝医疗健康业务的入口——问诊板块。
在这个页面中,无论是置顶的“快速问诊”、“问专家”、“特惠义诊”和“看中医”,还是下方按专科陈列的特色服务,最终导向的都是阿里健康的互联网医院平台,这也是支付宝线上问诊业务的常规设计。
最大的变化出现在页面中部的广告位上——三个显眼的红色字体“好大夫”,配上白色底板和蓝色图案,和好大夫在线APP的风格设计颇为相似。点击进入后,页面所呈现的内容和好大夫在线APP里的“专家问诊”界面完全一致,同样的医生,同样的排序,甚至连头像照片、个人简介、用户打分、问诊价格都一模一样。
换句话说,好大夫在线的专家信息和平台数据已经被搬运到了支付宝医疗健康频道,成为了支付宝医疗生态的全新入口。
“好大夫在线的核心资源是几十万名医,几千万用户和运行18年积累下的庞大数据库。”一位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资深从业者表示,这些年,好大夫在线一路贬值,主要是没有找到盈利模式,但这些线上资源的价值始终是存在的。
一个不太恰当的佐证是,不久前有自媒体曝出好大夫在线的数据在某二手平台上被公开出售。好大夫在线方面则回应称,网传信息不实,好大夫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已经向对方平台发送了律师函。
另外,经历了人员大幅缩水的好大夫在线处境并不乐观。一位近期曾参与洽谈收购好大夫在线的投资人告诉《健闻咨询》,从尽调来看,好大夫在线的真实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要难,不管是活跃用户数量、平台运营能力,还是网络基础设施,“说白了就是没有人力和成本来支撑,只能勉强维持。”
一位熟悉好大夫在线的内部人士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对于寻求并购的好大夫在线来说,用最少的人力成本维持住日常经营已经是最优策略,“在裁员到五六十人以后,好大夫其实就进入了盈利状态,尽管对公司的实际意义不大,但对于促成最后的交易是有帮助的。”
截至发稿时,好大夫在线APP上的普通门诊和专家问诊都能正常运转,线上的义诊直播也排到了5天之后。
支付宝重回互联网医疗赛道
作为阿里巴巴“双H战略”的排头兵,支付宝早在2014年就踏入了医疗健康的版图。
2014年年初,阿里巴巴斥资13亿元收购中信21世纪,获得了网售药品的第三方平台资质。同年5月,由支付宝亲自下场操盘的“未来医院”计划正式启动,名字起得非常酷炫,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把医院的挂缴查业务搬上手机”。
回过头看,直到今天,阿里巴巴面对医疗健康的试探和布局,都脱离不开2014年确立的这两条主线——前者对应医药电商,这是和阿里自身基因所匹配的业务方向。后者则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重塑医疗流程,提升诊疗效率。
凭借阿里巴巴的资源背书,“未来医院”项目一度进展顺利,3个月时间上线了10家医院,其中包括了北京友谊医院、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这样的头部三甲医院。一年后,支付宝高调发布了《未来医院一周年服务数据报告》,宣布入伙医院超过200家,平均每2天就有一家医院加入。
但PR稿里不会提到的是,纵然“未来医院”在落地过程中解决了一些便利性的问题,但距离医患双方的预期还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医保付费。由于不能打通医保进行实时结算,大多数患者都无法在“手机上的医院里”走完就诊付费的全部流程。
尽管支付宝先后尝试推出了“预授权付费”、“先自费后返还”、“先诊疗后付费”等多种医保准实时结算的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省略不了线下医保身份确认的步骤。因此,“未来医院”的实际推广效果并不算好——武汉某三甲医院一天最多仅有5个人使用该项服务,北京友谊医院则在上线3个月后终止合作,撤掉了相关宣传海报。
这段经历对初涉医疗圈的支付宝来说并不愉快,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医疗是一个需要反向推导的行业,只有解决了最末端的医保支付,前面的流程重塑才有意义。
因此,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支付宝都在围绕着医保支付凭证打转,其它综合性的互联网医疗健康业务则被划归给了新成立的阿里健康来运营。干回老本行的支付宝迅速找到了突破口,2016年和深圳人社局合作开启医保无卡支付,2018年参与医保电子凭证的标准制定,2019年协助国家医保局上线了全国第一张医保电子凭证……
截至目前,在所有医保电子凭证的渠道方里,支付宝的渗透率占到三分之二。围绕着便捷支付,近几年,支付宝又先后推出了基于LOT端的刷脸支付、针对慢病人群复诊开方的线上支付,以及医保亲情账户。基于这个巨大的入口效应,支付宝的医疗健康业务也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
2023年10月,始于上海的线上医保购药,从几十家药店迅速扩大到上千家,进而席卷全国,深圳更是推出了“线上医保购药刷统筹基金”的试点,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
但不管是美团、饿了么还是京东健康,这些购药O2O平台本身并不具备医保支付资质,绝大部分订单都要通过支付宝来进行医保电子凭证的激活和授权。
在今年初的一次媒体交流中,支付宝方面称,通过支付宝激活医保码的用户数已经接近6亿,月活跃用户在2亿以上,每天使用的医疗服务次数达到1300万次。“目前来看,这个体量规模已经很大了,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多的医疗健康服务,让支付宝真正变成一个医疗健康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支付宝医疗健康事业部总经理张俊杰表示。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医保支付上完成“练级”的支付宝,又重新杀回了更为广阔的互联网医疗赛道。
在支付宝的规划中,未来的医疗健康业务总共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便捷的支付工具、就医购药助手和医疗健康管家。在支付工具端,他们希望能够接入商保体系,真正实现医保、商保、自费一码付。
在就医购药助手和医疗健康管家这两条支线任务上,除了常规的在线问诊、健康科普外,支付宝还结合大模型和AI技术,推出了全国首个可陪诊数字人“安诊儿”,贯穿于患者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作为“未来医院”计划的升级版,数字人的交互界面更简单友好,场景也从院内诊疗延伸到了院外的健康管理。
“今年支付宝布局医疗的势头很猛。”一位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资深从业者告诉《健闻咨询》,从阿里系内部来看,阿里健康已经战略性放弃医疗业务,专注于医药电商,这就给了支付宝更多的拓展空间。“过去大家提到支付宝医疗业务,第一反应就是医保电子凭证,但据我所知,支付宝很想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有了好大夫在线的品牌加持,支付宝医疗的回归之路会走得更顺一些吗?
(来源:健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