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电子支付?三部门要求商家“储备现金”这意味着什么?
前言
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商业领域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通知》。
通知里明确提到,在餐饮、零售、住宿、农贸市场、理发店、药店等,做好“现金备付”,做到满足现金使用需求,对于拒收人民币的人行为,将持续展开展整治工作。
电子支付盛行已久,为何还要“现金备付”?这些政策的实施背后有何深意?
方便与普遍
如果论方便,移动支付对消费群体来说,无疑是高效快捷的,但要是论普遍的话,还是现金普及度高,除了我们自己能用,外国友人也能用。
自从移动支付出现后,大到买车买房,小到柴米油盐,一部手机一个收款码,就能轻松搞定。
对于商家来说,还帮助他们节省了辨别假钞,去银行存钱、取钱的步骤,做起生意来,也更加省心省力,一笔笔支出收入,都有电子记录,不害怕对不上账。
在短短几年内,移动支付在国内成为支付主流方式之一,除了对老人和小孩子不大方便外,大部分人都很乐衷于使用。
现在大家出门基本人手一部手机,很少会拿钱包和现金出门消费了,就连我们丢钱的事情都少有发生。
现金的使用在生活中越来越少,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此前从未听说过,相关部门要求店家必须“储备现金”的消息。
一家商店没有现金,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今时不同往日了,各部门突然重视起来,要求必须做到“现金备付”。
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是移动支付出什么问题了吗?
现金备付
电子支付在国内太普及了,取消是不太可能的,从“现金备付”四个字,可以看出来,现金支付是做一种“备用支付”而存在。
以前遇到没有现金,无法找零的商店,我们通常会换个店消费,但现在“通知”一下达,店家都要做好现金储备,便于现金交易,这样的情况就会随之减少。
从联合发布的部门来看,中国人民银行是现金相关,商务部和金融相关,而外汇管理局则和外国友人相关。
出国旅游的朋友可能深有体会,在国外,移动支付大多数情况下是行不通的,还是要换当地的现金消费更为方便。
也就是说,方便快捷移动支付,仅仅是对于我们国内来说,一旦出了国,现金支付还是普遍存在的主流形式。
那反过来,如果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进行旅游消费,他们要做的,不是下载某宝某信,学习电子支付,于他们而言,还是换现金来得快。
在我们瞧不起国外不使用移动支付的时候,说不定,外国友人也在吐槽我们,对现金的接受程度太低,导致他们到中国旅游遭到很大不便。
强迫外国友人习惯我们?还是顺应国际主流,支持“现金备付”?相信我们心中也都有一个决断,相关部门下达这样的通知,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说白了,移动支付不会被下架,对于我们自己人来说,还是可以正常使用,但是现金备付也不能少,可以国外友人消费使用。
两种支付方式,同时做到,就可以内外兼顾,对于我们国家向国际接轨,还是很有必要的。
从“拒付现金”到“现金储备”,我国为何会有这样的转变?
接轨国际
中国自从步入2024以来,就对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免签”政策,我国多个旅游胜地,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国游客。
这些游客有的是跟团前来,有的是以家庭为单位前来,他们作为游客,是消费的一大潜力股,吃喝玩乐、出行住宿、购物等都需要花钱。
但国内移动支付太多了,他们只是过来玩几天,没有中国的银行卡,没有某宝某信,想要和我们一样快捷不太现实。
在一个对外国友人才采访中,一个韩国女孩就说出了这一消费痛点,移动支付太难了,很多地方现金还用不了,这对外国人来说,是很大的不方便。
这就好像是国内和国外形成了一道反向的‘数字鸿沟’,太过先进了,反而和国际不匹配了。
随着国外游客人次的增加,我国旅游部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入境游客支付难的问题,也积极协调了相关部门进行解决。
因为外国友人很多都习惯使用银行卡消费,所以,早前国家相关部门就提出针对性解决办法,原则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但很多商店并不重视,这次的通知就是再次引起重视,为外国友人在中国消费,提供便利。
两条腿走路没有什么不好的,以前,现金踹在兜里,花多少我们还会掂量一下,但现在,被没有感情的数字代替,花了也就花了,对我们的消费观造成很大影响。
而且,随着越来越依靠手机,电信诈骗越发张狂,也造成不小的损失。
现金储备不仅商家要行动起来,我们也要做好“留一手”的准备,万一电子支付有什么异常,现金就能派上用场,两种方式并行,对我们也是有利无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