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G4集团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评论解读上周结束的西方七国财长与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抛出将既有「G7」集团改造为「G4」的构想。中国学者远山就「代表性」与「有效性」的角度切入评议,并直指G4集团的成形无法撼动现有的国际游戏规则

在上周结束的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美国非正式地向与会各国提出将「G7」(西方七国集团)改造成一个由美日欧和中国所构成的「G4」(四国集团)。此方案一出,引起人们讨论。

随着近年来各国经济力量消长变化加剧,建立在原有基础上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由于没能及时调整国际经济治理结构以适应成员国之间相对经济力量的巨大变化,很多国际经济组织逐渐失去了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事实上,国际经济治理改革一直受到两方面要求驱动:一个就是合法性要求,即要求承担国际经济治理责任的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能够为不同地区和不同发展水准国家提供平等的发言权。第二个就是有效性要求。

行之有效的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应该平衡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关系。但无论是要增强其合法性,还是要提高其有效性,都必须提升当今中国的地位。随着30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广泛影响已日趋明显。

从「G5」到「G7」,到冷战结束后的「G8」,再到此次金融危机之后的「G20」,显示了世界经济舞台上多元力量兴起的必然趋势。但从现实来看,代表性并不直接等于有效性。「G7」和「G8」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G20」则面临着效率低下的困境

对中国而言,「G2」或「G4」意味什么?无论是美国学界所提出的「G2」,还是美国政府所提出的「G4」,在显示出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意向的同时,更包含有要求中国承担更大责任的期待。与此同时,「G2」或「G4」事实上将削弱欧洲日本等其他工业大国的地位。正如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调整草案所显示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在保持美国主导地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有限减少其他工业大国的份额来部分满足新兴国家的要求。尽管这可能引起前者的不满,但鉴于他们与美国的共同利益要远远超过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共同利益,面对不可避免的权力转移,除了继续依赖最强大的美国外,别无更好的选择。其对自身地位衰落的不满将被导向对「中国崛起」的更加警惕。

(摘录自《长江商报》2009-10-09,作者远山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