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民集中看空,这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大盘死守3200点防线,并再次缩量,和我昨天说的一样,而这种走势意味着什么我昨天也已经说过了。
理论上说今天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我昨天的分析指的是未来一个月的总体趋势,缩量横盘期间的走势乏味可陈,没啥好说的。
本来今天打算聊聊别的,世界上有很多好玩的新闻,比如说以色列和法国闹翻了,法国要求对以色列武器禁运,犹太人全网痛骂马克龙,聊一聊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然后法国又带头投票支持加征中国电动汽车关税,惹得中国立刻对法国白兰地加征临时关税,这个也好玩,聊一聊就又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虽说法国如此牛逼,直接成为了世界第三级,今天戳一下英美明天戳一下中俄,但今天不聊法国,因为有更好玩的,那就是今天出现了股民集中看空的情况。
抖音上前几天集中看多的那些股票博主今天大多数都开始看空了,而且是言辞明确的看空,公众号上也类似,而前几天热热闹闹聊股票的群今天也基本沉寂了。
你有抖音号以及公众号吧,关注了股票博主吧,自己也有几个聊股票的群吧,今天是不是这个情况你刷一下手机就清楚了。
那些博主今天写出的标题有《今天清仓了》,《短牛已死》,《梦碎A股》等等。
各种所谓的“股票专家”一边倒的怀疑牛市,甚至和上周他们自己的态度都截然相反,神经病一样。
还有普通股民,更是疯狂看空。
这就好玩了,因为国庆节前的那种集中看多是很罕见的,但今天这么密集的集中看空也是很罕见的。
但区别是前者有国家政策,后者只是普通股民自己的意思。
昨天有人留言问我对上百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减持公告有什么看法,他觉得上市公司都在减持怎么可能是牛市。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问两点,第一点是这些上市公司是在什么时间点密集发布减持公告的,第二点是这个信息你是从哪知道的?
关于第一点,这上百家上市公司密集减持的公告大部分都发布于国庆节的七天假期里,公司高层顶着假期加班研究通过后发布的,少部分发布于国庆节放假前三天。
关于第二天,他们密集减持的信息不是你花钱打听来的隐秘,而是媒体举着大喇叭广而告之灌输给你的,媒体生怕你不知道。
这还有啥好分析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咋回事,根本就不需要追着问,也没有分析的价值。
对于那些确实不懂,非要追着问的,那我就只能说细点了。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定调了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全中国都知道了这个事情,零星几个早就做好了减持规划的公司在27号之后发布早就准备好的减持公告属于巧合,可以理解。
但上百家公司顶着会议精神密集发布减持公告,你不觉得很不正常吗?真觉得上市公司就只要钱,一点政治不讲?
而且十一前的时候连菜场大妈都知道牛市要来了,就算上市公司只要钱,他们不会等一段时间再减持吗,这么多年都熬下来了非要顶着中央会议精神在最低点减持?和自己钱包过不去?
就算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金融市场的敏感性连菜场大妈都不如,那媒体也没必要在国庆后即将开市前进行密集报道。
媒体从业人员是肯定知道中央会议精神的,你猜他们为什么故意用这样的标题进行报道?
别说高层,就算是有过一轮牛熊经验的老股民都知道国庆节前的行情太疯牛了,这样的疯牛除了对赌徒好,对所有人都不好,急需降温,我国庆节前多篇文章反复说过对疯牛后果的担忧。
还有那些疯狂借网贷冲入股市的,必须掐死在苗头状态,否则害人害己害国家,2015年股灾就是被这些疯子搞出来的。
所以国庆后本来要给的利好不给了,各种利空也立刻给你放出来,喂多少利好才能提振资本市场信心这个度确实不好把握,但已经疯成这样了肯定不能火上浇油这个道理还是很明确的。
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密集的减持公告。
不信不要紧,我这里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未来会发生什么。
从今天晚上开始,那些上市公司的“减持”都会离奇消失,就算真有个别上市公司高管缺钱减一点,媒体也绝对不会报道。
除此之外,下周的媒体会密集的进行利好报道,今天某银行降息拉,明天国家推行某财政刺激政策拉,后天央行8000亿资金入市计划已经推进到什么进度了等等。
类似下面这样的利好新闻,下周大家会连续看到。
至于未来会不会这样发展,从今天晚上开始算,我们连续看7天新闻就知道了。
因为那些博主国庆期间的集中看多,政策端和媒体端才要进行降温平衡。而正是因为那些博主今天的密集看空,政策端和媒体端才要进行增温平衡。
再提醒一下,央行的那8000亿都还没动呢,进度最快的企业也就是刚提交申请表上去。
今天太多太多人看衰A股,还说本周的周线就是一个巨大的墓碑线,上面套牢了几万亿资金,就算央行的8000亿进来也拉不动,说牛市肯定是完了,没救了。
单纯的运用那些技术指标线,确实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但这些人学技术学傻了,完全不懂什么叫国家意志。
当然最近太多抖音博主在那喊国家意志了,因为这些人的智商普遍不高,搞得好像说这个词就有点智商不高的一样。
国家意志指的不是出利好政策,也不是那8000亿,单靠这些是绝对不可能支撑起真正牛市的,是绝对不可能。
只靠利好政策拉升的市场是没前途,那8000亿对市场来说也就点个火,真砸起盘来几天就消耗没了。
国家意志指的是国家开始重视起资本市场,表达出了愿意为资本市场进行一系列自身改变的诚意。
要理解这一点,你就要知道中美股市的本质区别。
这轮大牛市最强的主力部队就是高息国企股,央行8000亿点名投放的地方。
某巨型保险国企,年利润1400亿,分红400亿,市值仅1万亿。
某巨型银行国企,年利润2000亿,分红700亿,市值仅1.5万亿。
而这样的企业还有一大串,都是几千亿乃至于上万亿市值级别。
以第一个为例,假如你花费100万买入,那明年的分红就是4万元,真金白银到账,你别看股价波动,以后每年都会分给你4万元,而且这个分红金额还会逐年上涨,因为你持有的股权数量是固定的,不会因为股价的涨跌而改变。
有人拿了4万分红,但倒霉的遭遇熊市,市值从100万跌到了80万,一算账说自己还亏了16万,说分红没有用。
从账面上看确实可以这么说,但你买房子收租的时候怎么不这么算呢?
事实上你如果抱着只收分红的心态,直接拿个5年10年,只要你的买入价别高的太离谱,总有回本的时候,而在这期间你每年4万的分红是一分不会少的。
如果你买的低一点,那甚至有可能出现你持有5年,市值从100万变成了150万,然后还收了20万元分红。
那你最终的收益就是持有5年赚70%,每年赚14%,而在这种票上5年赚50%真的并不难,如果愿意熬上10年必定遇到大牛市,那可就不止50%了。
目前这些股票全在低位,拉升一倍股息率都还有2%呢,还是比存银行强,且都是巨无霸权重,仅仅只考虑把这些股票拉起来的情况,大盘直破5000点都不是问题。
因此只要国家下了决心拉,仅凭这些国企就能上5000点,这就是我为什么对牛市的成功发动有信心。
但这还没完。
只靠股息分红是一种拉升市值的办法,但投资者始终有一个质疑,那就是这些分红能吃一辈子?
首先你这个企业能不能干一辈子我不知道,然后就是你这几年是分红了,过几年还愿不愿意分红我还是不知道,你赚了钱但是不分红我也拿你没办法。
国家自己出钱买下这些股票那当然不担心不分红的问题,但散户和外国投资者买入是有这个担心的。
投资者有这个隐忧,就不会单纯的按照股息率去考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上市国企这么高的利润和分红,股价却始终起不来的问题。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美国的上市公司也存在,散户和外国投资者不相信中国的上市国企会永远高分红,难道就相信美国的上市私企会永远高分红了?
因此美国的玩法是不一样的,我以苹果公司作为举例。
苹果公司市值3.47万亿美元,是美股的巨无霸,超级权重股,但苹果的股息率仅有0.98%,根本就不怎么分红。
苹果那么挣钱,还不分红,是怎么维持这么高市值的?
因为回购,大量的回购,苹果公司拿出利润直接回购股票进行注销,强行拉升股价,每年苹果公司都拿出七八百亿美元进行回购。
以上这些,其实很多人都知道,那我今天说一点大家不知道的。
2022年,苹果创下了史上最高峰的利润,归母净利润达到了998亿美元的水平。
这一年,苹果选择了分红148亿美元,回购注销902亿美元,分红+回购累计花费了苹果1050亿美元的资金,比归母净利润还高50亿美元,属于贷款分红。
这种事不是个例,苹果已经这么干很多年了。
2019年,苹果公司净利润553亿美元,分红141亿美元,回购注销671亿美元,分红回购共花费苹果812亿美元资金,比当年净利润高出260亿美元差值。
为什么苹果手机这么多年了都在原地踏步,科技创新速度远远落后于中国手机,因为苹果CEO库克把公司的利润全拿来分红回购了,都到了要贷款分红回购支撑股价的地步了,哪还有钱大手笔的搞研发。
苹果的营收已经好几年增长缓慢了,利润也是。
根据2023年财报,苹果公司营收3832亿美元,研发299亿美元,净利润969亿美元,分红+回购超1100亿美元。
但市值3.47万亿美元的苹果公司,总资产只有3316亿美元了,而总负债高达2649亿美元,也就是净资产仅仅只有667亿美元,净现金更是只有200多亿美元。
换句话说库克再这么用明显超过净利润的办法去分红回购,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净资产就会变成负值,然后因为资不抵债,只要某一笔贷款没衔接好,随时就会暴雷。
这样也不会立刻崩,也能玩,但整个苹果离归零暴雷那就只差一份导火索了。
这些都是公开的财报,谁都看得到,历史上苹果公司的净资产和净现金每一年都在下降,分红+回购注销每一年都比净利润多。
其实还有更可怕的。
实际上苹果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在2018年的时候就已经陷入停滞了,但在2021年的时候出现了一次暴涨,净利润直接翻倍的那种暴涨,然后又陷入了停滞。
苹果公司在2021年诡异的净利润翻倍,是因为在2020年9月15日美国决定对华为执行芯片禁售,直接打垮了华为手机在高端市场的存在,这块市场直接苹果全吃了,而且利润特别高。
但问题是2024年华为手机重出江湖,使用的纯国产芯片已经大概达到了2021年苹果手机使用芯片的技术水平,虽然目前还没威胁到苹果公司的利润,但这个崛起势头太可怕了。
要是再过几年,华为的国产芯片水平能和苹果手机达到同一水平线。。。
甚至只需要华为拿回了本属于他自己的利润,让苹果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回到2021年之前的正常水平。
你看看这个财务报表,再看看苹果公司目前账上几乎快归零的净资产和净现金。
是的,你不是投资专家,只是一个普通人,那你用朴素的理财观来推导一下,这种财务情况下归母净利润突然下去一截,会带来什么后果?
苹果公司那可怜的股息率根本撑不起那么高的股价,缓慢的营收增长也撑不起那么高的市盈率,能涨这么高完全是苹果自己用钱回购注销给硬顶上去的。
如果苹果每年不花一千多亿美元去分红回购,苹果的股价立刻就会垮。
但如果苹果依然每年花一千多亿美元去分红回购,那苹果的净资产和账上现金很快就会变成负值。
而苹果公司目前的市值是3.47万亿美元,是美国排前列的权重股,事实其他营收增长缓慢的美国上市公司大多数玩法也和苹果公司是一样的,都是花钱买,甚至是超过自己每年净利润的那种疯狂买。
知道什么是大烟花吗?
说美股风险大,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而是用事实数据说话的,他这么多年透支自己花钱硬撑股价,没问题,这是苹果公司的自由。
但如今整个公司净资产都快归零了,马上就要资不抵债了,还在花钱硬撑股价?
尤其是账上现金快归零了,这对一家供应链公司来说比净资产归零更可怕。
是的,美股走了70年长牛,值得我们学习。
但美国的前60年牛市都是有实打实业绩支撑的,最近的十年很明显的是在透支强撑,不仅仅是苹果公司的财务报表,很多美国上市公司都有这个问题,苹果只是问题最严重的那个而已。
巴菲特大规模抛售苹果股票,你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
只能说在美国炒股实在是太容易了,巴菲特到这种地步了才开始抛售苹果股票,然后苹果依然撑住了自己的股价。
要是搁中国,就苹果这种显著恶化的财务情况,早就被人给摁死在跌停板了。
苹果直接每年千亿美元拿出来分红回购注销,确实可以无视一切卖出力量强行拉升股价,这种做法正常情况下是良性的,是公司对自身价值有信心的表现,但最近十年苹果明显是在透支自身来强行分红回购。
曾经账上现金无数的苹果活生生把自己给掏空了,净资产已经接近归零了,净现金也接近归零了,我就想看看什么魔法能让一家已经资不抵债的公司长期维持在3万多亿美元的市值。
以上是美股的做法,举苹果当例子并不是单纯的批判,而是想顺便说明一下回购注销这种做法对支撑股价有多么强悍的作用。
就算是苹果公司这种净资产年年下跌,已经显著向零靠拢的公司,投资者不信任没关系,只要现金流强大,每年拿出千亿美元去回购注销外加少量分红,那就可以把股价硬顶上天。
那如果是净资产很多的公司呢?那如果是良性发展的公司呢?
不需要学习苹果这种严重透支自己的办法,只需要良性的回购注销,给股价带来的拉升力量就会十倍于分红。
不相信公司每年都会固定分红,没关系,那公司直接拿出净利润的一部分来回购注销就可以了。
中国的上市国企净利润极其丰厚,但没这么干,是因为没有动力这么干,国家没要求谁会去折腾这种事。
但如果中国的这些上市国企按苹果的办法去回购注销,你猜每年能拿出多少亿的净利润去拉股价?
就算只用了苹果一半的力,那也是个恐怖的买入金额。国资委如果需要钱完全可以通过减持来实现,没必要每年等分红。
这种事,国家不发话下面的国企绝对不会去做,但如果国家觉得有必要,你猜拿出来的钱够不够发动牛市?
你问我信心哪来的,我看美国苹果公司财务报表看出来的。
美国那边大量的公司每年使用超过自己公司净利润的现金去分红+回购,美国能玩这一招,我们不能玩?
哪怕每年只拿出净利润的一半去分红回购,都足以发动一场大牛市,央行拿出8000亿只是表个态,这些上市公司每年的净利润才是真正支撑股价的定海神针。
是的,这种事国家不牵头上市国企的管理层下辈子都不可能去做。
那你现在知道我为什么要强调国家意志了吧,其他人嘴里的国家意志就是国家表个态,我这里的理解可不是。
如果真的反复拉不起来,让国家觉得有必要,那国家真的可能去组织上市国企研究每年花多少比例的净利润去回购注销。
最后再教大家一个很好玩的操作秘诀,那就是当你有强烈买入冲动的时候,要卖出,至少不买入。
当你有强烈卖出冲动的时候,要买入,至少不卖出。
对于水平越低的股民,这一招越有效,如果能拉几个水平差的股民组个小群互相引发情绪共振,那得出的结果会更准确,这一招不适用的人绝对不超过10%。
今天这种行情,你看完盘面之后是兴奋还是悲观,是想加仓还是想减仓?
回顾下自己看盘时的真实心理想法,然后反着做就行了。
下周本应是横盘缩量,怎么走是没啥可说的,沉闷行情。
但如今舆论上这么多人密集唱空,情绪悲观无比,那下周的走势就会直接先拉阳线,横盘后面再说。
今天这么多人说股市完了,那我说下周的股市开局就要拉阳线,然后密集发布利好,搞不好3200就直接看不见了。
你信不信?
作者:远方青木(公众号ID:YFqingm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