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二)

图/维基共享

文/洪仕翰

▎分裂的共和国

曾被共和派寄予厚望的布朗热将军,日后类似的状况会在贝当元帅身上再次上演。 图/维基共享

夏伊勒笔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打从诞生之初就是喧嚣而分裂的。一八七零年,普法战争导致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垮台后,法国国民会议的代表并未立刻就拥抱共和政体。事实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仍拥戴君主制度。然而,由于波旁王朝、奥尔良王朝与波拿巴王朝的支持者们,对于新王室人选僵持不下,共和制度才成了一个各方妥协的折衷方案。即便如此,法国人仍旧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经过多次保皇派与共和派的政争后,才在一八七七年确立了自己的共和政体,史称法兰西第三共和。

即便如此,第三共和初期的政治依旧十分不稳定,内阁更迭之速,达到平均每年改朝换代两次。夏伊勒认为,政局之所以会如此不稳,主要是因为当时反对共和体制的右翼保守派、军方、天主教会这「三位一体」,在社会上仍握有相当的权力,且一有机会,就寻求「复辟」。

第三共和所遭遇到的第一个危机是布朗热事件。一八八六年,原先被认为支持共和体制的乔治‧布朗热将军(Georges Ernest Boulanger,1837-1891)在当时刚站稳脚跟的众议院领袖克里蒙梭支持下出任法国军事部长,主导军事改革,包括除去军中保皇派。

然而,共和派的议员们很快就发现,布朗热将军实在太受欢迎:不只是右派军人与保守政治家支持他,就连劳工阶级都成了这位改革者的拥护者,希望他能带领法国,一扫普法战争的阴霾。

随着布朗热的权势越来越大,议会共和派也就越担心。对他们来说,拿破仑叔姪所遗留的英雄独裁者形象并未远去,而布朗热似乎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军事独裁者。不过,对共和派来说幸运的是,这个危机最后草草落幕:布朗热本人并没有发动政变的胆量。在遭到议会以叛国罪名指控后,逃离巴黎的布朗热将军,决定自我了断。布朗热事件虽然没有摧毁共和制度,但是布朗热将军的支持者不愿认栽。他们很快就等到了另一个挑战第三共和的机会,那就是德雷弗事件(Affaire Dreyfus)。

一八九四年十月,一名叫做阿佛列‧德雷弗(Alfred Dreyfus)的犹太裔法国陆军上尉遭到逮捕,并被指控泄漏军事机密给德国,这起日后称之为德雷弗事件(Affaire Dreyfus)的案子,很快就引爆了法国上下的敏感神经。国族主义的同仇敌忾配上当时普遍弥漫的反犹风气,法国社会一时群情激愤,新闻媒体则在背后推波助澜,制造各种耸动的故事。军方更欲寻找替罪羔羊,以掩盖内部丑闻,德雷弗因此在罪证不足的状况下,仍然被以叛国罪名,终身监禁在海外小岛。

1895年1月15日,德雷弗上尉(图中)被军方判处「有罪」之后,在巴黎军事学校的广场上被「公开拔阶」,他的军阶被拔下、军刀被折断,但德雷弗却仍高喊着:「无罪!无罪!法国万岁!陆军万岁!」 图/维基共享

案情却在两年后出现戏剧性的转折。在德雷弗的家人与部分共和派政治领袖的奔走下,重启审判的呼声甚嚣尘上。整起事件很快就演变成一场延续多年的政治斗争,一方式威信遭受挑战的军方保守派,和反犹太的天主教会人士;另一方则是打着正义大旗的左翼激进共和派。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几年,左派政府上台、平反德雷弗后,整起事件才平息,但法国的社会已经被深深撕裂。原先人人喊杀的阶下囚,成了国家英雄,而入人于罪的军方,则颜面扫地。

经过德雷弗事件以后,激进共和派等左派与保守右派之间的仇恨「已加深到几乎无法冰解冻释,双方看似生活在两个敌对日深的不同世界,不仅在政治上不和,对道德与宗教的根本态度也歧异。」正如夏伊勒指出的,尽管共和国体制又一次跨过危机后,看起来更形巩固,但每一次危机,都只是更加深法国人的分裂程度。在政争中失败的一方心怀怨怼,沉潜起来、随时都在等待反扑的时机注1。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九一四年爆发,突然降临的战火,令法国人不得不暂时团结对外,并在付出了庞大的代价后获得了胜利。铁血独裁的德意志帝国,在战后土崩瓦解,法国一跃成为欧陆最强的国家。表面上看来,这似乎证明了法兰西的民主共和路线正确。

然而,在这个夏伊勒称之为「第三共和国最光荣的时刻」背后,却潜伏着许多令人忧心的危机。这场大战摧毁法国人近三分之一的家园、失去十分之一的总人口,并让他们背负了难以计数的战争债务。对从诞生之初就饱受波折的法兰西第三共和来说,最大的考验,才正要到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法国人近三分之一的家园、失去十分之一的总人口,并让他们背负了难以计数的战争债务。 图/维基共享

▎濒临内战边缘的一九三零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法国看起来似乎可以挣脱战争的阴霾。人们欣喜和平的到来,巴黎则重拾往日欧洲文化之都的光辉。然而,战争的遗绪并未放过法国。找上法国的第一个烫手山芋,便是濒临破产边缘的财政。

任何在战后那段时间关注政治新闻的人,都将发现,战后的法国政府正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更迭着:光是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短短一年间,法国就连续换了多达七届内阁。然而,无论哪一党派上台,似乎都没办法解决日益严重的财政问题注2。人们于是开始对共和国、对议会制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质疑。这种不满的声浪很快就在随后降临的经济大恐慌中加速发酵,成为孕育极右派的温床。

一九三一年,对法国来说是个雪上加霜的一年,早已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恐慌在这一年姗姗来迟地降临在法国。其冲击再次反映在政府的更迭频率上: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内阁又有如洗牌般地连换五届,且每次政党轮替、就会爆发许多金融丑闻。

在这样的氛围下,法国的保守右派团体终于忍不住了,以爱国青年团(Jeunesses Patriotes)为首的极右翼团体,在保守军方退伍军人组织火十字团(Croix-de-Feu)的声援下,决定武装起来走上街头,矢志「消灭共产主义与和平主义」并「导正错误百出的国会」注3。

1934年2月6日危机,极右派反议会组织在协和广场引起暴动并与警方爆发冲突。 图/维基共享

一九三四年二月六日,在经过前一个月多达十几次的街头暴动后,上万民示威者在保守派报纸的宣传号召下,逐渐聚集到协和广场,试图冲入国会,并因而与反对者和巴黎警方爆发激烈冲突。准备不够充分的警方,在群众的棍棒和石块攻势下遭到突破。眼看暴民即将冲入众议院,少数惊惶失措的警察,决定开枪压制群众,而群众中也有人不干示弱的回击。

此时,众议院内早就因为左右派互相杯葛,陷入一团混乱,总理爱德华‧达拉第(Édouard Daladier)与其他议员,狼狈地逃离国会。不幸的是,达拉第本人在回家路上,仍旧被暴民认出,要不是宪兵队正好驰援,法国总理只怕差一点就要被暴民给扔进塞纳河。

当时政府中有人力劝惊魂未定的达拉第宣布戒严,并派遣军队镇压暴民。然而,达拉第本人不希望看到共和国陷入真正的内战,更不确定当时掌管陆军的保皇派将军是否值得信任。于是,几天之后,达拉第黯然宣布辞职下台。

这起政治危机总共造成了十余人死亡、近千人受伤,堪称法国第三共和建政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内战」。由于曾亲眼目睹过威玛共和国灭亡的戏剧性过程注4,夏伊勒在书中严词抨击法国共和派政治领袖过于温和软弱,谴责其不该对激进团体让步妥协。

面对右派的挑战,左派决定团结对抗。在经过短暂混乱的临时政府后,包括法国共产党在内的左派大联盟于一九三六年组织了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并重新拿回政权。人民阵线上台后,立刻推行了一连串的激进改革:包括查禁了爱国青年团、火十字团等右派团体、赋予劳工罢工权与降低工时的新劳动法、扩大公部门推动公共建设的支出、将军火工业国有化等等。

上述举措,毫无例外地激怒了国内的保守右派。他们很快又找到一个抒发不满的出口。

1936年西班牙内战的爆发,也影响了邻近的法国政坛。除了使同情佛朗哥将军的右派与支持西班牙人民阵线的左派势如水火外,亦导致左派因外交路线不合而分裂(图:1937年西班牙内战的贝尔奇特战役)。 图/维基共享

一九三六年七月,人民阵线刚上台不满一年,欧洲爆发了西班牙内战。这场内战,在邻居法国里也再次点燃了茶壶内的风暴,除了使同情佛朗哥将军的右派与支持西班牙人民阵线的左派势如水火外,亦导致左派因外交路线不合而分裂。

两年后人民阵线土崩瓦解,留下困惑与失望的法国人民。有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开始盼望,未来能有一位强人来重新团结法国。许多对政治失望的人,加入了新成立法兰西社会党(French Social Party),这是一个标榜法兰西传统价值的右派保守政党,前身是遭到政府打压而解散的火十字团。这个政党的口号「劳动、家庭与祖国」,日后将成为维琪法国的国家格言。

这些自一八七零年代以来就对第三共和有诸多不满的人,将在一九四零年法国陷落后,得到一个重新改造国家的机会。时间并不站在第三共和的捍卫者这一边,法国那重新崛起的强邻,已经准备准备好要替欧洲写下新的秩序。

只要翻阅《1940:法国陷落》,随意阅读其中的段落,读者都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如何在夏伊勒笔下不断在分裂中内耗。意识形态的矛盾有如一把利刃,将法兰西第三共和切得支离破碎,削弱了法国整体的国力。

然而,这并不是第三共和国唯一的死因。分裂内耗的确削弱了法国的抵抗力,但一个抵抗力不佳的病人并不会没来由的暴毙。尽管内部分裂严重,法国仍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面对强邻入侵时,展现了团结,并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获得了胜利。

尽管数次濒临内战边缘,整个第三共和时期亦并未真的爆发一场内战。所谓「法国人自己击败了自己」终究是一个形容词,真正击败法兰西第三共和的,还是在二十年后卷土重来的德国人。来自山的另一头的挑战者,这回不打算给第三共和任何机会:德国将在战场上以远超出时人想像的速度与方式,击败第三共和的捍卫者,并激化原本潜藏在台面下的矛盾对立。

究竟为什么在一九四零年,法兰西第三共和会在仅仅六周内就陷落?让我们跟随夏伊勒的脚步,继续看下去(...接后篇...)

维琪法国的反犹政治文宣,可以看到其标榜的劳动、家庭与祖国等价值-与法国社会党如出一辙 图/维基共享

▎备注

分裂的国度:1940,法国陷落(一) | 文化视角 | 转角国际 udn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