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一)

图/美联社

文/洪仕翰

1940年6月的法国,正逢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气候最美好的夏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冷热适中。」然而对正处在亡国边缘的法国人来说,这或许是他们人生至今最黑暗的一个季节。

这是《1940:法国陷落》的开场,亦是本书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1904-1993)的亲身回忆。夏伊勒当时正好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驻德特派记者,因而可以担任历史的见证者、随同进击的德军进入巴黎。

今天,我们可以透过夏伊勒笔下生动的文字,一窥当时巴黎人民的处境:盟友比利时已经宣布投降,英国远征军则大多自敦克尔克撤离,留下孤立无援的法军做最后的挣扎,而突破索姆河与埃纳河防线的德军正直扑巴黎而来。甫经重组的法国政府决定连夜出逃,数百万仓皇失措的巴黎市民,则试图跟在政府后头逃难,巴黎街头顿时人去楼空。曾经是欧陆头号军事强权的法国,遭遇了无可挽回的军事失败。

一个礼拜后,法国宛如遭到羞辱般,在上次大战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的同样一节火车车厢里,签署了自己的停战协定。

夏伊勒在《1940:法国陷落》中如此回忆道。注1

但这些都还不是最骇人的。相较于倏然战败与签署停战协议,真正让夏伊勒震惊的,是接下来法国人决定扬弃自己民主自由的建制,拥抱威权独裁。在7月10日这一天,除了少数流亡北非的主战派议员外,法国国民议会的议员们陆续聚集在维琪──一座以温泉出名的小镇,并投票赋予了高龄八十四岁的一战英雄贝当元帅(Philippe Pétain,1856-1951)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贝当的带领下,新成立的维琪政府开始推动国家革命(Révolution nationale)来重建法国,包括废除国民议会与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实施一连串压制言论自由的举措。除了政治层面以外,亦加强国家对经济、宗教与社会等各层面的管控。法国的国家格言更从自由、平等、博爱被置换成了劳动、家庭与祖国(Travail, Famille, Patrie)。

这种毅然决然放弃共和体制的行为即便在当时也显得极不寻常:法国是在当时受纳粹侵略的国家里面,唯一一个政府没有流亡海外、继续抵抗,但却自毁建制的国家注2。用夏伊勒的说法来形容,法国人自己在战败后「切腹自杀」了注3。这个从1870年开始算起,已经有七十年历史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连同其所提倡的现代精神,至此走入了历史。

为什么曾经强盛的法兰西第三共和会在短短的六周内即亡国?法国不是成功地在上一场大战中阻挡德国的凌厉攻势,并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军事强权吗?而又是什么原因,让一向自豪的法国人,在战败后选择毁弃自身建制、宣判共和制度的死刑?这些是夏伊勒在《1940:法国陷落》一书中试图回答的问题。注4

图/维基共享

▎谁该为法国覆亡负责?

夏伊勒并不是第一个试图替共和国的毁灭提出解释的人。早在1940年、法国战败与维琪政权成立的那一刻起,这个问题便有如幽灵般,徘徊在法国人心中。由于1940年法国的战败实在太过震撼,多数法国人都认为,法国自身从内部出了问题,也就是:法军的战败不是个短期、突发的现象,而是因为法国这个国家整体几十年下来,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乃至社会文化等各层面皆逐渐衰弱,此消彼长下,才会导致1940年的失败。

法国年鉴学派开山祖师的马克‧布洛克(Marc Bloch,1886-1944)是最早怀抱此种想法的人之一。他在自己那本以当事人身分写于二战时期的《奇怪的战败》中,就明白指出:「德国人的胜利从本质上说,是知识上的胜利」,而且法国人并不仅是在军事领域被德国人给胜过,而是在整个智识层面上都输给了德国人。

在历史学家布洛克眼中,击败法国的其实不是德国人,而是法国人自己。

虽然这种说法几乎已是当时法国人的「共识」,但法国人对于什么才是导致自身衰弱的原因,依旧莫衷一是。保守右派人士,特别是维琪政府的拥护者,往往将衰弱与不团结的责任,归咎于第三共和时期政客与媒体的腐败、和平主义份子和工会联盟所引发的社会动乱、对天主教信仰的不虔诚等。

另一方面,左派人士、共和主义者与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代表们,则出于各自不同的理由,将矛头指向法国最高指挥部中,那群没办法认识到现代技术的保守老人、阻碍进步的保守宗教、扩大贫富差距的财团,与亲德极右团体从中作梗。

为了替政权的沦亡追究政治责任,意识形态对立的两端,互相指责对方才是导致法国覆亡的元凶。注6

从1925年到1930年,夏伊勒于巴黎担任记者,在二战前仍不断往来德国与法国两地之间。在他这个旁观者看来,共和国内部此种水火不容的分裂,似乎正是导致其衰弱的原因。

一九六九年,也就是布洛克《奇怪的战败》成书逾二十五年后,开始搜集史料进行书写的夏伊勒,想必也忆起了当年在法国时目睹的种种分裂与矛盾。是以,他在书中序言中,写下了自己对法国第三共和时期的观察与批判:

听起来有没有很耳熟?

夏伊勒接着引用孟德斯鸠来说明自己的论点:「若一场战役的伤害,亦即特定原因,造成一国灭亡,那肯定还有总体原因,早就决定该国将在一场战役中灭亡。」注8。与布洛克所见略同,夏伊勒认为的「特定原因」,是爆发于1940年西线战役上的军事失利;但更重要的总体原因,则是法国内部的衰弱──因为分裂而导致的衰弱。在他看来,这个分裂的种子老早就已经埋下,甚至可以追溯至1870年、第三共和成立之初(...接下篇...)。

1940年6月22日正在贡比涅报导法国签署停战协定的威廉‧夏伊勒(右)。/维基共享(CC BY-SA 3.0 de )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