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必争的抢救须知!救护员到场前 民众助人这样做

近十年来,急救教育逐渐被重视,学习CPR和AED来救人一时蔚为风潮。(示意图/ Shutterstock )

近十年来,急救教育逐渐被重视。大众心肺复苏术(CPR)和自动体外心脏电击去颤器(AED)透过政府和民间团体不断的推广,学习CPR和AED来救人一时蔚为风潮,甚至制订了专法「公共场所必要紧急救护设备管理办法」,以结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将AED放置于公共场所,提供民众使用以拯救突发性心跳停止的每一条宝贵生命。然而,在紧急外伤处理这个面向的民众急救教育,相较之下似乎略嫌不足。

根据卫生福利部统计处2021年的统计结果,「事故伤害」依然占据国人十大死因排行的第七位。生活中,其实有许多需要紧急救治处理的场景是和外伤相关的,大至车祸甚至炸弹爆炸的破片造成严重出血和呼吸道阻塞,小至运动导致的扭伤和拉伤,都需要有正确的外伤急救概念及时加以救治,以提高伤病人的存活率。正确的应用这些概念和技术,不但可以在生活中自救救人,甚至在万一发生灾难时,还能为社区的灾害救援尽一份心力。在美国,社区紧急应变队(Community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CERT)就是这么一个由国家支持,由在地志工组成暨运作的组织。在社区紧急应变队的训练中,救灾医疗行动是该队的重点之一,而这个队伍的志工不见得是医疗救护人员。因此在本文所引用、适合一般民众用的外伤急救处置概念,就是参考并修改自该组织对非医疗背景志工训练的教材。

状况一:会造成生命危险的外伤如何急救

外伤紧急事件中,「严重失血」和「呼吸道阻塞」这两类伤患如果没有得到立即的治疗很快就会死亡。因此在事件发生现场,这两类的创伤病人需要最优先处理,一刻都不能耽误!

急救安全的考量:现场环境安全与个人安全防护

然而在处理这样子的病人之前,您可能需要考虑一下安全上的问题!安全考量包括「现场环境是否安全?」以及「有没有适当的保护用具?」。外伤紧急事件现场可能是一场在公路上的连环车祸、可能是一个火灾现场,甚至是更恶劣的环境。若现场安全,就立即开始治疗;若不安全,则要考虑转移到更安全的区域;离开时,也可以考虑协助一个伤患尽快离开现场。而适当的保护用具,包括手套、口罩、安全鞋帽这些一般安全用品,如果有适当的保护用具可以减少接触伤患引起的感染,以及您在现场也发生意外受伤的可能性。

控制严重出血:出血性休克的辨识与处理,直接加压止血法与止血带

一个65公斤的成人,身体里大概有5,000毫升(cc)的血液。而出血量如果超过全身血量的一半,那么不管您在现场尝试何种急救措施都不可能避免伤患死亡,因此需要立即辨认出会造成生命危险的出血及尽快止血。而可能会有生命危险的出血症状包括:喷射状或持续流血、出血已经汇集成池、出血渗透多层衣物及绷带或病人出现断手断脚之类创伤性截肢伤害等等。另外,出血会直接引发休克,而过度出血通常有四个阶段,如表一:

过度出血通常有4个阶段。( 图/郑铭泰提供 )

第三阶段之后的伤患开始无法承受失血,症状开始恶化,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将导致无法挽回的休克。而第四阶段伤患失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40%,重要器官受到过度且不可挽回的损伤,伤患可能在几分钟内死亡。

为了挽救严重失血病人的生命,需要立即控制出血。辨识出这类病人之后,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加压止血」。进行直接加压止血法,简单的说就是快速找到出血的源头,用手稳定用力的压在出血的源头上,以停止或减缓出血。如果您手边刚好有一些物品,例如手帕、毛巾或塑胶袋,可将这些物品放在手和伤口之间,但不要垫多层物品以免影响加压效果。另外,正确的直接加压止血会导致伤患疼痛,但请继续按压,直到救护人员抵达接手或已经止血。要是不清楚是否已经止血,则持续按压等待救护员抵达。

如果用直接加压的方式无法有效止血,且救护人员也无法立即赶到现场,则可以考虑使用「止血带」来防止伤患出血致死。止血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已经被证明如果适当使用,可以有效协助因四肢受伤而大量出血的士兵止血(每一百人当中可减少7名战地罹难者),既可挽救生命且不至于多增加截肢风险。之前的急救教育曾极度强调止血带会造成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和组织坏死,因而减低截肢肢体再植入之存活机会,但在现实世界的经验中,其实很少会有这种情形。而且大出血的状况下救命分秒必争,应先考虑保住性命而非肢体。军方之外,近年来在民间的应变人员也越来越广泛的配置和使用。止血带其实只是一条能绑得很紧的宽带子,宽度大概在5公分左右(太细的带子容易造成组织的破坏及切割伤)。一般常见的市售制式止血带(如图一),上面还会附一支拉杆,能借由旋转拉杆将止血带绑得更紧。将止血带绑在肢体靠近心脏那一端(距离出血处近心端5到8公分)并转动拉杆收紧后,可以确实截断血流达到止血的效果。止血后,需要在上面标明绑上止血带之时间。

如果您没有制式止血带,可以用手边较结实、可以扭转拉紧的宽带子,例如皮带、行李箱束带或三角巾作成宽带的代替品使用,将一硬木棒、笔杆或类似的物品充作拉杆,转动将止血带收紧。这些简易止血带通常效果不太好,但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可以使用,至少可以减缓出血的速度。如果一条止血带止不住血,可以考虑在出血肢体更靠近心脏的地方再加一条止血带。

市售制式止血带。(图/ 台大医院云林分院教研部陈建良摄)

另外,之前的急救观念上曾建议每隔30分钟要松开止血带2-3分钟,让血回流到肢体,以保存肢体减少截肢的可能性。由于上述作法并没有实证支持,目前的实际经验和共识则是建议在送到医院后可以确定能止血之前,都不要放松止血带,以免再次大量出血无法止血。绑上止血带的伤患,请务必尽快后送到可以进行外科止血手术的医疗院所。

注意休克症状与维持体温

伤患大量出血的初期,身体会适应出血而没有明显症状(可参考表一),因此休克常常会被忽略,因而导致严重后果。一般的观念会认为血压降低就是休克,其实低血压也不一定就是休克。休克是一种身体组织缺乏适当血液供应的状况,例如若脑部的灌流血液不足,一开始症状可能不明显,但血液供应少到一定程度,伤患的意识状况就会出现嗜睡或昏迷。在事件现场也很可能没有血压计之类的医疗仪器可以测量。如果伤患出现呼吸又浅又快、四肢皮肤发绀或毛细血管回血时间超过两秒钟,或无法做到简单的指示(例如:请握紧我的手),那就要注意这个伤患可能已经休克了!而在处理休克的伤患时,请务必不要用太粗暴的动作对待他们。

严重创伤病人维持体温也是非常重要的。外伤出血性休克所导致的低体温、酸血症和凝血异常的结果通常是致命的。低体温的原因可能来自外伤失血或外界环境因素,且低体温本身可能就会降低人体凝血酵素的作用和减少血小板的功能,造成血液凝集的异常,进而增加持续出血的可能性。虽然在台湾一般来说很少会出现极端严寒的天气,但夏天出现酷暑的日子就很多。事件现场的地面温度太冷或太热、强烈阳光曝晒都会影响到伤患的体温。因此如果可以,请进行下面的处理以维持伤患的体温:

• 移除伤患的湿衣服。

• 请在伤患身体和地面之间垫一些物品(例如纸板、衣服外套、棉被毛毯之类有助于隔绝冷热的物品)。

• 用干燥的物品将伤患包裹起来(例如大衣、毛毯或急救毯)。

• 用周围物体或您的身体帮伤患挡风。

呼吸道阻塞的处理和复苏姿势

呼吸道阻塞如同大量出血,都会让伤患迅速死亡。如果伤患清醒,请让伤患自己调整身体姿势来畅通自身呼吸,如果有必要再协助伤者动作即可。如果伤者已经失去意识,此时先评估伤患是否还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就需开始进行CPR,如果口鼻有明显异物阻塞可协助移除。如果伤患还有呼吸,此时建议帮伤患调整成「复苏姿势」(图二)。如果没有异物,伤患呼吸道阻塞最可能的原因被是自己松弛的舌头或口鼻分泌物塞住。「复苏姿势」就是将伤患的身体调整成侧躺,双腿稍微弯曲;伤患下方手臂向外伸出,另一手放在下方手上臂的二头肌上,让头能够垫着,而伤患下巴向前擡起但嘴巴向下。这样伤患的胸部较能不被压迫,头部向下倾斜,舌头不易直接阻塞呼吸道,口鼻的液体也容易流出,能够保持呼吸道畅通。另外,要注意在调整伤患身体成复苏姿势时,还是有可能会伤到伤患的脊椎,尤其是颈椎。为了避免发生这些状况加重伤情,在把伤患调整成侧躺时,尽量想办法支撑伤患的头部和颈部;除非必要,也不要过度移动伤患。而在怀疑有颈椎受伤的状况下,可以采取「下腭推挤法(jaw thrust)」(图三)来打开呼吸道同时避免移动颈椎,帮助清理口中异物。下腭推挤法基本上就是把施救者的手放在伤患头部两侧,两手拇指放在伤患口边直指下巴部位,其余四指放置在伤患下腭骨弯曲处向前上提打开呼吸道即可。

复苏姿势(图左)及下腭推挤法(图右)。(图/ 郑铭泰提供)

状况二:特定的外伤状况要如何处理?

一般外伤处理,基本是止血、消毒和包扎。前面说过,直接加压止血法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初步止血之后,用无菌生理食盐水把伤口冲洗干净来消毒,以免有杂质异物留在伤口里,这会比涂一堆消毒药水来得更重要。接下来是用敷料(纱布之类)来保护伤口,再用绷带或三角巾来固定敷料大致上就完成。而以下几种特定外伤状况,则需要比较不同的处理方式。

断肢的处理

当发现伤患肢体被截断时,请先注意伤患出血的状况并加以止血。对于被截断的肢体,请用干净的物品将肢体包裹起来并放在塑胶袋内。在袋子上要写下伤患姓名、日期和时间。尽量保持被截断的肢体低温及湿润,但不要直接泡在冰块中避免组织进一步受损。最后要特别注意,截断的肢体要放在伤患身旁,以便同时转送医疗院所避免肢体丢失在现场。

异物穿刺伤的处理

在外伤紧急事件现场可能会碰到伤患身体被物体或碎片残骸刺穿。这种状况基本上已经超过一般民众所能处理的范围,需要专业的救难人员或紧急救护技术员进行脱困等处理。但是当专业人员需要相当时间才能抵达现场时,您可以考虑先进行以下处置:

• 固定被穿刺的身体部分。

• 请不要尝试拔除或移开穿刺物或碎片,除非该穿刺物或碎片阻塞了呼吸道。

• 清洁并包扎伤口,在伤口周围使用大量敷料,稳定穿刺物或碎片避免其移动造成进一步伤害。

外伤紧急事件现场骨折、脱臼、扭伤和拉伤的处理

骨折、脱位、扭伤和拉伤的肢体都可能会肿胀,也可能会有一些伤口。由于在外伤紧急事件现场没有X光等医疗检查仪器,要能准确区分骨折、扭伤或拉伤有相当的困难度。在现场处理疑似骨折、扭伤和拉伤的目标,是固定伤处以及受伤部位上下关节。在无法确定伤处有无骨折的状况下,处理时应把受伤处当作骨折处理。

骨折简单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锁性骨折。开放性骨折是指骨头断裂,且有伤口能让体外的污染物经由伤口进入或渗入骨折周边区域。闭锁性骨折在身体表面就没有伤口,外观会发现肢体肿胀变形,而其现场急救治疗只需要夹板之类物品固定即可。而开放性骨折虽然也需要夹板固定,但因为有机会引发严重失血和感染,因此可能会比闭锁性骨折更危险。在外伤紧急事件现场处理开放性骨折时,请您不要尝试将外露的骨头塞回体内,也不要在现场尝试冲洗伤口。如果您在现场有消毒敷料(如消毒纱布),请在骨头露出体表的部分放一块润湿的敷料,防止骨头的断端变得干燥;伤口另外用其他消毒过的敷料覆盖,并小心按压伤口,之后在不妨碍伤口处理的情况下,给骨折部位进行夹板固定。

脱臼也是外伤紧急事件常见的伤害。脱臼指的是关节周围的韧带严重受伤,骨头因此移位并与关节分离。一般状况下,脱臼的症状可能会和闭锁性骨折类似,现场处理方式也相同。但请您不要学电视、电影戏剧中直接在现场对脱臼处进行重新复位或拉直肢体。请固定关节,等待救护人员到场就好。

扭伤是指关节处的韧带遭到拉扯或撕裂。通常在韧带拉伸超过正常生理限制时就会出现扭伤,另外还可能有部分脱臼后关节自行复位的情形。拉伤则是指发生在肌肉与肌腱上,因为拉扯、外力导致撕裂,同样可能出现肿胀和疼痛。而在外伤紧急事件现场,不论是闭锁性骨折、扭伤或拉伤,都可以当作闭锁性骨折,先给伤患进行伤处固定处理。一般运动伤害的处理原则是休息、冰敷、压迫、擡高(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 RICE)也会对这些外伤的处理有所帮助。

而在这类伤情的处理上,利用硬纸板或木板作为临时夹板固定是最常用的方式。您还可以使用绷带或布条,将毛巾、毛毯或枕头绑在一起,或用雨伞、折叠后的杂志或报纸做成夹板。在紧急状况下,也可以将另一侧的肢体(例如单侧下肢骨折可以将双脚绑在一起),或相邻未受伤的手指或脚趾绑在一起充作夹板固定。

意外现场可善用身边有的物品进行伤处固定处理。(图/ 郑泰铭提供)

限于篇幅,这篇文章只简单的说明了一般民众外伤紧急事件现场急救及处理,包括致命性大出血、呼吸道阻塞、休克、保温和特定外伤的处理概念。虽然在现场能做的事情看起来不多,但正确的外伤处理可能可以多救一条宝贵的生命,或减少伤患之后的失能。这些外伤处理的操作,需要一定程度的练习。民众如果有兴趣,可以参与政府机关或有政府认证过的社会团体所开办的外伤急救课程进一步学习,相信更能在万一有状况发生时帮上自己或他人的忙。

关于外伤紧急事件现场急救还有一个本文没有讲到的地方,这是一种不需要特别的医疗器材或操作技术的方式,那就是对伤患的「心理支持」。紧急外伤事件现场还是有可能出现以上方式都无法处理,或您不会处理的伤情。但仅仅提供言语上的安慰、保持眼神的交流、保持耐心和理解,甚至伸出一只手给伤患握着,都能给伤患带来极大的安心和帮忙。这是一般大众都能做到的,也是现场紧急外伤处理的重点之一。

本文转载自台大医院云林分院院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