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一生只因摸豪车就被网暴,拯救14亿人的袁隆平却拯救不了自己

前言

这个身价千亿的九十岁老人,

只因住在别墅,

并在车展时摸了一下豪车,

便被人以贪财之名骂上了热搜。

可这些人却不知道,

在1994年,当美国专家断言,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养活得起中国人时,

却是这个老人凭借着一株稻穗,

才让无数中国人吃上了饱饭。

01

近日,传出袁隆平孙女入读中国农业大学,

消息一出就冲上了热搜。

听到这个消息,众多网友纷纷发言,

可还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

有这些恼火的发言,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知。

不知道粮食对人民来说是有多么重要。

而我们与他从未谋面,却深受其恩。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理解大米一斤才几块钱,

有必要搞得这么声势浩大吗?

杂交水稻不就是每亩地多产了一点吗?

和平时期的大米确实也就几块钱。

但如果是战争时期呢?

抗日战争时期,

我国同胞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

老美的士兵吃饭吃到撑,

还可以在战场上过圣诞节,

喝酒吃肉还有冰激凌。

可他们从来只顾自己,

美国扔掉那么多剩余猪肉、牛奶,

但非洲依旧有人被饿死。

所以中国的粮食安全永远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一旦发生危机,别人都是靠不住的。

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就是让我们抵御风险的王牌。

02

1929年,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协和医院。

原本快乐的童年时光很快就被战争打破。

为了躲避战乱,

他跟随父母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

一路颠沛流离的他,

见过太多因为饥荒导致的尸横遍野。

有一次出门,他看到桥边围了很多人,

挤进去一看,是一具瘦骨如柴的饿殍。

随后他做了一个奇异的梦,

他梦见水稻长的非常高,

穗子又大又饱满,

他坐在稻下乘凉,

虽然是个梦,但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因此他拒绝了父母原本规划好的道路,

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南农学院。

1953年大学毕业后,

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了湘西任教。

而也就是从那时,

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农业科研之路。

不巧的是,正好赶上三年困难时期,

饥饿的乌云几乎笼罩了整个祖国。

刚满三十岁的袁隆平,

看到那些寻找树皮果腹的同胞,

眼里充满辛酸,于是在心里暗暗发誓,

一定要让国人吃饱饭,不再为食物发愁。

他心里非常明白,

要想解决粮食问题,

就必须培育出高产量的粮食种子,

而水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961年7月,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形态特殊的天然水稻,

他如获至宝,要以此研究杂交水稻。

然而,西方科学家轻蔑断言,

研究杂交水稻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是袁隆平坚信,

杂交水稻一定会成功。

从此,他就像长在了稻田里一样,

和家人过了26年聚少离多的生活。

可在那时的传统理论中,

水稻却是完全没有杂交优势的。

袁隆平的这一举动,

无疑是引来了无数同事的嘲讽与讥笑。

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放弃。

成功的背后,总有数不清的辛酸。

从1964年到1969年,五年时间,

他做了三千多次杂交实验,

均以失败告终。

西方嘲讽的言论接踵而来,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天不负人愿。

直到1971年,当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发现了一株,

名为“野败”的天然杂交水稻后,

袁隆平才再次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可到了第二年,

即便袁隆平培育出了,

稳定的杂交水稻种子,

但在秋收时稻草翻了一倍,

稻谷却没有增产。

外人嘲讽道,

可袁老却觉得虽然这次失败了,

可却从中有了经验教训,

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研究出来。

然而袁隆平的推断是没有错的。

当经过他反复地实验与论证后,

1974年南优二号人工杂交水稻种横空出世。

并在小面积种植之后,

当年产量就突破了亩产六百公斤,

而这个产量也几乎超出了常规水稻的一倍。

这一次,袁隆平无疑是用行动打破了闲言碎语。

即便在接下来的两年中,

他已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可是袁隆平并不满足,

他不光要人人都吃饱饭,

还要人人都有余粮。

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

袁隆平不断追求着水稻的高产与更高产。

而在这期间喜报频传,

杂交水稻亩产从年产三百斤,

提高到1200斤,再到三千斤。

随着一个个数字的跳跃,

中国人竟然吃饱了。

只占世界9%耕地的中国,

却能养活世界1/5的人口,

这是属于袁老的骄傲。

可为什么网上天天报道的杂交水稻,

在生活中却很少见呢?

这其实很简单,

杂交水稻诞生之初,

就是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

让所有人都能吃上大米饭。

杂交水稻一年能产三季、四季,

产量高了,质量自然没法跟上。

与一年只产一季的黑龙江五常大米自是没法比的。

但在八九十年代,

袁老的杂交水稻,全国一半的稻田都在种。

在那个不发达的年代,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可是有效的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因为有了他,中国杂交水稻的亩产,

可以从过去的700、800公斤,

提高到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大关,

再次打破了世界纪录。

正是因为有了杂交水稻,

即便是非洲的贫穷国家,

也有能力去化解他们的粮食危机。

03

2017年,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司长萨胡里,

特意到长沙拜访袁隆平。

送给了袁隆平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张马达加斯加的纸币。

在该国面值2万的阿里亚里纸币上,

印有中国杂交水稻的图案。

袁老的贡献是有多大,

才会赢得他国这样的尊重?

一句话概括,

袁老的杂交水稻现在我们可以不吃,

但中国不能没有。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粮食在连年丰收的今天,

袁老依旧被国人所尊重的原因。

他让中国人牢牢地掌握了自己的饭碗。

从风华正茂一路走到耄耋之年,

袁隆平在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的同时,

也无疑是用自己的坚守与行动,

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自己养的活自己。

记者采访时说,

袁老听后淡然说道,

勤劳一辈子的他还不肯停下脚步,

继续转攻耐盐碱杂交水稻。

六年后,亩产五百公斤的耐盐碱水稻横空出世,

袁隆平点石成金,

把中国两亿亩盐碱地变成了金灿灿的稻田,

他更是大公无私地将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让所有人都能吃上大米饭。

可我们吃饱了,你也变老了。

最遗憾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2021年的5月22日,

一生都在担心我们是否能吃饱饭的袁老,

终究也还是离开了我们。

并且直到他去世前不久,

他也依然奔走在农田之中,

并不断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两个毕生梦想,

那便是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

他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献给了自己那毕生的事业。

但却有人在质疑作为科学家的他不应该拥有豪宅,

可那群人或许也还不知道,

那是国家奖励给他的。

并且这栋豪宅也早已被他改造成了研究水稻的科研室。

而也就是在这栋豪宅中,

袁老孕育出了海水种植耐盐碱水稻。

还有人说袁老在车展上不该去看去触摸豪车,

可他们却不知道正因年纪太大,

无法驾驶电瓶车后,

袁老才为自己购买了一辆不到十万的国产汽车,

方便自己往返于实验室与农田之间。

其实,从饥荒年代走过来的元老,

或许比我们更懂得什么叫做节俭,

并且即便在他生命最后的几年中,

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的他,

已经并不适合再参加任何活动了。

却依然向世界传授着自己的毕生所学,

继续奔走在无数的稻田之中。

用一粒种子改变全中国,

他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致敬袁隆平院士,

永远的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