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缺席影響孩子一生!寫給成為爸爸的你:練習照顧孩子 就是學習照顧好自己
成为一名父亲并不容易,一旦踏上旅途就没有回头路,却是一场探索生命有趣的冒险。 示意图/ingimage
你会怎么形容「父亲」的角色?充满威严、严肃理性、经常神隐?传统观念下家庭分工失衡,父亲的缺席一代传一代,也限制了孩子对家庭组成的想像。这些「缺席的父亲」该如何「复位」?或能由谁来「补位」?
在你眼中,「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有人说,父亲代表安全与保护;有人说,他代表着权威与尊敬;也有人说,爸爸给的爱和妈妈一样,是世上任何一切都无法取代。
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周遭、那些父亲缺失的关系里,他们的存在有着截然不同的样貌:有时候是若隐若现,有时候是隔岸观火,有时候像传说中的上古神兽,看不见、摸不着,却存活着孩子的心中。
存在与不存在,拥有的影响力都不会消失,反而深深影响着每一段家庭关系,在世世代代间交替而行⋯⋯
谁才是一家之主?
即便时代前进,传统观念仍根植于日常,成为你我耳熟能详的家庭失衡剧本。
过年期间,女人们在厨房忙进忙出,男人们在厅堂上饮茶闲话;婆媳之间有嫌隙,做公公像石像般闭口不言,做儿子像夹心饼干、左右为难;小孙女主动扫除、帮忙端菜,好不容易才换得片刻称赞,而小孙子坐在偌大的沙发上,有妈妈喂饭、配着奶奶的一声声「乖」。
无论是否存在你的生命中,也许在影视作品里,也许亲友身上,以上情境你一定见证过,而在这场貌似由「性别」主导的天择中,老实说,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
仔细观察,社会普遍对女性在家庭角色的要求更甚于男性,仿佛需要做更多事、不断证明自己才值得被爱,而看似在一旁纳凉、等待被服侍的男性们,像是一出生就被拱上神坛,对于「如何好好过生活」的许多知能,却往往一片空白。
失去许多学习与尝试机会的男性,无形中被塑造成威权的象征;女性的勤劳与包容则被无限扩大,被期待着要填补一切虚实的大小空洞。
当小男孩们长大、成为孩子的父亲,对如何照顾亲人鲜有所知、对如何表达心中所爱所感,便容易在试图肩负责任和调解自我矛盾的两难中,渐渐模糊。
父亲缺席,如何影响家庭成员?
对于矛盾中带着自卑的个体来说,在还无法面对挑战的状态下,选择隐形是最便捷的选择,也是一种人性的展现。然而,一个父亲不在场的家庭,却可能承受如蝴蝶效性般的巨大影响。
埋怨的妻子、焦虑的母亲
两人携手走入婚姻,就不仅仅是爱人关系,更是彼此人生路上的伙伴。好不容易有了爱的结晶,原本约定要患难与共的那个人,不仅使不上力,更有甚者还临阵脱逃,换作是你会做何感想?
独自教养的焦虑、对失职丈夫的埋怨、对疲累想逃的罪恶,这些在无形间全投注到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照之中,在潜意识里期待透过与孩子的互动,弥补另一半带来的失落与缺憾。
事实上,源自另一半的支持与爱不仅无法替代,错误的期待还可能扭曲孩子的心理状态,将其中的遗憾以各种面貌传递给下一代。
对「家庭角色」想像缺乏的孩子
在一个双亲家庭中,如果父亲长期缺席,孩子可能在个体分离的过程中遭遇困难,容易对家庭中的性别角色、家务分工缺乏多元的想像。
以儿子来说,无论长大到几岁,他们的心中可能依旧住着依赖母亲的小男孩,或许成为人们口中的「妈宝男」,或试图在各式各样的来源中摸索,产生对权力的向往、对英雄的崇拜,以满足自身对阳刚形象的渴求。
以女儿的视角出发,为了分担母亲的辛劳和痛苦,她们可能在潜意识中自我暗示要变得强壮、在性格中呈现更多阳性特质,以弥补父亲角色的缺失,且相对地,在成长过程中因缺乏来自父亲的回馈,更容易感受到挫折感和不安全感。
往后自组家庭时,缺乏父亲陪伴的孩子,也可能从原生家庭复制特定的性别观念或期待,反而给自己的家庭继承了某些压迫感和缺憾。
让「父亲」在爱里复位
在华人社会中,父亲缺席导致失衡的家庭关系不少见,然而自理解其中脉络、观察到不寻常的那一刻起,我们的手中就握有改变的契机。身处其中的我们,又可以如何在现实中和心理上,帮助那神隐的父亲现身呢?
家人间鼓励正向表达、彼此说出真正在意的事
亲子冲突、家庭产生争端,往往来自双方的在意和需求不被理解,常见的情况是,妈妈和孩子吵成一片,爸爸被晾在一旁。起初他不愿参与,接着试图居中调解、说了话却没人听,最后在无奈、愤怒又无力的情绪中发出一声狮吼:「都不要吵了!」,才终结混乱的局面。
反之,若能在每一次的讨论中,尊重彼此想法、练习非暴力沟通,以正向表达取代负面情绪,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辅以伴侣与孩子的鼓励,看似威权、实则脆弱的一方也能在当中感受到安全感。
爸爸不在,却能看见其他地方有爱存在
离婚、离世或离散,在物理形式上遭逢父亲的不在,身为孩子又该如何看待?
演员许玮宁两岁半时,父母离异,她从小深陷没有爸爸的自卑中,而那份空缺却由深爱她的爷爷填起。
她在写给爷爷信中写道:「是您给我满满的爱和安全感,从来没有丢下我。」也在生日卡片上写下:「对我来说,您就像是我的爸爸。」爱她、教她、关心她,使她的心中不再缺乏。
艺人徐若瑄同样出身单亲家庭,三姐妹和妈妈一起生活,长大后与父亲「徐老爹」重逢,却意外发现他罹患肝硬化,尽管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徐若瑄依然花费千万救治父亲。
父亲因病逝世多年后,每逢佳节团聚时分,她总不忘追思,2022年更在个人演唱会上与徐老爹隔空对唱《思慕的人》,甚至还将对亲人的思念写进一首首歌曲中。
有些爱来得断断续续,有些人很早就不在,然而只要愿意将心敞开,便会发现「爱」不只是名词,更是人生最强而有力的动词;它存在日常之中,也存活在我们的心中。
另一种风景:瑞典「拿铁爸爸」文化
在以社会福利闻名全球的北欧国家,育儿不仅仅是小家庭的家务事,而是国家等级的头等大事,关注母亲的生育照护之外,他们同样也注重父亲的参与。
像是北欧五国中的瑞典,就立法给新手爸妈们480天「夫妻育婴假」,当中有390天领八成薪,剩余的90天有每日津贴;这480天需由夫妻双方均分,其中每人各有90天不可让渡给配偶,孩子8岁前未使用完将视同放弃。
由此可见,瑞典从制度上就提倡育儿上的性别平等,鼓励爸爸们参与家庭。
除了育婴假和育儿津贴,瑞典父母们也可弹性向工作单位申请减少工作时数,至多达25%工时比例,虽然不属于社会福利的一环,却是个人的育儿权利,而即便降低工时会减少薪资,不少人仍愿意争取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据瑞典社会保险局调查显示,1999年只有12%的瑞典爸爸请育婴假,2021年则提高到三成。
随着请育婴假的比例大幅提升,瑞典男人对在家带孩子的观念也有所扭转,不再感到不体面或不好意思,反而常见瑞典奶爸们推着娃娃车,或是一手提菜、一手牵着孩子在街上行走;天气好时,还会带着一家人在草地上野餐,陪伴妻子与孩子度过珍贵而愉快的成长时光。
乐于带孩子的瑞典父亲们,因此有了「拿铁爸爸」的可爱称号,它泛指聚集在咖啡店聊天的年轻爸爸,一手咖啡一手奶瓶、婴儿背巾搭配牛仔裤,充满亲和力。
在瑞典爸爸们眼中,带孩子、经营家庭关系是夫妻两人共同的责任,而在孩子面前,他们也一改传统认知中,充满威严和距离的形象,是孩子最忠实的玩伴,也是连结家庭成员间、重要的安全和亲密来源。
「每一位父亲在孩子出生后,才学着如何当爸爸。」
成为一名父亲并不容易,一旦踏上旅途就没有回头路,却是一场探索生命有趣的冒险。也许身处台湾的爸爸们,目前还无法享有和瑞典父亲一样的育婴福利,但是看待家庭、与孩子共处的那份心意,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人生中的每一种角色,都是由血泪交织而成的自我修炼,而愿意直面挑战、无畏坚难者,除了能看见更多元的自己、以新的视角体验一切,爱在他的生命中也永不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