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与母亲】 总是坐不住的孩子如何照顾?

Baby游戏与社会行为发展*一岁前的互动原则*0~6个月的宝宝,粗大动作发展虽还不能身体主动移行,只会翻身,所以这时期的互动,小小孩是被动,大人则是主动。宝宝通常可能只对某些玩具感到兴趣,会因此微笑,或口中发出咿呀等喃喃自语的声音,并且当不经意手拿到玩具时,也可暂时性抓握,但还不会有主动拿玩具来把玩的动作。

6~12个月的宝宝,则可以坐立,并且能够用眼睛环顾周遭的环境,也会爬、渐渐学会走路,且开始主动四处探索环境。孩子会开始喜欢操弄物品发展简单的解决问题技巧。会开始模仿大人的简单行为,例如模仿大人的声音或脸部表情;有简单的因果概念,例如用叫声或是哭声来引起照顾者的注意;有物体恒存概念,知道东西不会凭空不见,所以会喜欢和大人玩躲藏游戏,将玩具放入容器内再拿出来,要求玩玩具或是要喝水。

*一岁后的互动原则*大约在宝宝一岁起,就会将之前所学习到的动作和感觉经验做结合,并发展出一套较有「功能性」或「相关性」在内稍加复杂一些的游戏方式。包括像是开始发展出:(1)假装游戏(pretend play),亦即在不同情境模仿大人的行为,像是学妈妈梳头发,学爸爸开车、写字、讲电话等。

其次,宝宝此时也开始对常见物品的功能性,更熟悉如何运用,像是使用梳子、杯子等,当这些物品的功能性,在孩子脑中根深蒂固后,也就开始发展出:(2)更具像的游戏(representational play),并进一步学会如何结合物体与物体间的关联性,包括将相同功能属性的东西放一起,形状一样的加以配对摆放,并学会主动执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像是运用汤匙吃饭,想要自己穿鞋子等。

一岁之后,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会发展得更好,开始会发展自己的策略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例如,形状积木放不进小洞时,孩子就会每一个小洞都试试。另外,他也会把小东西放到大容器里,或尝试堆叠积木不会倒下来,或甚至是有些家长会顺着孩子闹脾气的话,每当闹着不吃饭,宝宝可能就有i-pad看,或ㄧ哭闹就能有手机玩,像这些错误的引导,当然也是在他试验之后,所得到的问题解决方法

不过,林敏菁治疗师指出,这一时期的孩子,多半是自己一个人玩,或是要大人看着他或陪着他玩,但是仍不太会分享,通常你也不能拿走他在玩的东西,而且他也会试着模仿其他孩子的行为,在旁边一边学着玩,亦即属于平行式的玩法,因此建议家长在此一时期,可开始教导孩子「给我」、「给你」、「谢谢」等分享的概念,好让他明白你并不会真抢走他的玩具,并且会还给他。

宝宝这些早期的经验,主要是透过肢体动作与环境互动,并借由看、听、触摸、吃等方法,来启动这些感觉及知觉功能,进而渐渐形成认知概念的理解,这也是最早和环境互动所发展出来的宝宝探索行为,亦即是皮亚杰所说的0~2岁,认知发展的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period)。

教养宝宝动静皆宜0~2岁期间,孩子的主要互动对象是主要照顾者。林敏菁治疗师说,这一阶段的小小孩,通常会透过和照顾者之间大量的拥抱,以及肢体大量的跑、跳、攀爬等方式,以感受身体的知觉,这个过程,也对孩子的神经系统发展是很有助益的,并且动作技巧也会愈整合愈好。

此外,这一阶段的宝宝,也有大量探索环境的需求,因此,他会用自己熟悉的动作技巧,热衷跑跑跳跳,故游戏规则也有必要请家长逐渐引导。例如:在公园才可以跑;在图书馆则要小声说话;吃饭要坐椅子上,不可以跑来跑去等。带孩子去公园玩时,家长则要教导宝宝,绝不可推其他的小小孩,在攀爬时,也要注意孩子是否四肢协调,甚至有必要时,应提醒孩子不能做出危险动作。

另外,家长也要开始培养宝宝静态的活动。首先,要准备适合孩子的桌椅,让孩子能习惯坐着玩,而且是练习玩静态的操作玩具,例如:翻书、认图卡、堆积木、形状配对游戏、穿大型珠珠涂鸦、敲打玩具、2~5片的拼图等。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应给予适当的活动场域和经验练习,这也有助于宝宝的动作发展协调,但也别忽略,同等安排宝宝从事静态活动的时间,并且养成孩子规律的作息生活习惯,如此就会培养能动又能静的好宝宝啰!

好动的孩子,该怎么教?林敏菁治疗师指出,一般孩子在两岁阶段,表现出喜欢探索环境,这是正常的,但如果家长觉得孩子比较坐不住时,可先尝试前述说的养成静态活动的练习方法。此外,照顾者也应试着陪伴宝宝一起游戏,而不是大人都在玩手机、看电视,然后却希求孩子能乖乖坐着,静静的陪大人看电视或玩玩具。另外,建议家长游戏室里的玩具尽量是采收纳式,游戏空间也尽量要简单干净,孩子才会比较能专心玩一项玩具,且养成孩子一次只玩一项玩具并且玩好要收起来的习惯。

当遇到宝宝太过好动,该怎么带养呢?林敏菁表示,如果发现孩子常因为好动,因此频频做出危险动作,或经常无故导致受伤时,建议也可以寻求物理治疗师或职能治疗师评估孩童的动作发展,以便进一步分析原因。因为,通常诊断孩子有过动倾向,是依据下列行为来观察的。

包括像是孩子会一直动来动去,一直跑上跑下或爬上爬下,手脚常动来动去或是坐着时也会动来动去,当要求孩子坐着时,会比较坐不住,甚至就连睡觉时,也会有很多的动作,而这些行为通常已存在一段时间,不过,上述的这些情况,是以针对较大的孩童来观察的行为,通常并不适用在2岁的小孩喔!

避免养成「大力士」宝宝!语言理解很重要,孩子大量口语表达,一般是在二岁之后,但二岁之前,其实宝宝「听」的理解力,会比「说」的表现更好,主要是因为,他能了解大人说话时的口气,假使孩子第一次打人或尖叫时,家长并没有制止,反而是开心的称赞宝宝手很有力喔!声音好宏亮喔!那孩子就会认为这样是一种好的行为,也因此之后就会习惯打人和尖叫喔。

林敏菁治疗师表示,当孩子已经学会打人或尖叫时,家长这时就不适宜再打他或大声吼他了,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而有些孩子会因为能激起你的反应,得到你的注意,反而更加模仿你,甚或是表现退缩。因此,家长应该用适当的语气,透过声音、表情,确实地让孩子明白「这样不可以」、「我不喜欢」,或「必须小点力气」、「要轻轻的」,或者也可以皱皱眉头,或暂时忽略他,或转移注意力至其他有趣的事情上,以避免让宝宝这些错误的行为有出现的机会。

做对了,教养宝宝就不难当孩子情绪控制不佳时,该怎么办?林敏菁治疗师表示,首先家长可以检视一下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对孩子较严格,常常责骂孩子,让孩子不知所措或是你是较紧张型的家长,孩子也会感受到你的紧张,容易显得焦虑不安,孩子的情绪通常是和大人共振的,所以教养孩子时大人应该心平气和并且是愉悦的。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家长切莫急躁,也切莫大吼大叫!应该用比较沉稳的口气,像是主动询问并关心孩子说,「怎么了?」、「要做甚么?」、「是不是不舒服?」或问孩子「要A还是B?」给他选择,如此宝宝的情绪,通常就会比较能受到安抚。

林敏菁治疗师表示,当临床上碰到前述类似问题的父母,通常也会先建议使用认知行为原则来教导,除非是效果不佳,那么则有需要再请教专家,看看孩子是否有认知理解不足的问题,或是可能具有其他特殊,或潜在性的其他健康问题与原因;总之,唯有用对了方法,也才能真实的给予宝宝最佳的身心发展辅助喔!

采访撰文/郁筱惠咨询/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复健室职能治疗师 林敏菁摄影老麦麦叔叔摄影Model/可爱宝宝 林子晴

林敏菁学历台湾大学职能治疗系学士、美国纽约大学职能治疗系硕士经历:林口长庚医院职能治疗师现任:林口长庚医院儿童复健室职能治疗师

*更多内容请参考:【婴儿母亲】2016年03月号。http://www.mababy.com/newkm/

*【婴儿与母亲】官方网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