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如何陪伴抑郁症家人更好地走出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个会让思考变得很负面、经常自责的疾病,当得了抑郁症后,很多家属不知道该怎么与患者对话及相处,怕一不小心就让抑郁症家人想法变得更悲观。今天,荣新奇教授工作室就和大家来讲一下,如何更好地陪伴抑郁症患者一起走出抑郁阴影。

对家庭及子女的高度责任感,形成一股看不见的压力,让今年60多岁的邱太太在20年前便患上重度抑郁症,治疗后虽然找出了与抑郁共处的方法,也懂得在负面念头出现时立即转移焦点,避免被无助、悲观、焦虑、想寻死的感受击倒。

不过,家庭是难以切割的整体,家中成员的情绪会彼此影响,这压力累积多年后,加上外在新的压力源,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陪伴者邱先生也陷入抑郁风暴,也让邱太太再度发病。

幸好,他们的病虽是因爱而起,最终也因爱而得到疗愈。邱太太及邱先生很感谢在长达8个月终日提不起劲,只能躺卧休息,并想自杀中断痛苦的抑郁日子里,小姑、女儿、邱太太母亲的陪伴与支持。这些支持让这对心力交瘁的夫妻,得以拥有一个喘息、反过来被疗愈的机会,有力量重新掌握生命的主导权。

邱太太说,只要能踏出家门、走进医院或心理咨询室,抑郁症不怕得不到好的治疗,但太多患者就是因为家中缺乏关键的“亲情支持”,才会长年躲在家中,再好的疗法都无用武之地。

抑郁症的就医、疗程考验到整个家庭的“情感体质”,“只有”家人的鼓励、认同,才能化解以往“只有神经病才会去看精神科”的刻板、污名化印象。

从理性的角度看,可能患者本身知道必须去看医生,但仍有很多迟疑,最关键也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在漫长的疗程中,亲友必须持续用温暖的情感、适当的态度来支持鼓励患者,他们才有勇气向外求助,并学会当负面想法出现时,立即转移化解,这是抑郁症患者及家属一生都要练习的课题。

抑郁症患者多半有“疏离人群”的特性,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缩在床上不想动,有些甚至不洗澡、不洗头长达两、三周。如何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生活,又不过度叨扰?心理专家、催眠师荣新奇教授提供了以下例子供大家参考,家属可根据当事人的个性进行轻微调整做法。

一、家属如何与抑郁症家人说话?建议不要用命令、胁迫口气的语气说话,而应该用建议式、自然的口气沟通。

1.例如:你“应该”去……,“不然”会……。这种方式会使抑郁者更排斥,症状更严重。其次,请绝对不要说:“你就是想太多了!”

建议的说法可以是,比如当他不洗澡时,你可以说:“你已经几天没洗澡了,会不舒服吗?要不要……?”当他拒绝就医或者做心理咨询时,可以和他这么沟通:“你的病要吃药才会好,我每天都会来陪你一起去,跟我一起去看医生好吗?”当他不想外出活动时:“我想减肥,你陪我出去走走好吗?”当他不想吃饭时:“晚餐时间到了,我准备好晚餐了,要不要吃一点?”

如果患者对以上方法没反应或排斥,请不要急于一时,不要勉强他,另找机会继续温和地鼓励,但也不要到“碎碎念”的程度。像“肚子饿”是一定会发生的需求,患者饿了就自己会吃。

二、其次,家属要考虑保持陪伴距离?让患者有自己的空间。

很多抑郁症家属都是过于关注患者,做得太过头了,荣新奇教授建议,对于抑郁症患者我们应该陪伴但保持抑郁症患者的独立性

不要因为他生病就帮他做太多,例如:帮他洗澡、帮他洗内衣裤、喂他吃饭、每5分钟问他要不要喝水、随时跟在他1公尺的范围内,这样会养成不当的依赖性。 抑郁者缩在房间时:陪伴者除了问候三餐外,可每隔一段时间看他在房里做什么,跟他打声招呼就好。其次,在家陪伴或一起外出时:可以各做各的事,不需太多言语,让患者知道有人陪伴即可。

原文来自于荣新奇教授工作室,如需转载,请取得许可并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