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校巡礼 中文大学台生:以戒慎恐惧作为进步动力
左起香港中文大学台生Amanda及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王家彻。(简立欣摄)
再过几周大学分科测验就要登场,走过3年疫情,许多台湾学子又将眼光望向境外大学,与台湾一水之隔、国际化成果傲人的港校成了选项之一。
香港中文大学大一台生Amanda从国小五年级起跟着家人住在上海,就读康桥国际学校上海分校,目前台北、香港、上海三边跑。中学九年级时她就已经决定来香港读商科,主要是因为香港离家较近,但又能拓展视野,遇到各种语系的学生;且金融市场繁荣、就业前景良好。
大一到大四都规划好了
Amanda在香港中文大学就读工商管理综合课程,主要发展方向是国际企业管理跟企业营销。有趣的是当初申请了6所港校,其实港中大一开始不是她的第一志愿,但是在面试过程时港中大是唯一有认真读她的资料,请她分享自己为何想要创业做婚礼策画,让她感到港中大以学生为导向的真诚。
Amanda说,自己喜欢做计划,因此大一到大四都已经规划好了:大一她主要把精力放在探索兴趣上,加入跟金融分析相关的社团,大一暑假她可能会去做市场调研方面的实习;大二要开始准备申请交换生,会看GPA(Grade Point Average,学业成绩平均点数),会花更多心力在学业成绩上,另外托福成绩已经过期,也要重新考;大三上学期出去当交换、大三下学期希望有一个学期间的实习;大四开始准备就业,目前没有读研究所的打算。
主动找机会,一次性的活动也有助益
来到香港已经1学年,Amanda说,大一上学期她其实还很迷茫,还以高中的方式来上大学,被动地接受资讯;但她后来慢慢发现要主动去找机会。像是港中大有非常多活动,这些资源不需要学生自己去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帐号,学校会帮学生整理成一个表格寄过来,其中有很多是一次性活动,例如教学生怎样改履历表的工作坊,虽然只是一次性活动,但帮助也很大。
在港校时间管理是非常重要的,Amanda说,大一上学期她修了16学分,就觉得行程满档,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日程表,可以弹性应用时间,比方说把今天要做的事情提前做完,今天就空出来可以做别的事。
庆幸自己走出来,创造新舒适圈
Amanda说,来到港中大,她觉得自己最不一样的部份是更愿意尝试了:「其实我是一个很怕离开舒适圈的人,但我现在超级庆幸我走出来,来到香港。应该说是,离开原本的舒适圈,但是在新的环境里再创造新的舒适圈,会觉得舒适是因为喜欢学习这些新的事物,也喜欢这样新的自己。」学会独立也是她这一年学到最重要的事,从台北自己订机票来香港、自己去订防疫酒店,都是全新经验。
香港中文大学入学及学生资助处处长王家彻表示,疫情慢慢稳定,今年观察来看, 港校还是相当受台湾学生青睐,第一是离家近,第二是有国际视野,第三是香港经济恢复得很好,对台湾学生来说,未来就业有优势。今年台湾学生报考港中大人数增加,校方也会提供更多奖学金给优秀的台湾学生。
去年9月之后港中大采取全面实体上课,王家彻说,身为教授,今年这个学年总算可以面对面上课,他「开心得不得了」,教师跟学生的关系不是说课堂结束就没了,他常常会跟学生一起吃饭,或是5分钟空档聊一聊学术问题、人生规划等,课外交流同样重要。
因为认真,所以戒慎恐惧
王家彻说,疫情之前港中大每年大概一千人出国当交换生,过去1年交换生恢复到至少8成,少部分学生跟家长还在观望,担心国外的疫情,相信接下来会全面恢复。
王家彻说,台湾学子来到香港读书会感到恐惧,这是好事:「每个认真的人去做一件在意的事情时,都会恐惧,更何况大一学生才18岁,对未知的未来感到恐惧,是非常非常正常的!」他笑说,哪怕你是五月天,来香港开演唱会,也会担心,重点是利用这个恐惧给我们带来动力,让我们戒慎自重,不要过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