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生育下沉至社区 能打动年轻人吗?

三胎政策推出已满一年,我国计划生育制度驶入新的轨道,生育政策的开放也在有序推进。

近期,17部委发文细化措施支持生育,这一话题再次在年轻人群中引爆。可以感受到,鼓励生育不仅仅是一项高高在上的口号政策,已经开始渗透到购房、社区生活等居民生活,更多社会角色正在参与其中。

8月21日,公益组织广州市爱达公益服务中心联合广州黄埔区怡港社区启动了“孕妈妈梦—困难女性助孕支援计划”首场名医讲座及义诊活动进社区,通过医疗资源进社区,开启了鼓励生育下沉的首场试水,也是目前支持生育社区化的新鲜尝试。

从国家到省市到街道社区,都为年轻人生娃,操碎了心。

01.为什么着急?

这一届年轻人“生不动了”。

2021年中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口出生率仅为7.52%,生育率仅为1.15。创下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已连续五年下降,下降幅度高达40%。

国家卫健委近日直接给出预判: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我国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via.《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

聚焦到广州,去年广州市常住人口增加7.13万人,对比2020年增加42.82万人,增速明显放缓。户籍出生人口减少3.06万人,出生率下降3.51%。(via.《2021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广州市统计局)。

人力资源是生产率四大决定要素之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也是过去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种种数据趋势显示,人口危机成为将成为未来十年内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

再此基本面上,2013年“单独二孩”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随之而来,随之带来一波生育小高峰,然而从总数据上看,生育效果都没有达到预期,去年,三胎政策应运而生,但效果仍未显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人口出生率虽在2016年短暂攀升,很快又开始连续下滑,“三孩”政策出台后也未回升,到2021年,已从2016年的13.57‰降到7.52‰。

02.政策开始下沉至社区

政策放开仍带不动生育率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面临众多“阻碍”生育的难点痛点。

住房难,没人带,生育难,压力大,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难题。

近日17部委的政策进一步细化直指痛点:

包括:

而住房和社区工作是目前最先动起来的。

不完全统计,已经有包括杭州、无锡、沈阳、接近10个城市推出相关政策,多孩家庭在楼市限购上享受放松。例如,广东东莞对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居民家庭,允许其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杭州则是提高三孩家庭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的公积金贷款比例。

如果说,住房等是物质难点,而孕育难则是隐藏关键要素。

“恐婚恐育”舆论浪潮的背后,其实掩盖住一批“爱而不得”的备孕人群。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结婚登记女性年龄的占比中,35岁及以上非最佳育龄妇女的占比逐年增加。晚婚晚育与不孕不育增加的趋势高度重合。目前,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已经攀升至12%-18%。

这部分的压力落到了社区上。

“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的压力都影响着居民的生育意愿”广州黄埔区怡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周小娇坦言,社区一线接触中,居民既有着“被催生”的压力,又反馈“不想生”的无奈。

从健康养生上,心理压力疏导上侧面突破,是他们目前努力的方向。

有社会公益组织已经接入社区,面对面“助孕”。怡港花园尝试牵手公益组织广州爱达公益服务中心,开展“孕妈妈梦-困难女性助孕支援计划”项目,8月21日周末,该项目开办了名医讲座及义诊活动,邀请广东人气名医坐镇科普义诊。社区正试图通过专业医疗资源的科普,将鼓励生育工作柔和地渗透到社区。

长期专注养老敬老、留守儿童、残疾人帮扶等社会关爱活动的慈善组织,也将帮扶范畴扩大至不孕不育女性人群,爱达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王晓鹏介绍,下沉至社区的助孕项目,主要通过生育宣讲、膳食调理(教做备孕餐)、中医义诊、户外游、备孕操、试管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等方面,帮助女性备孕。

多名到现场的居民部分在备孕上还在观望,更多地是面对生育上的困境或焦虑。

“怀孕,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谢长才坦言,在一线临床中接触到为拼二孩三孩焦虑非常的备孕人群,“把自己生活习惯改善,不仅仅为了受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他建议备孕人群放下心理压力,科学就医,轻松迎接新生命。

每天接触庞大的备孕就医人群,谢长才直言,目前年轻人面对生育有各种各样的压力,有不敢生的,也有太想生每天跑医院的。希望尝试切换到社区相对轻松的场景,舒缓备孕人群精神上的紧张,进深地从健康角度提供帮助。

广州长泰不孕不育研究院特邀研究院主任孙运河在义诊过程中同样强调了情绪的重要性,通过社区接触一线年轻人备孕人群,最大的建议是心平气和,全身心调理。

鼓励生育政策背景下,更多工作纵深到一线社区,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来看集中于两大方向:

一是,生育服务:免费婚前体检,孕前检查等一直落实的优生优育措施普及;

二是,怀孕困难人群帮助:社区推行知识讲座,健康生活方式宣传。

用街道一线志愿者的话说是“让想生的顺利生出好宝宝。不想生的,也通过活动获取信心。”

参考更多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道路不易且漫长。可以看见的是,我国生育政策正逐渐回归年轻人痛点,逐步渗透到居民衣食住行,鼓励措施能否奏效,能否打动这届年轻人?还需交给时间,交给更多尝试,在验证中不断调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