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红旗」插到巴尔干,还会插到世界更多角落(晨枫)

运-20抵达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图源:社交媒体)

4月9-12日,四批中国运-20密集飞抵塞尔维亚,据说是交付了塞尔维亚向中国订购的FK-3防空导弹系统。中国FK-3防空导弹在2019年塞尔维亚防空导弹竞标中,击败俄罗斯S300,赢得三个营装备的订单。这是红旗-22的出口版,也是中国防空导弹首次卖到欧洲。

巴尔干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在这里点燃的。巴尔干的火爆来自错综复杂的历史。在斯拉夫人初次进入巴尔干时,都是来自「同一个村子里的人」。但在奥斯曼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中,巴尔干最终形成天主教势力范围,这就是后来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还有伊斯兰教势力范围,这就是后来的阿尔巴尼亚和波斯尼亚。不过东正教势力范围一直坚守在巴尔干的中央,这就是塞尔维亚,也是巴尔干最强大的国家,前南斯拉夫就是以塞尔维亚为主体的。

尽管相距遥远,塞尔维亚与俄罗斯一直保持亲密关系。塞尔维亚使用西里尔字母,信奉东正教,传统上就与俄罗斯是盟国。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斐迪南亲王夫妇访问萨拉热窝,被年轻的塞尔维亚激进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比刺杀。在德皇威廉二世的强大压力和英法俄的虚张声势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拖拖拉拉了30天之后才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7天里,欧洲迅速卷入战争的漩涡。俄罗斯作为塞尔维亚的盟国马上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国接着对俄罗斯宣战,法国作为俄罗斯的盟国对奥匈帝国宣战,德国作为奥匈帝国的盟国对法国宣战,并通过中立的比利时进攻法国,英国作为法国盟国和比利时中立的保证国对德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全面爆发了。

这37天成为历史学家反复研究的课题,国际联盟就是一战之后为了管控国际关系而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联在制止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和义大利入侵衣索比亚(当时称为阿比西尼亚)中令人失望,在二战末年,联合国诞生。今天,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不尽人意,但这依然是唯一能有一些作为的国际组织,海湾战争和朝鲜核试验后的禁运就是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进行的。

今天的世界与一战前很有些相似,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美国在相对衰落之中,中国在强势崛起,这与一战前的英国和德国相似。不同的是,中国的崛起在本质上是经济的,通过共赢来赢得崛起的地位,是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的。中国崛起是从外贸大跃进开始的,从对发达国家的外贸开始,发展到对所有国家,现在发展到中国引领的一带一路。中国的体量也决定了内生循环的潜力,中国的进出口、内部消费已经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双中心之一,双循环的发展在以目视可见的速度使得中国向主中心发展,美国将沦为副中心,一般认为转折点在2030年前出现。

这使得美国用传统的结帮围殴的办法围堵中国很难奏效,而中国低成本、高速度的全面发展已经打败了美国的制造业,迫使美国的科技优势退守越来越少、越来越孤立的孟良崮,使得美国的军事优势逐渐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林之鸟、无山之虎,貌似坚不可摧的金融优势也因为信用空心化、滥用制裁和人民币的「货本位」优势而出现裂纹。

另一个不同是,在一战前夜,英国为了应对德国威胁,大力巩固海权,裁减老旧舰船,从全世界收缩力量,全力在海军竞赛中压倒德国,力保对北海的控制权。为此,加勒比海和南美的利益放任美国「代管」,远东利益放任日本「代管」,地中海利益放任法国「代管」。法国是英国的盟国,美国也是友好国家(一战前的英美关系与今天有本质不同,这是另外一个话题),问题不大。但日本逐渐成为不怀好意的新兴帝国,最终成为敌对帝国。好在远东对英国只是利益问题,不是生存问题。英国的战略收缩确保了日德兰海战的胜利,确保了北大西洋的安全,确保了英国的海上生命线,确保了英国的生存。

现在美国的首要目标(在乌克兰战争之前还是唯一目标)是中国。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优势日渐消失,自认为两艘航母就能轻易挫败解放台湾的时代早就过去了,是否还可能在常规战争中打败中国已经成为深重的疑问,「远程封锁」越来越成为首选。

在六七十年代,帝修反联合封锁都没有制服尚且贫困的中国,且不说现在搞这名堂能不能管用,这也不是拉上全世界围殴中国,而是美国在经济上与全世界为敌,违反了封锁的第一原则:外圈封锁内圈。军事是护国之矛,经济才是立国之本。美国认为「航行自由」行动是显示决心,鼓励盟友,实际上只是缺乏军事意义的挑衅。在战时,这些落单的战舰是轻易的目标,在战前则不可能动摇中国统一祖国、保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美国曾经只需要一个手指头就能在经济上压倒中国,现在美国需要拉上欧洲和日本才能在经济上压倒中国。在乌克兰拱火,是为了刺激出俄罗斯威胁,迫使欧洲跳上美国的战车,但这也迫使美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拉上了欧洲和日本而增加的份量被来自俄罗斯的压力分散了。俄罗斯没有在乌克兰取得轻而易举的军事胜利,美国也没有在俄罗斯取得轻而易举的经济胜利。能源危机与疫情一起组成串级战斗部,引爆了强大而且持续的通膨,结构性经济危机正在整个西方像慢动作大型翻车现场一样缓慢但不可阻止地发生。俄罗斯还是西方谁先顶不住,并不显而易见。

在历史上,与俄罗斯的结盟没有防止塞尔维亚成为一战的第一个牺牲品。在二战中,英美的支持也没有阻止德国的入侵,还是铁托的游击队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了一片天地。在冷战时代,南斯拉夫顶住苏联的压力,坚持在美苏之间走中间道路,反而造就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光。冷战后,由于共产主义的原罪,南斯拉夫惨遭高举人权高于主权旗号的北约肢解。这段历史在西方早已「翻篇」了,但塞尔维亚人刻骨铭心。笔者在2014年旅游途径贝尔格莱德时,见到议会大厦前的广场上摆放着长条陈列,用文字和图片痛陈北约暴行和纪念死难的塞尔维亚人。欧洲对接纳塞尔维亚一直口是心非,反倒是中国的一带一路为塞尔维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发展。

基于历史教训和国际现实,塞尔维亚作出历史性的选择:坚持独立自主中立和平的发展道路。前南斯拉夫就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之一,另一个发起国是印度。

2006年,塞尔维亚加入北约和平伙伴计划,这是北约与非成员国的合作计划;2007年,塞尔维亚通过在国际事务中军事中立的法律,此后只有公投批准才可加入任何军事同盟,包括北约;2009年,塞尔维亚申请加入欧盟,至今依然在申请中;2015年,塞尔维亚与中国签署加入一带一路的备忘录;2019年,塞尔维亚在竞标中选择中国的FK-3防空导弹系统:现在,就在中国运-20将FK-3防空导弹运抵期间,塞尔维亚宣布正在与法国商谈购买12架新的「阵风」战斗机事宜,还在同时商谈购买12架二手战斗机的事宜。在传统盟友俄罗斯方面,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塞尔维亚在联合国支持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支持将暂停俄罗斯在人权理事会的资格,但拒绝参加制裁俄罗斯。

显然,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基本路线上,塞尔维亚是坚决不结盟了,或者说在坚持独立的塞尔维亚国家利益基础上,参与合作,拒绝对抗,尤其不与任何大国或者集团捆绑。这是明智的,不仅在政治上明智,在军事上也是明智的。

塞尔维亚对防空重要性的认识没有任何欧洲国家可比。在前南斯拉夫内战和科索沃冲突期间,塞尔维亚饱受北约轰炸之苦。同时,塞尔维亚军人的技术和斗志也令人刮目相看,利用短平快战术,用老旧的苏制S-125(北约代号SA-3)防空导弹创造了世界上击落隐身飞机的唯一战绩。

北约轰炸南联盟(资料图)

另一方面,中国看到了海湾战争、前南斯拉夫内战和科索沃冲突中空中力量的巨大作用,继承了苏联重视要地防空机动化的传统,同时接受了西方技术精巧化、数字化的先进做法,还正视新老技术在过渡时期的有效整合问题,在防空导弹独树一帜。

俄罗斯防空导弹技术是先进的。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防空导弹的基本技术停留在S300时代,S400实际上之前称为S300PMU3,意为S300的第三次大改,所以系统构成、定位乃至外观都很相像,以打飞机为主,具有一定的反导弹能力。

S300是最早采用垂直发射的防空导弹,可对多个目标密集发射。但S300是冷发射,用压缩空气首先把导弹推送出去,然后导弹发动机在空中点火,转入自主飞行。这样的发射加速平缓,对弹上电子设备的抗过载要求较低,也避免发射失败时炽热燃气聚集而烤炸相邻导弹的问题。舰上热垂发不仅有专门的排焰通道,还带冷却,陆地上也这么弄,就重量太大、系统太复杂了。把整个系统高高举起、底部留出足够净空,可以缓解发射安全的问题,但对于S300这样的重型防空导弹不现实。

S500是较少为人所知的S300V的继承者,这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型号,还是S300的竞争对手,但因为过于偏重导弹防御而比较偏门,更大、更重的导弹和系统也更加昂贵。S500同样以导弹防御为主,包括洲际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不是打飞机用的。

S350实际上是根据韩国的要求发展的,使用小巧的9M96防空导弹,在S400上使用可以一桶四弹,火力密度大为提高。但射程号称可达120公里,发射后最高速度只有M2.5-3,超过中程后能量不足,对拦截40-60公里以外机动目标的能力不能太认真。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国土防空导弹是「一大抵三俏」,比性能相当的美国「爱国者」要笨重得多,而后者的小巧是通过精确命中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来实现的。对于简单的高爆战斗部,假定杀伤威力由爆炸球面上单位面积里具有足够能量的破片数量来决定,命中误差增加一倍时,战斗力威力需要增加4倍,才能保证同样的杀伤威力,导弹和系统的重量立刻就上去了。定向战斗部可以大大减少无效破片和杀伤威力,直接撞击毁伤的战斗部最小,对制导精度的要求也最高。

S300防空导弹。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精确命中靠灵敏的引导头和高度抗干扰的制导方式。常用的雷达半主动制导具有离目标越近、回波越强、抗干扰越好的特点,而雷达功率不受弹载电子系统重量和功率的限制,所以常为防空导弹所采用。但弹上抗干扰能力总是有限,所以「爱国者」率先采用TVM制导,弹上接收到回波后,发送回地面控制站,由控制站解算出制导修正动作后,以指令形式发回,控制导弹精确命中。这是半主动制导和指令制导的混合体制,弹上设备重量轻,命中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但需要可靠、抗干扰的双向高速数据链才能实现。

主动雷达制导的弹上设备重量比TVM大大增加,有发射后不用管的优点,但在防空作战中这个优点没有空战中那么突出。防空雷达没有机动中保持指向的问题。

但「爱国者」不是没有缺点的。「爱国者」没有采用垂直发射,因此只能用拖车发射,这样发射架在全向转动中,不会因为卡车驾驶室需要对导弹尾焰防护而弄得复杂化。这降低了导弹的火力敏捷性,需要将发射架转动对准目标方向后才能发射。但这对中高空中远程防空为主的「爱国者」不是太大的问题,一般有这个火力转移的时间。

「爱国者」只能拖车机动对美国陆军也不是大问题。这一般用于半固定发射,本来就不要求快打快撤。

中国红旗-9在外观和发射技术上与S300相似,但在电子和数字技术上向「爱国者」靠拢,也是TVM制导。既保留了S300机动性好、垂直发射的优点,也保留了「爱国者」但命中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中国军用电子技术决定性地领先于俄罗斯是没有疑问的。苏-35是战斗机,不是防空导弹,但在电子技术上代表了俄罗斯的最高水平。中国引进时,要求把座舱显示汉化,俄罗斯竟然回答说做不到。这是电子系统高度特化、固化的结果,偏离通用、可插接、数字化、平台化的大潮流。但这已经不是俄罗斯军工能做到的了。

苏系和「爱国者」都采用无源电扫雷达,中国已经把有源电扫雷达白菜化了,在抗战损、抗干扰、多模式方面具有质的领先。红旗-9的HT-233雷达是电扫的,但是有源还是无源有两种说法,不过上舰后用的342雷达肯定是有源电扫。

这样「拿来与创新并举」已经成为中国防空导弹的主题。苏俄系导弹因为个子大,能量和机动问题解决较好,硬性能强大。美系的电子系统小型化、数字化、精准化做的较好,软性能强大。中国把两条技术路线整合起来,软硬通吃,更上一层楼。「斯基利」(红旗-16)在中国从倾斜发射改为热垂发,弹上电子设备也高度数字化了;「道尔」(红旗-17)也改头换面了。中国在防空导弹研发方面事实上已经悄悄地居于世界前列,红旗-9在土耳其竞标中胜过「爱国者」和S300不是偶然的。

不过红旗-9还是成本较高,性能也超过塞尔维亚的需要。塞尔维亚的选择是红旗-22的出口型FK-3。

中国在「防空导弹自由」后,还是坚持实事求是、性能与成本并重的原则。尚存的大量红旗-2继续深度升级已经不值得了,问题在于雷达和火控,基本的导弹还可以用的。红旗-2是指令制导。TVM本来就是半主动和指令制导的混合体制,用电扫雷达分一个波束跟踪导弹,再用指令制导的那一半,容易向下与红旗-2相容,以新带老,增加弹舱容量。红旗-22就是这样的。

红旗-22是从历史上缺乏存在感的KS-1防空导弹发展过来的。KS-1基本导弹从红旗-2的第二级发展过来,结合先进电扫雷达和数字化技术,成本较低,性能不错,但只有有限的出口订单。进一步发展后,红旗-22成为低成本、高性能的有效组合。

这依然是较为简单、成本较低的倾斜发射,但是车载机动的。卡车驾驶室后装上颇具古风的弧形防热钢板,在全向发射中提高保护。射高在50-25000米,射程100公里(一说150公里),最大速度M6。弹体也取消了KS-1从红旗-2继承过来的中弹翼,只有较小的尾弹翼,重量和阻力都较小。有报导说红旗-22B的射程达到200公里,最大速度M8;射程250公里的红旗-22C也在路上了,速度高达M10。

在某种意义上,红旗-22可以看作红旗-9的低成本版,达到大部分性能,但成本低得多,还能向下与红旗-2整合,难怪被解放军大量采用,首先与现有红旗-2整合使用,然后逐渐取代,实现高效、平顺的过渡。也难怪被塞尔维亚青睐,放弃「显而易见」的S300,而是拥抱红旗-22。塞尔维亚依然装备有一些S-125,这是与红旗-2的原型S-75(北约代号SA-2)同时代的,同样采用指令制导,与红旗-22相容。

国土防空指挥系统是国家战略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尤其是控制了空中敌我识别。塞尔维亚选用红旗-22立刻触动了西方的神经。美国在红旗-22中选后首先强烈反对。导弹交付后,德国也强烈反对,教训塞尔维亚:要加入欧洲大家庭,首先需要在安全政策和军事装备上向欧洲看齐。塞尔维亚当然不为所动。军事中立本来就意味着不在安全政策和军事装备上向任何国家和集团看齐,塞尔维亚只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进行选择,在防空导弹上恰好选中中国的红旗-22,仅此而已。

或许塞尔维亚要特意强调自主选择,在接下来买的战斗机换代方面,塞尔维亚没有选择传说已久的中国「枭龙」,而是与法国商谈购买「阵风」和二手战斗机的事宜。

「枭龙」是高性价比的轻型战斗机,Block 3装用有源电扫雷达后尤其如此。塞尔维亚现有的米格-29已经老旧,「枭龙」堪比性能上跨代式领先、使用成本显著降低(单发vs双发)的「单发米格-29」,本来挺合适,但毋庸置疑,「阵风」的性能更高,对于吃过防空不力苦头的塞尔维亚来说,这是更强大的选择。

中国刚开放歼-10C的出口,机动性可能双发的「阵风」更好,但歼-10C的有源电扫雷达更加强大,也与红旗-22的整合更好。但这样向中国一边倒的选择并不符合塞尔维亚的军事中立国策,所以考虑「阵风」也是政治上的需要。法国对军购的在商言商传统也是塞尔维亚的考虑重点,美国的军售武器化传统是塞尔维亚不能接受的,遭受美国飞机轰炸的惨痛历史也还过去不远。

「阵风」毕竟成本很高,12架新战斗机加12架二手战斗机是合理的搭配。塞尔维亚其实只说了12架二手战斗机,没有指明是12架二手「阵风」,甚至没有指明是二手法国战斗机。但现实地说,塞尔维亚很难在运作12架「阵风」的同时,再运作12架不同的战斗机,训练和保障压力太大。

法国也乐意提供二手「阵风」。「阵风」在法德研制的下一代战斗机上线前,是法国战斗机工业的独苗,生产上不能中断,否则恢复起来就困难了。换型的停顿不是问题,产能停摆就问题大了。「阵风」在惨淡坚持20年后,突然迎来了迟到的黄金时代,阿联酋和印度尼西亚的两个大单使得法国喜笑颜开。但考虑到法德新战斗机的产能压力,现在就逐渐增加产能是必要的。为此,法国乐意将部分现有「阵风」折价出售,用新「阵风」置换,不仅自动更新到最新技术状态,还维持生产线的运转。

对于塞尔维亚,这也是很好的选择。法国不像美国,海外作战的强度不高,这些二手「阵风」的使用强度不大,还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不过在防空导弹和战斗机大单后,塞尔维亚在军事装备上与俄罗斯渐行渐远了。这倒不是乌克兰战争的影响,这些决定早就作出了。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军事装备在过去30年里停滞不前,还真是没有多少好选择了,连传统强项坦克在坦克两项里靠傻跑和裁判才能赢出,更在乌克兰战争里窘态百出,旁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塞尔维亚是中型国家,没有本钱建立完整的军工基础,也没有本钱为别人的先进技术试错,只有在先进但成熟的技术中选用,还需要来源多样化。如果在未来某一天,塞尔维亚选中德国「豹2」坦克和韩国K9自行火炮,应该不奇怪。

这样的万国牌对使用和保障有挑战,但塞尔维亚科技水平较高,还曾经有过相当完整的军事工业,问题不大。说起来,尼古拉‧特斯拉还是塞尔维亚人,运-20就是从以他命名的贝尔格莱德尼古拉‧特斯拉国际机场起飞返航的。

黑山和科索沃指责塞尔维亚提高地区紧张局势,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塞尔维亚的选择完全合规透明,防空导弹更是防御性装备,没人用防空导弹发起对邻国的进攻。西方指责中国显示武力也是完全不合理的。中国从不出售改变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军事装备,更不威胁地区和平,运-20飞经土耳其和保加利亚,两者都是地区内的北约国家,就是例证。中国也不以军贸影响对像国的国内国际政治,或者通过军贸构造势力范围,军贸以帮助对像国提高合理合法的国防能力为原则。

另一方面,中国军事技术输出也是必然的。中国有急迫的军事现代化需求,也吃够了被掐脖子的苦头。中国还是勤学苦练的好学生,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军事技术不断填补短板,并独创新径,取得了敌人震惊、朋友羡慕的成就。中国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白菜化鱼子酱」的代名词,没有理由中国军事技术会例外。

军贸从来不是简单的在商言商,但依然有很多国家希望远离政治化的军贸。中国实行的正是非政治化的军贸,目的是帮助对像国「不让贼偷,也不让贼惦记」。

红旗已经插到巴尔干了,还会插到世界更多的角落。(作者为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本文来源观察者网,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