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科會「2023 MBA教育論壇」紀實

【文.华文商管教育认证组织】

企业管理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学位在欧美的含金量相当高,但在台湾却似非如此,尤其在历经过去20年的快速发展后,台湾MBA教育的发展已呈现白热化;管科会作为最早成立且最具规模之商管领域学者们组成的学会,多年来深耕台湾之大学商管教育,为协助重振台湾MBA的雄风,管科会于2023年11月10日举办「2023 MBA教育论坛」,邀集管科会名誉理事长许士军讲座教授、前商业发展研究院院长谢龙发讲座教授、以及管科会ACCBE认证组织执行长周逸衡讲座教授,一同点评台湾三所深具代表性的MBA Program之教育设计并提供发展建议。这三所MBA班分别为:最早成立的国立政治大学(简称政大)「企业管理研究所」、历史悠久差堪与政大相比的私立淡江大学(简称淡江)管理科学学系「企业经营硕士班」、以及私立科大典范之一的致理科技大学(简称致理科大)企业管理系「服务业经营管理研究所硕士班(简称服管所)」。

三校MBA教育现况分享

政大为台湾首间设立企管系以及企管硕博班的学校,其中MBA学位学程于2013年转隶属于商学院,拥有来自全院的资源。MBA学位学程罗明琇主任表示:学程相当重视与业界的接轨,因此除了透过管理领域必修课程以及7个特色选修模组培养同学的特色专长外,也有许多教育上的特色,像是个案教学、团队经营与领导、职涯探索与发展等;值得一提的是,政大MBA招收的学生背景相当多元,除了一般的大学生以外、还有具2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以及限理工医农背景同学报考的组别,就是希望在多元背景激荡下,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为了检核毕业生的实务能力、国际语言能力及学术能力,学程还设有不同核心能力的评量方式,例如参与国际交换、企业实习、商务研习、竞赛等等;另外,除了学术论文外,政大MBA也接受学生毕业时提出以解决企业问题的技术报告(依新的学位授予法,应称为「专业实务报告」)替代硕士论文。

同样历史悠久的淡江管理科学学系拥有许多优秀的校友,在企业与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声望;但陈怡妃主任在会议中透露,管科学系的名称事实上对社会大众来说有「不易望文生义」、「相对陌生」的问题,加上近年管理学在大学教育中似乎渐渐演变成素养型的学科,以及台湾社会倾向轻文商重理工,因此面临了一定的招生困境。最近管科系已重新定位人才培育目标,希望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用科学化的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模式,结合资讯工具以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及正确性,进而帮助企业作决策的管理人才」;系上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加入数据科学、决策智慧与经营管理类专业,开设更多数据分析、数位化策略、资料探勘等课程,并招聘更多相关领域专长的师资。

致理科大企管系张弘宗主任表示,由于致理科大是以培育商管人才起家,且90%以上的同学毕业后系直接就业,所以服管所聚焦在培养「服务业的企划与中阶管理人才」,并于2019年起开放学生毕业得以提交专业实务报告替代学术论文,未来也期待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辅导更多有业界经验的同学毕业。在课程设计的部分,由于学生来源相当多元,因此在加入管科会ACCSB认证时,依循认证委员的建议、参照国外知名MBA Program的课程设计,规划完整的管理分析工具课以及管理功能课作为必修课程、并特别重视非正式课程对于学生品格之塑造与团队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虽然服管所隶属企管系,但全院师资都可以前来支援授课;致理服管所也相当重视毕业生的核心能力检核及毕业生流向的追踪,以掌握教育之成效,俾可视需要调整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规划。

经验分享与交流

许士军教授站在邀请方──管科会的立场,首先对三位主任相当坦率且无私地分享表示谢意及敬意;他提到全世界产业在二次大战后蓬勃发展,企业需要许多专业经理人,然而经理人应具备的条件却并非是单一系科所能提供,因此美国于1960年设立MBA Program,以院级的规模、结合更多不同领域的教授来培育,此为现今各国MBA教育之起源。他分享投身MBA教育已60年,至今在课堂上仍发现台湾有些学生对于管理课程的学习有隔靴搔痒的感觉,他认为问题可能出在于:性向不合或缺少实务经验,另外个案教材经常是来自于国外、不易有共鸣也可能是个原因。由于现今管理教育面临许多新议题的挑战,因此许士军教授建议过去的标准化课程应该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并且根据学校资源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向。

同时拥有多年业界与学界经验的谢龙发教授曾经多次造访国外名校的MBA Program,他发现这些MBA Program都有「非常着重个案实务教学」、「与校友互动相当频繁」的特色。他认为校友对于学校是相当珍贵的资源,系上应该要好好把握、持续与校友保持关系,不只争取金援、也可请校友推荐员工进修以拓展生源。谢教授呼应许教授的建议,他表示现在企业面临的环境瞬息万变,因此MBA教育应该要加强非正式课程,经常举办讲座、业界参访等,可大大有助于学生在管理专业上的启发。除此之外,他对于MBA 教育提出以下建议:可以考虑将招生对象扩大到在职人士及企业家的子女;课程应该随环境变动与时俱进作调整;专业经理人与企业接班人的雇佣关系定位应被重视与教导(以免有些资深经理人在面临第二代接班时,往往难以适应而中年失志)。

周逸衡教授强调管理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而非纯学术教育,因此理应重视与职场实务之连结;他建议各校的MBA教育都应该先依据职场需求及本身的条件,研订出明确的人才培育目标,再根据目标、考虑大环境的未来走向进而规划课程,同时应该用心设计合适的毕业生能力检核机制以确保教育之品质。由于管理教育具有上述专业教育的本质,他提醒:国内MBA Program的教育工作者,在现阶段学位授予规范未更改前,至少应该考虑将学生的毕业要求从「硕士论文」改以「专业实务报告」替代;至于在教育内容上应加强正式与非正式课程的设计组合,以满足培育学生「企业经营企划与决策能力」以及「管理软实力」的基本需求。此外,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密切互动,以塑造学生可信赖的品格,配合台湾小班制MBA的教育环境,或许可形塑出台湾MBA教育的另一种特色。他呼应谢教授有关校友互动的建议,鼓励各校应把握校友资源,让校友带回企业个案,直接在课堂进行企业诊断、达到产学互惠合作的效果。

论坛结语

最后,周教授以论坛主持人的身分,综合归纳提出几项建议:

1.由于企业管理具有高度跨领域的特质,因此建议师资应该由全院或跨院支援,并考虑礼聘兼任的业师。

2.对于目前困扰各校的招生问题,由于MBA Program的学生入学条件「不一定要具备商管背景」,未来不必局限以刚毕业的同学作为主要招生对象,可以考虑将退休族、银发族等寻求事业第二春的业界人士也列为目标对象,创造对另一种「全职学生」的教育模式。

3. MBA Program不妨可以考虑学校全校性的资源与条件,聚焦「特定产业或集团」,培育兼具特定行业知识的管理人才;而这种针对特定区隔市场的教育,很可能是一种突破竞争现况的解方。

周教授语重心长的说,台湾的MBA教育始自1964年政大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合作,经过60年的发展,依教育部网站的资料显示,单以「企业管理细学类」的MBA Program目前即有144个之多,每年招收的全职学生近7,000人,在职学生则超过8,000人以上,是一股相当重要的高等教育投入。此次论坛所邀的三个学校,皆在课程设计上有相当的代表性;前两者历史悠久、校友群力量庞大,但教育走向略异:政大企管所基本上维持标准MBA教育之方向与内容,加上位于台北市区又有「国立大学」的光环,故发展顺利;淡江管科由于早期师资较倾向于数量分析之背景,相对比较接近MS(Master of Science)的训练,面临近二十年来管理领域中「行为科学当道」之冲击,故有思考转型之必要。而致理服管所则为少数经管科会ACCSB认证通过其课程的学校,课程设计同时重视「管理分析工具」之应用与「行为科学」之深耕,符合当前世界管理教育的主流,虽然年轻但若落实努力,应该未来可期。企盼三校未来皆能秉持管理专业,建立起各自人才培育之特色;更企盼其他140余校亦能在遵循管理专业教育的原则下,找到各自适当之定位,为台湾企业界培育出更多可用的专业经理人才。

◎更多资讯请参见:

ACCBE官网:http://www.management.org.tw/business.php

ACCBE粉丝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ACCBE

ACCBE YouTube频道:https://youtu.be/R1kMpJJKJ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