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 共育工科新人才分论坛召开
2021年5月29日,数智化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新道教育年会在北京盛大举行。29日下午,五个分论坛将聚焦“双万建设”、“双高建设”、“产教融合”、“双创生态”、“中职发展”五大领域同时举行,并有来自政、行、企、校、研的三十多位嘉宾进行主题分享。
“产教深度融合 共育工科新人才”分论坛聚焦企业数智化变革带来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需求,共吸引了来自全国百余位院校专家学者、产业代表与会,参会代表共同探讨、分享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和新机会。
分论坛现场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沈彬以“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趋势”为题作了演讲。她表示,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平台,而人才则是驱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智造”转型的重要因素,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发展最大的挑战。她提到,工业互联网人才是我国实现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资源,用友、新道作为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实训基地-用友工业互联网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培养工业互联网人才,能够满足工业互联网及数智化企业的人才需求。
沈彬分享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新工科事业部总经理耿兆强作了“工业互联网,赋能新工科”的分享。他表示,工业互联网涉及的专业比较广,对人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在育人环节单独依靠自身力量难以紧跟工业互联网企业用人需求,当前较为有效的方案是加强产业和教育融合,培养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他表示,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搭建工业互联网教育平台,提升传统人才的适应能力,挖掘存量人才潜能。校、政、企协同,多方协作、深化交流,挖掘各方需求,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协同创新、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实现协同育人,共同发展。耿兆强介绍,新道科技基于用友600多万家企业实践与10余年校企合作经验,提炼设计出一套工业互联网+M人才培养体系,与院校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工业互联网特色人才。
耿兆强分享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黄河燕以“工业互联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与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为题作了分享。她表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工业互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新道科技参与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工程实训基地将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并实现校企对接互联,建成工业互联网产教协同育人新高地。
黄河燕分享
天津工业职业学院院长孔维军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用性 建设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为题作了分享。他在发言中提到,数字经济下高职教育需要快速转型,校企快速融合,共建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支撑工业互联网应用专业群课程实训,并打造工管结合、上下贯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快速培养特色人才。
孔维军分享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崔邦军作了“基于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研究”的分享。他介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新道科技共建的“两平台、三融合、四阶段、一保障”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学科共享,示范性虚拟仿真,开放式全场景,校企双主体运营的实训基地将会构成与新道科技合作的关键成果,支撑全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
崔邦军分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殷永峰作了“特色软件学院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的精彩分享。他表示,用友网络与北航扎实推进工业软件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的各项工作,聚焦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领域。将经验、技术进行扩展、完善并延伸,构建工业互联网设计、研发的共性云服务平台,携手探索校企深度协同的培养模式。
殷永峰分享
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方案总监魏永江以“新道工业互联网与人才培养方案与共建服务”为题进行了分享。他从教学的角度介绍新道工业互联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整体解决方案,并表示新道科技将会依托用友集团600万家企业用户的产业实践与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新道科技11年专业教学体系实践支撑,依托服务全国4000所院校的成熟校企合作经验,将新工科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战略签约 开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用友网络积极参与传统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帮助传统制造业向数智化转型。也有诸多的高校踊跃前行,与用友网络、新道科技紧密合作,探索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对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改进和突破,使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更加贴近时代、更加符合企业的转型需要。
论坛现场,北京理工大学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工业职业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与用友新道进行战略合作签约,携手开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在2021年,新道科技将携手各位新老朋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共同探索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的新思路、新途径。
世界在变,时代在变,新道科技将不忘人才培养初心,牢记教育事业使命,为数智化工科人才培养携手共进,培育强国人才,服务产业升级,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中国制造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