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爹味创作”争议的几个补充说明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mszhangziyan@foxmail.com

上一次推送(→)后,网络上吵成一锅粥,强迫自己戒断了几天微博。

现在情绪完全下去了,还是想就几个讨论中的常见问题重新说明一下。争议和辩论都是可以的,但我不想自己的观点被偷换概念。

1.“人物有爹味符合时代特征很正常。”

在这几天的争议里,《漫长的季节》里王响(范伟)和龚彪(秦昊)的表现是不是有“爹味”,至少是有共识的。为本剧辩护“创作者不爹”的也必须承认,这两个角色客观上呈现出了某一种男性不那么好的特质。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漫长的季节》究竟有没有美化、诗意化这种“爹味”?——很多人认为导演是白描和反讽。

可是结局对三个男主角都有命运的抒情化处理,非常明显地,创作者代入了他们的命运,也在引导着观众代入这几个男人的命运。从剧情视角到画面到音乐,表意已经明显得不能再明显了。

网络上种种溢美之辞,时代如何如何,个人如何如何……那么他在家庭里的独断专行,他对于妻儿的漠视,这些最终都变成了小瑕疵不值一提。

而我们这些感到不适的观众就是总想问,“下岗”的命运不分性别地砸在每个人身上,砸在每个家庭内部。但最浪漫化的抒情,最细腻的共情,给了这些男性角色。

很多人会说,已经安排美素自杀的剧情了,这就是美素视角,下雪的画面里也有丽茹和巧云,所以都兼顾到了。但着墨和带动观众共情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一篇推送已经说过,白描爹、白描爹且浪漫化、白描爹但指出爹的悲剧,这是三种。

《乡村爱情故事》里几乎每一个男人都爹得要死,但是这不会让我们不适。因为那才是纯纯白描几个极品爹,谢广坤爱开会爱说教的爹味浓郁就是常规笑点。剧中的媳妇们每一天都在劳动,剧情展示了妇女的工作量和对创造家庭收入的贡献,这些真正在闷头干活的媳妇们,经常能一针见血指出爹们有多荒谬。

如果拿文艺的跟文艺比,那就去看看《阳光普照》,所谓“父爱如山”只是灌输一致令孩子活到他的要求。烈日当头阳光普照但无法睁眼无法抬头。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王响对第二个孩子王北明显好了不少,可见他也在反思和改进。

亲爱的朋友们啊,请问这片土地上,哪里能捡到一个健康的男婴?

现实里被扔的婴儿,要么是残疾重病,要么是健康的女婴。那些被扔掉的健康的女婴有多少能活下来,我不知道。但在电视剧里为了让一个父亲有了救赎,就能让他捡到一个健康的男婴。然后观众感叹,老天送他一个好孩子,父爱真伟大。

且不说,王响独自抚养一个男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美素带孩子养孩子有多不容易。就说这个“他已经反省了爹味后来改正了”的观点,原来要失去一个孩子才能学会做一个正常的家长——而正常的家长已经是很多人心里的“好父亲”。这就是我们对男性(及男性角色)的好评标准吗?

再者,巧云又为什么一定要答应王响跟他重组家庭?女观众代入一下巧云,都应该选一个不爽约不辜负自己的人更合理吧?

男主角的下一个妻下一个儿,都如同工具人一般,以不符合现实逻辑的方式出现了。因为创作者是如此渴望原谅一个压迫儿子的父。

不是每一个被父对待过的子都会带着哪吒的怨恨,也有可能变成下一个父。

2.“创作者不是已经在故事里写了女性形象吗?”

为“女性角色沦为背景板”而发声的网友们,接力填补着、想象着那几个女性角色会有怎样的痛苦和心境,但这反过来又被当作另一种辩护素材,有人认为,这些就是创作者设计好的。

你不能因为女观众共情能力太强,就说导演本来就这么多意图吧。

在我看到大结局发现美素是上吊死之后,我深深感到痛苦。老公是不是记得她,不重要。美素的遗愿是不挂遗像,这也没错。但是上吊死了是多么大的怨恨,是多么决绝的对生者的惩罚,创作者自己把这些事情忘记了。儿子离开的阴影是那样的具体,被一次次重现和铺陈,相比之下,连上帝视角里,妻子的离开也是不重要的。

有一个评论说得好,这就是“目中无女”。但凡丽茹能来一句“那我姐死得不冤吗”,也算是为美素留了一笔。

而这又要说到另一个问题。《漫长的季节》里,女人是没有朋友的。

美素和丽茹是表姐妹,但丽茹好像也忘了表姐死了。巧云和美素是工厂同事,但她们好像平时不用联系一样。现实生活里,贫穷或下岗家庭,女人们跟男人一样在忍受,但还要操持家务,如果同在一个厂区,女人们当然会相互联系和帮助,可是这些统统没看见。

之前我说,殷红和沈墨本来是弱者互助,却一下就被翻成“互害”。有人指责我抬杠,这不过是戏剧情节。

那我要问了,如果一个故事里,弱者都要互害,你是准备用多大的笔触来写结构性的压迫?——可是没有再深视角和社会议题了。反正故事里的男人都能相互谅解。

再次重申:本剧中,男人相互谅解,女人没有朋友,她们刚做朋友就互害;一个家庭内部,大爷是罪魁祸首,但在剧中被沈墨细致处刑的是大娘。基于此,恕我不能接受这样的“女性角色塑造”。

3.为什么要对着男性视角要女性视角?

一种常见的反驳是,“这就是男性视角,你为什么要对着男性视角要女性视角”。

因为我看了一部又一部,从小看的讲述、报道,现在搞的“东北文艺复兴”,痛苦都是属于男性视角的。下岗、工厂、劳模、贫穷、人生不如意……连东北本身都被比喻为一个时运不济的“长子”。

难道,看了太多男性视角之后呼吁女性视角,也是一种不礼貌不优雅不懂事?

如果你是《士兵突击》,那还真说不上什么女性视角的问题了,因为这些男性角色在过集体生活,就看不见一个女的。可《漫长的季节》这些人都有老婆,他们是能离开老婆的“独立男性”吗?

王阳也是美素的孩子,美素是能理解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的,但一切都是王响独裁专横,然后悲剧至此,他是亏欠美素的。

总有人说龚彪是好人,十万块钱都给了丽茹。这十万是谁挣的?看起来谁靠谱谁能挣钱?就算剧情没交代十万是谁挣的,那也是夫妻共同财产,龚彪单方面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令小家庭无以为继,回头他把这钱折腾回来也算“有担当的好男人”了?

还有人问,难道《水浒传》你也要讲女性视角吗?

怎么不能呢,这些都是有过批评的啊。《水浒传》多处杀女,女人“淫荡”是重罪,杀了女人上梁山当好汉。请问世道不公究竟是朝廷昏庸,还是女人有性欲?为什么女人婚姻不幸福想要满足自己情欲就是如此重大的罪过?当然这是古代故事,但从古至今都有这种杀女为英雄、压抑女性欲望的倾向,为什么不能批评?李碧华不就是为了这个女性视角的缺失写了《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4.“对任何作品都要女性视角是追求样板戏。”

当您准备使用“文革”“样板戏”能词汇时,请仔细想想,这些东西究竟是在什么力量的支撑下,才能消灭文化多样性?

而当我们要求女性视角时,是在一个社会结构里要求弱者的视角,这仅仅是一种来自民间的呼吁。没有一个要求女性视角的观众去举报影视剧创作。但对“女性视角”怀有恶意的人,正在举报我们的文章。

用“样板戏”来进行错乱的比喻,是否忘了,张爱玲是女性视角、《红楼梦》有强烈的女性视角、绝大部分“搞破鞋”“三观不正”而成为经典的恋爱故事,都是女性视角,是女性的爱与愁与欲,是女性如何冲破社会世俗去寻找自由。

女性视角,正是“样板”的反面,是文艺创作需要探索的部分,且至今仍然是相当缺失的。

非要说“女性视角”是陈词滥调,难道说现在的男性伤痕文学不是固定格式吗?大时代、小人物、失败了、女性受难的案件男性去拯救——我不会轻易说民间创作是“样板戏”,这不公平,我只是说,我看男性的伤痕文学也挺套路,换换也没什么不好。

请不要无视国内影视环境里长期以来女性视角的缺失,也不要用“创作者的个人努力”去掩盖系统性的问题。

这几年的春节档,大部分国产大片没有女主角,这不可怕吗?

还有,我们写过很多次,在电视剧领域,双男主的项目随便开,没有女主无所谓。但如果想创造双女主故事,在国内,几乎不可能,从影视剧立项开始就没有人相信这可行,一些所谓的国内双女主剧,女主角都是有官配男友的。

两个(或更多)女人,只是为了事业(或别的什么精神生活)并肩站在一起,主线不是她们各自的婚恋状况,这已经足够挑战、足够离经叛道,到了我们国内根本很难立项的程度。尽管从《杀死伊芙》到《重启人生》在国外都这么红。

5.“对文艺作品要求女性视角是「三观党」。”

天大的误会,我们最爱看的是《昼颜》,女人在里面做尽了所谓世俗意义上的“错事”,“毁三观”谁在乎呢,我们只为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女性感动。

我们绝不反对女反派,呼唤过多次。强调女性视角,当然讨厌对女性的道德规训,反感把女性框在“圣女”的枷锁中。

女性视角为“恶女”“荡妇”寻找其行动的逻辑和来龙去脉,是一种对男性书写的反叛,也通常蕴含着是对社会的控诉。

但就算是男性视角的“恶女”,我都愿意看。通常情况下,女魔头都比傻白甜更像个活人。

恰恰是追求女性视角,才不要“三观”绑架。我们不怕女性角色是反派,我们怕女性角色没灵魂。

6.“一天到晚批评「爹味」,难道你只想看好男人,这背离了生活真实。”

谢谢你愿意承认,爹味无处不在就是“生活真实”。

而需要看标准的完美无缺的好男人,这是当下偶像剧的诉求不是我的诉求。对于这种创作思路,我们在3月介绍《重启人生》的走红时已经说过了:这相当于做物理题假设没有摩擦力。

不是说不能拍“爹味男”,但你拍的时候得知道这角色是有问题的。

拍“爹味男”很有必要,属于展现现实。可一边拍着父亲的缺点一边“父爱如山”,真的没意思,前面说了,《乡村爱情》都不这么拍,对吧?

再者,我说大家也跟上时代吧,现在更多女观众的诉求是,能不能来个《重启人生》,没男主的,试试看呗,反正没女主的故事古往今来多得是。

7.“是不是都拍虚假的大女主爽文你们就满意了?”

又一个偷换概念。恰恰是不能真正理解女性主义的视角才会造成“伪大女主”泛滥。我们吐槽了多少次伪大女主,就是因为这些“伪大女主”的本质还是“男人都爱我所以我开挂”,“我有钱我漂亮我是人生赢家”,这是完全依附于当下慕强逻辑的意淫,并非是我们要的女性创作。

8.“我看你就快要把所有电视剧都用女性视角来看一遍了。”

暂时没有这个打算。但如果真做的话又有何不可呢?

要么你搜搜,用女性视角重新看经典作品,在学术界很常见。

学者、作家倪湛舸就说过:“女性主义不是一个窄化的工具,而是一个深化广化的工具。”

9.“就是因为你们对作品上纲上线,女性视角作品才举步维艰,这又导致国内女性视角的电影都不卖座。”

连《甄嬛传》这种纯宫斗戏我们都能当成半个职场女性戏来看,虽然讲的是雌竞,但是女性角色有血有肉我们就能细品,我们是多么缺女性戏啊!

你不能找几个文艺片说不卖座,就来攻击女性视角没意义,文艺片本来就很难卖座。

能不能看看全世界,从《后翼弃兵》到《黑暗荣耀》都火成什么样了?《瞬息全宇宙》是男主改女主才从平庸变神作的,这也是创作者在“打拳”吗?

10.“你这个居心不良的营销号。”“你就是为了流量。”

这种扣帽子没有意义。

从报纸电台电视台到网站到所有社交媒体,都需要想办法创收自负盈亏,所以呢?

每个人的公开发声都是为了表达意见,什么是“流量”?我也可以说你评论我是为了你的评论点赞数多一点好满足你的虚荣心。

如果觉得说这些话可以赚钱,要么你也说一个月看看能不能赚到钱?

11.其他要说的话。

看到很多理性声音,从理论和逻辑角度支持女性视角,都很有道理。但深感其有道理之余又想说,对于我们这样感到不适的观众,说话只是一种本能。因为真的感受到了痛苦。

这些日子里最让我觉得有趣的一条评论是:“你还是老老实实写八卦吧!”

我承认我这个人有时候挺刻薄,但我再怎么刻薄,无论如何说不出“不老实”三个字,我不明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上网说话能构成“不老实”。

如此轻易地用家长式的发言否定一个不同意见的存在价值,本身即是“爹”的一种。

跑个题吧,以前亲子节目红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写(至少从节目里看)谁对待孩子的方法更好,很多做了家长的网友对我非常有意见,认为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过于任性。

我只是希望我能记得从弱势一方去看问题。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只能任由家长处置毫无反抗之力,孩子的体力和智力跟家长完全不能比。我一代入孩子想到一个没有反抗之力的人可能会被强势方残暴支配,放弃自己的爱好,伤心无人同情,快乐被压抑,我就会感到痛苦。

这些和一部电视剧又有什么关系?当如此明显的视角问题出现时,当女观众感到“不适”要说出来时,这就是有关系的。

权力结构处处存在。

女性视角的本质跟所有的人文主义和普世价值是一样的:要看见不同的人、要多元、要从强势方掌控的单一讲述里挣脱出来。

有缺点,不表示我认为《漫长的季节》这部剧没有可取之处,上一篇推送已经说了,优点全网夸无需赘述,缺点尚未看到有人讲,所以主要讲讲。

剧有优点,但其“目中无女”令人痛苦,非常痛苦。如果这样就是舆论眼中的“疯女人”,那让我发疯吧,就是现在。

~更新的文章总是被大家错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