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医学院挹注 阳明草山建校
国立阳明大学,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阳明校区,大门上依然保留原大学名称。(本报资料照片)
筚路蓝缕:从打石场到阳明医学院(国立阳明交通大学)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阳明医学院筹建之缘起,源于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下略称「退辅会」)辖下的荣总补充医务人员之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行政院为了促进军方人员流动更新,于1954年建立退辅会,负责退役官兵就业、就医等业务。时任退辅会主委的蒋经国,为了提升退役官兵的医疗照顾品质,于1956年筹备兴建荣总。
在筹建荣总医院初期,退辅会委请国防医学院院长卢致德带领院内人员投入相关筹建工作。荣总正式成立后,卢致德即兼任荣总首任院长。参与荣总各科创建的人员,亦多为国防医学院出身的教师与行政人员。至于荣总医师人力来源,则由退辅会支出经费请国防医学院代训十名医学生,待其毕业后分发到各地荣民医院服务八年。然而,卢致德对荣总极度倚赖国防医学院人力运作一事,感到十分忧虑。虽然国防医学院人员已大量投入荣总营运,但在体制上毕竟属于军医体系,带有军职等特殊身分,若一旦爆发战争则无法长期支援荣总的医疗工作。加上1967年国防部将陆军八○一医院改组为「三军总医院」后,军方体系医师陆续归建至原单位,使得荣总缺员的情形更为严重。根据荣总内部统计,1967年编制内医师员额有184人,却有高达40位医师缺额尚未补齐。因此,在需才孔亟的情况下,由荣总自行设立附属医学院培养医事人才,成为荣总管理阶层的选项之一。
荣总院长卢致德,为中华民国军医体系创建者之一,于战后台湾重建国防医学院、创办荣总,对台湾医疗体系发展有卓越贡献。卢致德早年就读北京协和医学院,师承「中国生理学之父」林可胜教授,毕业后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进修获得博士学位。学成返国任教于协和医学院,进行生理与药理学研究。1932年,受卫生部长刘瑞恒邀请,开始参与军医业务改革工作。后加入「军医监理设计委员会」,协助制订军医法令规章与计划方案。1933年,升任中央军校军医处少将处长、军医学校教务处长等职务,综理军医与医学教育事务。中日战争爆发后,出任军政部军医署长,统管全中国军医业务。1943年,卸任军医署长一职,奉内政部军医署暨中国红十字会之命,开始主持「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致力培训战时医护人员等工作。中国对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原有的军医学校与战时卫训所合并,改制为「国防医学院」,由林可胜教授出任首任院长、卢致德任副院长。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与国防医学院内部派系的倾轧,林可胜辞去院长一职。国防医学院迁址台湾后的重建工作,则由卢致德一力承担。卢致德担任国防医学院院长任内,利用「美国医药助华会」等美援资源,成功在台湾重新复校。1957年,卢致德受退辅会之托,奉命兼任荣总院长,并从国防医学院与军医署引进30名人员组成筹备处,创建荣总医疗与行政部门,其下包含外科部、内科部、胸腔部、眼科、牙科、放射部与护理部等部门。
在荣总面临逐步扩张、人员不敷使用的情形下,设立一所附属医学院成为院务发展的议程之一。在获得退辅会主委赵聚钰的支持后,卢致德于1965年着手进行设立附属医学院的工作。这所新创立的医学院,由荣总院长卢致德、副院长邹济勋等人命名为「阳明医学院」。命名「阳明」之因,源于卢致德等人考虑未来医学院的校区将位处阳明山山麓、且总统蒋中正喜爱王阳明学说,故而敲定此名。(四之一,摘自《筚路蓝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