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德国2023年走得艰辛 产业政策转向「法国化」

早在2023年初之前,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Herbert Habeck)就已经正确地预测了今年的经济议程。由于许多制造商依赖的廉价俄国天然气和石油不再可用,「德国商业模式」不再管用,所以哈贝克知道2023年会是艰辛的一年。

最后一座核电厂关闭,以及不再有便宜天然气,再生能源的实际表现也不太优秀,让很多德国人因此认识到,要维持德国所有产业,尤其是钢铁业和化工等能源密集产业,将是一件艰巨的任务。许多专家还认为,德国一些产业没有未来。

哈贝克知道,与过去的「自由秩序」相比,现在国家将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部长同时也向中国和美国发出讯息,因为这些国家试图吸引德国和欧洲企业在它们的土地上建立生产基地,包括采取大规模补贴措施。

哈贝克撒下大笔资金,以便与美国的《降低通膨法》(IRA)和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相竞争。

但是这也引发欧盟的担忧。欧盟希望补贴是在欧盟层次进行,而不是在单一国家完成,这也导致今年春夏季的大辩论。然而最终欧盟执委会不得不向成员国实力最强的德国让步,并放弃了在欧盟层级发行新债来为补贴提供资金的想法。

而欧盟放松了个别国家的补贴规定,也等于开启了资金洪水,德国很快地在国家补贴援助上,花的钱相当于其它成员国加总起来的金额。欧盟同意放松规定,也让德国可以对英特尔补贴100亿欧元,对台积电(2330)的晶片制造工厂提供50亿欧元的补贴。

德国产业政策在2023年转向「法国化」的第二个面向,表现在「去中国化」的经济政策。

长期以来,马克宏一直呼吁要仿效美国《降低通膨法》当中的「本地制造」规定,例如美国对于电动车的补贴仅限于美国制造的产品。

欧盟执委会近期宣布了一项「净零工业法」,致力于提振欧盟的洁净技术产品的生产,当中有「购买欧洲货」的条款。因为全球有8成的太阳能光电产品来自中国,可能危及欧洲再生能源的目标。

欧洲议会也推动了一项更有力的措施,将迫使中国制造商被排除在许多补贴计划之外。不过欧盟推动自己生产这些进口产品,成效如何要到明年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