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精品狂吹韩风

Gucci于南韩景福宫举办2024早春系列大秀,并以此纪念品牌进军南韩25周年。(Gucci提供)

Gucci代言人IU出席2024早春系列大秀。(Gucci提供)

Gucci Bamboo 1947系列天蓝色迷你手提肩背包,12万7600元。(Gucci提供)

Ferragamo日前宣布韩国大势男团NCT成员Jeno Lee成为品牌首位男性全球品牌大使。(Ferragamo提供)

Louis Vuitton于首尔的潜水桥举办品牌首次早秋系列大秀。(美联社)

Fendi《Hand in Hand》特展现场展出的合作Baguette包款。(Fendi提供)

Fendi于北京举办《Hand in Hand》特展。(Fendi提供)

Jennie与Calvin Klein推出联名胶囊系列,品牌并为其举办大型快闪店活动。(Calvin Klein提供)

LV史上最年轻大使NewJeans成员Hyein现身LV早秋大秀。(CFP)

Prada Galleria Saffiano皮革包款,11万元。(Prada提供)

时尚潮流总紧跟世界趋势,从品牌走向,也能发现热钱流往何处。亚洲向来是各品牌兵家必争之地,过去日本、大陆曾陆续备受关爱,从品牌对当地推限定包、办大秀就可略窥一二,但近年却改朝娱乐产业称霸的南韩狂奔,疫情后更是明显,今年不断官宣韩国艺人成全球代言人外,精品集团的龙头品牌上月更分别在首尔办大秀打对台,均可见品牌对韩国市场的重视。

炫富文化助长消费

精品在韩的爆发,其实有着文化背景影响。由于韩国消费者高度重视外表,将穿搭与财务成功做挂钩,因此「炫富」成为韩国普遍的文化;在年轻族群方面,由于高房价让他们放弃买房,将薪水投资于自己身上,投入更多的金额购入名牌意愿也高。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统计发现,韩国奢侈品人均消费支出于2022年增长24%,达到168亿美元(约台币5166亿),种种数据皆表明热络的韩国精品销售状况。韩国金融监督院资料也显示,爱马仕、LV、香奈儿去年在当地销售额均有两位数的增长,Dior、Prada、Tiffany & CO、ROLEX更创下进入韩国以来历史新高。

官方支持创造双赢

为抢攻韩币,包括开云集团旗下的Gucci、LVMH的Louis Vuitton(LV),两牌隔周于首尔办年度大秀。前者在拥有600年历史的景福宫举办2024早春系列,后者则在汉江上潜水桥上推出早秋秀,两个场地皆是韩国首度举行时装展演,惊艳在场来宾与线上观看的各国时尚粉丝。

其实能让地标封街办秀,背后也与当地文化部、首尔市府政策息息相关。韩国政府宣布针对2023至2024年推韩国访问年,希望透过多种活动推广「K-文化」,与名牌合作自然有助能见度,透过与牌子签订相关合作企划,如首尔韩国旅游发展局与LV签订战略伙伴协议,保护汉江自然资源的长短期项目、Gucci则与韩国文化财厅达成协议,展开长达3年的合作,为保存和修复景福宫而努力,更是达到官商双赢。

当然最重要,就是强势韩国娱乐产业的影响力。韩星带来关注、流量加上带货力,让近年精品行销更「韩流化」,光是2023年被官宣成精品全球品牌大使的便超过7组韩国艺人,以Calvin Klein(CK)与BLACKPINK的Jennie推的胶囊系列为例,虽Jennie舞台偏高冷、看似遥不可及,但社群也经常上传日常生活,让年轻粉丝认为她好亲近,因此胶囊系列在韩上市首日引发排队潮、官网当机,而且带货外溢到全球,例如人气商品在台当日便售罄,全系列则在18天内卖完,销售力惊人。据了解,Jennie自2019担任代言人至今,CK业绩成长约200%,比过往的欧美代言人的市场效益、宣传效果更为显著,这样的前例,让更多品牌急着抢知名韩星代言。

虽时尚韩流势不可挡,但已是亚洲精品销售重点的日本、大陆,精品也不会轻易放手。尤其是日本在日币贬值期间,吸引大批海外观光客在当地购买精品,从日本百货协会资料显示,光2022年销售金额便是3年前的3倍,因此不少品牌持续推大型活动,Prada上个月举行日式艺术文化体验Prada Made、香奈儿本月初重现2023 Metiers d’art工坊系列。大陆随着边境解封,也有不少品牌举办活动,如Gucci 《寰宇古驰》典藏首站选址于上海、Fendi于北京举办《Hand in Hand》特展等。

台湾缺国际级明星

其实台湾精品消费力也十分惊人,疫情期间不少百货公司靠着精品业绩拉擡收益,也有部分精品品牌VIP活动也选择台湾作为首站,但难像韩国这样吸引到国际级活动。除中央与地方政府缺乏完整政策,协助品牌商借话题景点,台湾娱乐缺乏国际级明星,也让活动难以移师台湾。除了知名度,业界人士也私下透露,精品总部选择合作对象时,对「未来发展」十分看重,但台湾艺人受限于多种限制,艺人不方便向品牌透露未来计划,仅能以现有的作品、新闻、社群声量等预期未来发展,故在与品牌深度合作的审核略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