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远征缅甸的亲身纪实——进入印度 准备展开反攻 (九)
在路上零乱行军中,他便与编印处的官兵混在一起。快要走到印度境界,他身体实在病得不能支持,走到雷多公路一座帐棚里,便坐了下来,再也不肯走了。大家叫他:「李连长,李连长,起来,到了雷多,我们就可有飞机飞回昆明。」他摇摇头说:「我不再走了,就在这里蹬下来罢。」后来有人告诉编印处的人说,我那个天真活泼的兄弟,竟在那个帐篷里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到今仍认为他还在国外活着呢!
死伤惨重过半牺牲
民国31年夏从缅甸西北越过野人山,进入印度之国军第五军部队,徒步行军70余天,终于是年秋间到达印度之雷多。
这一个部队,在缅甸与强敌日军作殊死战达三个月之久,伤亡本已惨重,一直无机会休息;在进入印度的旅途中,又死亡十之七八,到达终点时,原有之两三万人,只剩下三四千人了。
所以杜副长官于到达雷多时,即命参谋长罗友伦(现任自由中国国防部参谋次长)飞回战时首都重庆,向我最高当局报告,并面请补充兵员积极训练诸要务。蒋委员长当下令主管部会,向各部队中挑选素质优良,体格强壮的青年士兵,分批空运赴印补充。
盟军当局遂选定加尔各答以北的南姆加(雅加),为中国部队训练基地,更派美籍军官马介夫准将为训练司令,协助训练使用新式武器。另外在南姆加成立一个「战术训练班」,将我各部队团长以上的干部调去受训,当时我驻在西南地区的部队及在西北地区胡宗南所部的一部分干部,分期派往接受美式训练,以为今后中美联合作战时,求得战术思想,幕僚业务及战斗技术上之一致。
中国驻印军未来的任务,当然是担任东南亚战场的作战,亦即反攻缅甸,打通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扫除日军在缅甸的力量,以免日军利用缅甸为进攻印度的基地,截断东西轴心的连系,粉碎日本和德国会师印度的阴谋,故中国驻印军的使命,是非常艰巨的。
东南亚当时全为美国的势力范围,当然盟明在这一地区的最高指挥权,美国所必须争持的。中美两国对此未便固拒,所以就由英国的蒙巴顿元帅,为盟军的东南亚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是以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地位,兼任东南亚战区的盟军总指挥,副总指挥一职,杜副长官当时向我主管方面保举郑洞国担任,郑到印以后和史迪威将军,合作得尚属融洽。
这里顺便谈到二次大战时国际驰名美籍高级将领史迪威将军,这个人,对政治认识不足,是无可否认的,尤其对中国的共产党认识不清,因是,他曾一度主张共军应与国军同样装备。这种军人的单纯气质,观察不够深邃,我们也不必为其文饰;但他是一个善于练兵、带兵、用兵的名将,我们也不能抹煞的。
他那时已经是70高龄的老将了,而体格强健,身体魁梧,精神蓬勃,不亚于少年。他经常背上掮着卡宾枪,亲至各部队去督促训练。他来之先,打一个电话通知部队长,可是部队长也不必用国军那套迎接上官仪式,设仪队用军乐队来欢迎他。他只是自驾一辆吉普车,电话打过后,一会儿就开到了,然后一迳跑到部队长办公室,一声「哈啰」,坐下后,问问训练有关情形,再把他的指示告诉部队长,简单干脆,决没有任何浮调和繁文缛节。
接着他就到部队里去视察,若是碰上士兵正要开饭,他也就跟着站在士兵行列,一道去领取食品,不须勤务兵代劳,他的衣服也是自己洗,印度天气热,他在视察部队途中,将衣服自行洗涤后,挂在树上,一会就干了,他又穿起来,再从事其他工作。
中国一个大官,只要动口,什么事都要勤务兵和副官去做,比较一下,就觉得所谓五千年文化,原来只有这点动口不动手的「君子风」,足以自傲而已。
史氏为人和蔼可亲
史氏为人和蔼可亲,起初中国的兄弟们还不知道这位掮着一支卡宾枪,事事自己动手的外国人,就是史迪威总指挥呢!
我军进入印度后,命名为「中国驻印军」,并将廖耀湘之新二十二师,孙立人之新三十八师及在印成立之胡素新三十师,编成一个军,番号为新一军,军长一职,即以郑总指挥郑洞国兼任。郑氏终日在总指挥部处理公务,副指挥部及新一军军部均未另设机构,另有少数工作人员。
因为当时训练补给诸事,概由总指挥部决定,再直接交由师部实施,未经过军部去兜圈子,换言之,驻印军的训练与指挥,完全由史迪威负责,郑洞国只是站在辅助的立场而已。到民国32年夏,部队进入训练完成阶级,亦即对缅甸反攻准备,全部完成,郑洞国当即受命率所部新一军,由驻地东指入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