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廷以与唐德刚的师生情谊

传记文学第749期《郭廷以与唐德刚的师生情谊》

在战后台湾学术史发展谱系之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下文简称近史所)长期位居要津。在郭廷以引领之下,该所出版了一系列档案文献及专刊,莫不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口皆碑,素有「南港学派」之誉。尤有进者,弦歌不辍,作育英才,不知凡己。在诸多及门弟子当中,成就卓着且为学界熟稔者,诸如张朋园、张玉法、李国祁、王尔敏、陈三井、李恩涵等「南港学派」中坚力量,泰半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

事实上,郭廷以在中央大学执教时间亦不算短,前后不多不少也有十八年。囿于第一手资料匮乏,郭廷以在中央大学的执教情况,现已很难详细稽考了。为后世熟知者,似仅有唐德刚、王聿均、李毓澍、窦宗一、王觉非、刘敬坤等区区数人。六人之中,成就最高、名气最大者,焉非唐德刚莫属。一九九五年二月,为了庆祝创所四十周年暨郭廷以诞辰九十周年,近史所公开发行《走过忧患的岁月──近史所的故事》一书。在时任所长陈三井邀请之下,唐德刚交缴了一篇题为〈教我做「research」的老师──纪念业师郭廷以教授逝世二十周年〉的追忆文章。嗣后,相继收录于《中外杂志》、《晚清七十年》中,是迄今可见唯一一篇记述师徒两人学术交谊的文章。

客观言之,该文感情充沛、声情并茂,读之令人动容,然篇幅较为简略,不免予人意犹未尽之感。对于郭廷以、唐德刚的学术交往,海内外学术界长期语焉不详。下文广泛援引《郭量宇先生日记残稿》、《唐德刚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文集.唐德刚与口述历史》,兼取近史所档案馆藏「郭廷以档案」及胡适纪念馆藏「胡适档案」,透过对郭廷以、唐德刚三十余年师生情谊的长时段勾勒,再现近史所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融入国际主流学术界过程中唐德刚扮演的何种角色。

在郭廷以的成长道路上,中央大学(包括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在其七十二年学思生命旅途中占据了关键位置。其早年付梓的《太平天国历法考订》、《近代中国史》、《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大抵成稿于任教中央大学时期。正是在「东大─中大」这一学统里,个人身份先后经历了中学生、大学生、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层级晋升(甚至短暂代理史学系主任一职)。无独有偶,中央大学在唐德刚的学术生命中,同样留下了深刻印迹。设若没有大学四年的薰陶,他可能不会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浓厚兴趣,遑论成长为一位在海内外学术界颇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

以年齿而论,两人并非同代人,有着十六岁的年龄差距。郭廷以生于一九○四年,河南舞阳人。唐德刚生于一九二○年,安徽合肥人。在一九三九年之前,两人没有任何交集。七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先后攻陷华东及华北。面对空前惨烈的民族危机,不少政学精英、莘莘学子成群结队徙至大后方。唐德刚亦是芸芸众生中之一员。

国难之际,摆在背井离乡的青年学子面前者,唯有发奋读书与弃笔从戎才是投身报国的两条主要途径。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央大学的综合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诚令万千学子心向往之。全民族抗战伊始,国内高校大多面临迁校何处的去留抉择。罗家伦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从南京迁至重庆。彼时唐德刚走出中学大门不久,尚未瞥见一丝未来人生航行的曙光,只得将希望寄托于考取中央大学。

一九三九年夏,唐德刚在数千名投考学子中脱颖而出。彼时史学系师资阵容群英荟萃,既有朱希祖、顾颉刚、徐中舒、韩儒林等诸多鼎鼎大名的史学耆宿,又有姚薇元、缪凤林、金毓黻、沈刚伯、郭廷以等冉冉升起的一众青年翘楚。有机会亲炙这批学术名家请益问学,足令唐德刚感慨系之:「在这群天马行空的教授阵容里,郭廷以老师倒别具一格。我记得他上课时,总是抱着大宗讲义和参考书,另加拐杖一枝。他面目森严地讲起课来更是一章一节,有板有眼,一丝不苟的讲下去」。

之于普通学子而言,在个人求学道路上,设若有机缘得到一两位名师提携,足令其铭记五中。在罗家伦悉心栽培之下,郭廷以亦步亦趋,渐次找到了个人的研究方向。对于恩师当年的提拔之恩,郭廷以始终念念不忘,并将之赓续绵延、发扬光大。执鞭中央大学期间,郭廷以系统讲授中国近代史、中西交通史,备受学生尊敬。正是在中国近代史课堂上,唐德刚深为郭廷以的博闻强记折服,逐渐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致,并在内心深处暗自埋下了一颗将来潜心治学的学术种子。

囿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彼时两人私下鲜有接触。然郭廷以之于唐德刚的学术影响,仍是有迹可循的。诸如,郭廷以在课堂上系统讲述甲午战争的来龙去脉,将唐德刚脑海中沉寂许久的有关淮军家族的童年记忆成功唤醒,并以晚清海军军事变革为题提交了一篇课程作业。出乎唐德刚意料的是,这份再寻常不过的课程作业,居然赢得郭廷以的当面称许,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大学毕业前夕,唐德刚有意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盖因录取员额仅有一名,起初未抱志在必得之念,考试结束之后便匆匆返回了安徽老家。

在一九四六年举办的出国考试选拔测试中,唐德刚未能名列三甲,与公费留学机会失之交臂。一九四八年八月,他搭乘「戈登将军号」客轮,相继途次东京、檀香山、旧金山,于九月上旬抵达纽约。十二月下旬,郭廷以应时任中央大学校长周鸿经委派,携带百万支票,赴台遴选校址。师徒二人彻底中断了联络,再次相逢之时,已是十年之后了。(三之一;摘自《传记文学》2024年十月7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