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友谊与差异的力量

书中以作者第一人称、「半回忆录式」叙事铺陈,探索人类生活中可能引燃冲突牵动交流的日常现象决策机制。(示意图/shutterstock)

作者于八岁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ASD),二十六岁时诊断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这种独异状态,意味着她不太可能过一般社群生活、与「人类这种生物」和谐共处,因而四处碰壁,动辄掀翻周身亲友同侪的常人世界,于是她天真地询问母亲是否有一本「人类使用说明书」可按图索骥,导出解方。答案是没有。成人之后,她有幸获得生化博士学位,终于寻得开启自我封闭天地的专业之钥,以她最熟悉的科学语言,拆解繁复晦涩的身心机制与社会仪俗,回归并肯定自身的特异性,厘清了「如何当一个人」的最终意义。本书以作者的第一人称、「半回忆录式」叙事铺陈,探索人类生活中可能引燃冲突、牵动交流的日常现象或决策机制,例如:

- 决定,以及我们如何做出决定

- 冲突,以及我们如何避免冲突

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建立关系

礼仪,以及我们如何遵守礼仪

本书以罕见、原创的「心理回忆录/图解分析/科学入门知识介绍」多合一形式,追问身心地带令人费解的常轨脱逸或纠结景象,搭配作者亲绘、深入浅出的二十余幅「手写风」图表,温暖包容的心灵精神观与广纳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的基础科学世界观和谐共振,交织出这本幽默有余、严谨有度的「人类心智现象解说指南」——原来生活决策有分「箱型思维」与「树状思维」?人人个性有别,都是「蛋白质」搞的鬼?宇宙万物注定失序,清扫房间只是违逆「热力学」的徒然之举?「一见如故」或「平行时空」,都是「波长」不同步的问题,振幅各异,绝不可能摇摆共舞;人与人凭靠「化学键」牵连相依,自然界「四大作用力」也在其间吸斥生克。「人我」化成,其来有自,这本新世代天才学者的得奖大作,将领你踏上「与人同相」之路⋯⋯。

【精彩书摘

说我从来都没融入学校生活,可能有些轻描淡写了。

可能是因为我有个专属的大人导师,每堂课都坐在我旁边,可能是因为老师说了个词吓到我,我就很容易情绪崩溃,可能是因为我的神经会不自主抽动。我也无法想像,我对超大一管抗菌药膏的癖好,能对这状况有什么帮助。

从太多方面来看,我都与同学格格不入。有多少学童像我一样需要开除人?(我十岁时,来帮忙的新人有教我难以忍受的口臭。)

由于小孩子最喜欢的莫过于攻击外人,通常会变成开放狩猎本人的季节。「你是疯子。」「她是外星来的。」「你应该要住在动物园。」(我个人最喜欢动物园那句。)

听起来好过分啊,你大概会这么想。从某些角度来看,我想,是真的很过分。我一开始明白那些刻毒言语与圈内笑话后(因为我通常得花好几个小时才会真的理解那些言语为什么恶意满满),会把头埋进棉被,号啕大哭,伴着耳鸣,在柔软安静的被套之内,热腾腾的血打进双颊,直到脸庞脏兮兮,头发 黏答答。

但从某种关键而独到的角度来看,这样反而很棒。因为,所有把我从游乐场社交圈挤掉的事情,也赋予我一组其他人都没有的铠甲。我花了很长时间才体认到这点,但这种差异其实替我装备了极大优势。我对同侪压力免疫,不像这星球上许许多多神经典型的青少年(相信我,我很努力不让自己免疫)。

可不是因为我情操高尚或判断力优越,我并不是反社会现状,只是没办法理解。不过我对参与群众的没兴趣,却让我得以自由观察群众的节奏;我的观察可是非常仔细。午休时间,我会坐在游乐场一旁高地的长凳上,观察不同的小圈圈小众文化,有摩肩接踵完一场足球赛的那群,有老是盈满尖叫声、 笑闹声、忙转个不停的那群,还有在边缘游晃的两三人小群,从我高高的座位处,可以看到游乐场上各族群的生态系统。

眼前所见却教我疑惑。太多矛盾之处了,尤其是个人的性格与团体的互动。为什么人会因为身旁的人或特定的情境,行为举止就格外不同?为什么我看见的是男孩受到社交圈平均值的吸引,模仿彼此行为,连小细节如声调、发胶的量都趋向一致?如果你曾疑惑为什么某个朋友与新朋友互动时,举止突然不太一样,我的感受,你也能体会:你以为自己认识的人却突然开始假扮成另一个人,真难懂。

这些隐而不现、违反直觉的社会连结,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我可以透视看似隐形的友谊货币交易正在进行,而且与那人原本的个性并不对称:他们正在改变外观与行为的特点,仅是为了模仿那些想打好关系的新朋友。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也无法明白什么逼使人放弃某一部分的自己,只为了加入社会上的团体。我观察的那些人如果成为社群动物,并不会让他们做自己,其实是磨损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与喜好。

仅透过观察人群,没办法让我真的为人类行为建构模型,资料太多了,我无法适当掌握。不过,后来有了重大突破,但不是在游乐场,也不是在实验室埋首研究,而是某个周末,在交谊厅观赏足球赛。

我没那么仔细注意球赛,倒是花较多心思观察球员。有些 球员不停沟通,互相吼叫,打成一片,有些则待在负责位置,只专注于分内之事。有些球员一直在球场内到处奔跑,有些大部分都守在分配到的固定区域。这是一支足球队,但集结了形形色色的个体,随时回应变化多端的状况,大家都带着自己的技能、个性、观点,为这群体贡献一己。不仅是二十二个人踢着一颗足球,在球场上四处移动,更是人类行为的实验;实验尽管有其局限,却足以获致实用的结论,比起任何在试管内设计的实验还有意义得多。

我双眼睁大,乐不可支,顿悟了个中真谛:这种互动行为事实上正足以为人类行为建立模型。我倏地起身,几乎是狂吼:「他们就跟蛋白质一样!」Eureka!我感觉自己刚刚踢进了制胜的一球,但其他人看起来不像满心欢喜地准备好包围住我。茫然不解、忧虑不安的脸庞转过来,回瞪着我。「小蜜,好好看比赛。」

兴许为生平首度,从我可理解的透镜来观看人类行为。足球队员各司其职,这种非比寻常的模式让我联想到蛋白质分子合作如此有效,得以维持身体运作正常。

蛋白质也是其中一种最具学院风格的分子,因此是我们体内重要的分子。蛋白质各有各的角色,协助身体解读内外的变化,传递讯息,最后决定行动。我们的身体之所以能运作,很大程度是因为蛋白质知道自己的角色,尊重同侪的工作,谨守本分。蛋白质团队合作,但完全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与能力,活力四射,界线却分明,在团体中凸显个体特色。我们擘画人事与人际互动时,可将蛋白质视为新的模范生,依样效法。蛋白质并无异于人类,会依据情势回应,传递资讯,做出决策,接着付诸实践;蛋白质却又异于人类,是秉着本能互相合作,不会让私人冲突、私人问题或办公室政治阻碍工作进行,而且并不是让自己「合群」,融入环境,而是顺性而为,善用彼此截然不同的化学作用:接受相异的「类型」,相辅相成。

蛋白质的团队合作模式,是将差异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不是一味压抑,比起人类在社会情境下争相追求同质性,渴望合群,可说是厉害太多。我们不以自己的独特技能与个性为荣,不将这些当作差异化的因素,只管遮遮掩掩,究竟抹杀了多少优势?

我们的奇特与差异不只可以让我们成为自己,也可以促使友谊、社会团体与工作关系更有效运作。我们应该要对自己独有的怪异引以为傲,但不只是因为感觉舒爽,而是因为有助于事情更加顺利。你可以从我身上获得例证。许多人以为ASD、ADHD、焦虑症替我设下重重障碍,但我却发觉,这些病症才 是我的超能力,赋予我珍贵而独到的视角。而且正如本章稍后的说明,更美好的事情是,让我了解蛋白质如何推动身体运作,学习如何运用自身差异。

(本文摘自《人类使用说明书》/大块文化)

【作者简介】

卡蜜拉.彭(Camilla Pang)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生物化学博士。现从事博士后研究,专攻「转译生物资讯学」(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她于八岁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ASD),二十六岁时诊断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严重影响学习与职涯。也因此,她不断钻研人性,并凭借所学专长,努力开拓理解人类行为的科学途径。本书是她第一本著作,荣获2020「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Royal Society Science Book Prize),为该奖史上最年轻得主。

《人类使用说明书》/大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