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辉的异想世界

(图/本报系资料照)

有时候,台湾的能源政策会冒出一些荒谬到让人生不起气,只能觉得不可思议的提议。最新的例子,便是经济部长郭智辉提出的「菲律宾盖电厂,海缆送回台湾」的计划。

根据报导,郭智辉部长认为,台湾建设新发电设施的挑战不小,为了达成2030年减碳目标,并满足产业对于绿电的急迫需求,会透过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的协助,在日本、菲律宾等国家找寻合适地点,协助相关厂商到当地盖电厂,再把绿电接回台湾发展产业;这主要是参考新加坡经验,星国在澳洲买绿电,而星国距澳洲达4800公里,台湾距吕宋岛只有300多公里。至于如何接回,郭部长说,「未来可透过船运、海底电缆等方式,将绿电送回台湾」。

姑且不论什么样的船能够把绿电送回台湾,单是海底电缆这一部分就已经问题重重。

首先,郭部长提到的新加坡和澳洲之间的Sun Cable专案并非成功案例。这计划不但尚未完成,去年更因资金不足差点胎死腹中。此类再生能源专案比普通海缆计划更为复杂。因为太阳能的间歇性需要大量电池储能以提升使用效率。

虽然台湾与吕宋岛相隔300公里,距离相较澳洲与新加坡要短,但这种海缆专案昂贵且耗时。即便立刻下单,能否在2030年前完工仍是未知数。而且,郭部长自己也直言,电力输送过程中将有高达33%的电力损失。

更关键的是,菲律宾自身的能源供应问题比台湾更严重。马尼拉等地经常停电,全国电价也比台湾高。将台湾的能源安全寄托于菲律宾,不就像两个醉汉互相扶持却站不稳一样?再加上地震危机和外力可能对海缆进行破坏的潜在威胁,这个方案的风险无法忽视。

郭部长的提议无疑透露出台湾绿能不足的现实。若非再生能源无法满足需求,又怎会考虑从菲律宾输电?既然政府暗示台湾无法依赖再生能源来满足需求,那么现在重新思考核能正是时候。

一条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的传输容量通常介于700到1500MW。假设是1000MW的话,刚好跟一座核子反应炉差不多。与其投入巨资于电缆、再生能源和电池,不如考虑延役核三厂二号机。同样,核二与核三的其他机组也可延役,就算是较老旧的核一和还没盖完的核四,困难度和总开销都会远远低于菲律宾计划。

郭部长在立法院被立委批评后,坦言自己「说太早」,并补充:「有时候忘了自己已不再是董事长。」我倒希望郭部长好好记住郭董事长是如何创业的。公司的成功,是因为做了赔钱生意吗?国家的宝贵资源,也一样不应该为了异想天开的点子浪费。(作者为洁净能源推广协会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