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第一岛链非台湾的护身符(辜存柱)

常用的「第一岛链」用语,在地缘政治战略观念上,是以华盛顿为中心,就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看。但考虑美中两强对峙下之战略思维,我们宜建立以台湾为中心的岛链战略,进而寻求获得最大的利益。图为美航母罗斯福号。(示意图,美国海军)

所谓第一岛链泛指从日本、琉球、台湾、菲律宾、婆罗洲至印尼等一系列岛屿连线;第二岛链则是指从日本小笠原群岛、马里亚那群岛、关岛、帛琉及加罗林群岛直至巴布亚纽几内亚止。

岛链是地缘政治的战略名词,在冷战初期,50年代由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所提出,希望借由东亚各诸岛链串接,以围堵苏俄及中共共产主义扩张行动。随着70年代,美、中、苏三国间政治局势变化,美国将其围堵战线由太平洋岛屿沿岸推进至中苏之边境线上,故太平洋东亚之「岛链战略」观念,始终未纳入美国全球战略思维的主流。

然近30多年来,苏俄瓦解及中国大陆迅速崛起,岛链战略再度引起地缘政治学者高度关注。美国国防部每年向国会提报有关中国军力报告书,自从2000年起26页逐年增加到2023年212页,由此可观察到美国政府对中国威胁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自2006年起的年度报告中,偶尔引述此一地缘政治理论上「第一岛链」名词,隐约企图建立后冷战之另类围堵战略。然而历年来,在美国官方正式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或其它有关战略文件中,却从未说明或倡议此一「岛链战略」。

不论任何事务,其战略位置及高度,常伴随着议论的主体、时间、威胁方向、强度及战略环境等等关键因素,产生动态改变。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都认为台湾地理位置位于第一岛链之中央,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视为不沉的航空母舰。然而第二次大战结束前,美国准备进攻日本本土,就当时舰机之航程,琉球战略价值,显得比台湾更为重要,故跳过台湾,北上直攻琉球,由此可看出战略价值的动态变化。

第一岛链所串接的西太平洋海域及各岛间距离均相当宽广,依海上国际法,任何国家都享有穿越及航行其间海域的权利。然而岛链并非围墙,无法挡住中国大陆进出太平洋区域。然欲建立一联合空中、水面及水下整合侦搜系统且能连接各岛间之指管能量,仍需要投入相当时间、成本及技术等资源之配合。目前仅美军还可借由冷战时期建立的整合水下监视系统(IUSS)与太空作战能量,提供部份监视实力,支援部份岛链的防御能力。日本虽然已于其西南岛屿增加驻军及配置导弹,但如果需要形成岛链之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量,仍尚付阙如。

另就中国大陆防御性海洋战略而言,弹道核潜舰不出第一岛链,于近海活动时,即俱备战略威慑能量,巨浪二型洲际弹道导弹,已可覆盖美国中、西部之高价值目标,此举将有效降低第一岛链的战略价值。再则,其现行太空与空中侦监能量、各型导弹之射程、精准度、破坏力及舰机之运动能量,第一岛链不仅无法阻挡中国大陆海、空军及火箭军运作,反而会影响美国航母战斗群接近岛链的军事活动。即使在有限度冲突状况下,长程制海及攻陆导弹将压缩美国太平洋军力之展示及行动空间。

防线是需要驻扎军力、舰机部署及各岛屿相互间建立指挥管制及协调联系能量。目前所谓第一岛链,仅为概念性说法,既没有详实的理论,更无实际行动蓝图。严格地说,尚未建立一落实之防卫线。

现常用的「第一岛链」用语,在地缘政治战略观念上,是以华盛顿为中心,就美国的国家利益来看。但若转换成以北京为中心,这所谓的第一岛链则可能就变成北京的最后岛链。各方利益实体以不同的角度及位置观察台湾之战略价值,其论述会有极大的差异。因此考虑美中两强对峙下之战略思维,我们宜建立以台湾为中心的岛链战略,进而寻求获得最大的利益,照顾人民的生活福祉。

(作者为国际应急管理协会台湾代表)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