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青少女染梅毒激增 公卫网破口警讯(陈撷安)
卫福部疾管署统计,我国感染性病人数持续攀升,10到19岁青少年也不例外。图为成大校区内的保险套自动贩卖机。(本报资料照片)
近期国内青少女感染梅毒的案例数据震撼社会:根据国教盟指出,过去十年间,青少女感染梅毒的比例竟暴增53倍。这不仅突显性病防治工作的挑战,也敲响了公共卫生教育的警钟。疾管署分析,网路的普及与年轻世代性观念的开放,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两大主因。此外,新冠疫情过后,检查通畅度的提高,也可能促使梅毒病例的发现率上升。
根据疾管署资料,近5年来,我国梅毒通报案例稳定维持高位,其中男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女性则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青少女群体的感染率激增,令人忧心。与此同时,先天性梅毒病例数虽相对稀少,但也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从国际角度来看,这样的情况并非台湾独有,欧美与加拿大等国家同样面临女性梅毒病例骤增的挑战。这种全球性趋势加深了公共卫生防治的复杂性。
从公共政策角度看,缩短梅毒初筛到确诊的时间间隔,并加速治疗进程,确实是提升防治成效的关键策略。梅毒作为一种高度传染的性病,其早期诊断与即时治疗不仅能有效阻止病情恶化,更能防止其在社会中的进一步传播。为达此目标,政策制定者应优先考量以下几个重要方向。
首先,缩短初筛到确诊的时间间隔需要加强检验技术的普及性与即时性。政府可透过补助基层医疗机构引进快速检测技术,减轻传统检测方法所需的时间与成本,并确保高风险群体能够方便地接受筛检。同时,卫生单位应强化医疗机构间的资讯整合,建立即时通报与回应机制,让疑似病例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治疗程序。此外,缩短程序时间的同时,应确保医护人员能对患者进行完整的卫教与心理辅导,避免因信息不足而导致患者对治疗的误解或抗拒。
针对高风险群体的精准监测与辅导同样重要。友善性病门诊的推广不仅应着眼于提供诊断与治疗,更需兼顾隐私保障与心理支持,以提升群体的就诊意愿。对于青少年、性工作者与多重性伴侣的群体,政策需设计针对性的介入方案,例如透过社区活动、学校讲座或社交媒体加强健康教育,降低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更重要的是,应建立长期跟进机制,确保已确诊患者在治疗后能进行定期追踪,避免重复感染或再传播。
此外,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慧技术的进步,政府在梅毒防控中应善用科技力量,提升政策的效率与精准度。例如,可建立匿名化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全国筛检、诊断与治疗的数据,分析疫情热点与传播模式,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这不仅能有效降低监测成本,更能协助资源配置的优化,让医疗资源能够更有效地覆盖高风险地区。然而,在运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政府需谨守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界线,避免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最后,公共政策的成功需要跨部门合作与社会共识的支持。疾管署、教育部与地方卫生单位之间应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性教育的深化与普及。同时,应加强与非政府组织、学校及企业的合作,打造全社会参与的防控网络。唯有如此,才能以全面而系统的方式应对梅毒传染的挑战,真正实现对公共健康的长期保障。
(作者为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暨生医伦理研究所硕士)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