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離家出走、不想上學可以嗎?大學老師爸爸許恆嘉:「放手不放養」取決於這些關鍵條件
照片提供/许恒嘉老师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跟你说不想上学了,你会怎么反应?
任教于东海大学博雅书院、担任思维探索导师的许恒嘉,女儿高二时某天泪流满面地说「找不到读书的意义」,当下他说:「那妳就停下来、不要读了。」他让她先休学,带着国一的大弟、去兰屿打工换宿半年,回台时两人晒得黝黑。
再来,如果孩子离家出走,你会怎么做呢?
许恒嘉大儿子麻吉国三时,有天突然离家出走,报警协寻第3天,警察通知在台北找到人了。许恒嘉立刻开车北上,不仅心平气和地接他回来,还送他2本想买的书。
有人听到许恒嘉及子女的故事,好奇地问「你都这样放养小孩的吗?」他澄清:「放养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我是放手,不放养。」
放手是持续的过程
许恒嘉从事高中和大学学生辅导、教学工作30年,深谙每个孩子每一次探索的过程,正是培养独立能力的契机。育有3个子女的他,结合教育现场的观察及领悟,出版《放手,不放养》一书,分享教养经验和故事。
很多父母都知道,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爸妈要逐渐放手。令父母疑惑的是,何时要放手?如何放手?
许恒嘉指出, 放手和放养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父母是否给予孩子意见、监督、陪伴和引导。父母教养孩子,最终不外乎希望孩子能够走向独立;但孩子的独立,绝非某一瞬间神奇地发生,「放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从局部的放手,慢慢到大范围的放手。」
放手与否,取决于4个教养条件,分别是:生活能力、承揽责任、自由度、信任度。「当子女的生活能力愈强,承担责任的能力随之变强,那么,家长对子女的信任度和自由度变大,放手的范围也愈大,」许恒嘉说。
常见3个教养迷思
许恒嘉被学生喻为「树洞式保险箱」,喜欢向他倾诉心事和烦恼。他观察,华人父母常见3种教养迷思:
迷思1 管得严就能教好孩子
最常见的迷思是,「父母以为只要管得严,孩子就会长得很好,」这两者其实并不能划上等号。另外,有一种极端是,父母以为放任、完全不管小孩,让他自由发展,就是放手,也是常见的迷思之一。
迷思2 心态上把「子女」当成「小孩」
许恒嘉指出,如果家长认为自己是在教养「孩子」,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个「孩子」,他们永远不会长大。他建议爸妈,随着子女成长发展,调整心态、视他们为大人。
像有些爸妈会说「你怎么到现在都还不会?」心态上就是把他当小孩。「他不是不会,只是还不熟练;若大人看待子女,能够从『不会』转为『不熟练』,亲子关系的平等性也会提高。」
迷思3 过度关注子女的「成就表现」
比起「成长发展」,很多父母更在意「成就表现」。尤其是升上国中后,父母把大部分时间和金钱都投注在拉高孩子的「成就表现」,如:考好成绩、念好学校,以为只要孩子很会念书,其他什么都不是问题。
但其实孩子的成长发展,包括:心思想法、情绪表达、关注事物等,这些都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支持。
放手,要「超前部署」
长期陪伴学生的经验,让许恒嘉不断思索自己的教养方式,「最重要的是,预想孩子的成长发展,并且超前部署。」
例如:孩子10岁以后,日渐重视同侪、寻求朋友的认同,内心渴望冒险、向外探索,「哪个青少年不想往外跑?」许恒嘉说。
为此,大儿子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许恒嘉特别安排「城市游侠」的训练计划:要求儿子周末下午走出家门、出去探索,走到迷路为止,然后再想办法走回家。许恒嘉表示,事前需做很多的讨论和准备,包括:提醒路上安全、如何辨识地标、小心晒到脱水等。
回家后,父子俩再用Google地图把走过的路全部看一遍,用街景确认过程。走了好几个月,整个台中市几乎都走过。最后,计划的总验收是,让儿子带着爸爸去云林的游乐园玩,从规划行程到安排交通、购买门票,全部独立完成。
不少亲子冲突的导火线是,青少年想和同学相约出游,却被爸妈阻止,担心发生意外。许恒嘉指出,「很多爸妈之所以无法放手,是因为对孩子的能力没把握,不确定孩子是否做得到。」
他建议,家长先觉察自己的担心,并向孩子坦承自己担心的是什么,「因为我不确定你能不能做到,如果你做得到,我才能放心,让你做想做的事。」
有家长将「放手」与否、变成对孩子的「奖惩」,例如:你考前10名,才可以跟同学出去玩。许恒嘉提醒,如此一来,孩子容易变得被动;「如果亲子之间是信任的关系,孩子会比较主动,努力维持爸妈对自己的信任。」
在乎孩子是否有独立的4种能力
若从「成就表现」来看,许恒嘉女儿现为住院医师,小儿子就读台大的研究所,是不让人担心的孩子。
相形之下,大儿子大学只念了一个学期,就休学。一般父母可能会力劝,至少把大学念完、拿个学历;许恒嘉不仅未阻止、甚至十分支持。儿子考上大学时,许恒嘉便说:「你去念大学的话,很可能会失望。」果不其然,比起研究和写报告,行动派的儿子更偏好实作的学习方式,于是选择休学。
儿子留在台南,做过摄影助理、在工地做过水电;后来进入餐饮业、从打下手做起,扫地、擦桌子到料理做菜,现在在连锁餐厅受干部训练,从内场到外场都能掌握,薪水除了可以养活自己,也有资本提升自己,未来想像江振诚一样厉害。
身为大学老师,儿子却连大学都没念完,是否完全看淡、不在乎子女的成就?许恒嘉说:「我更在乎的是,他们先要有能力养活自己,这点非常重要;接着让能力不断提升,成就自然会上来。」
许恒嘉很肯定自己的3个孩子都具备独立的能力,「在善意前提下,自己能想得清楚,说得明白,灵活应对,动手做到。」善意是最重要的前提,它和品格息息相关。
心态上父母不可能真的完全放手
很多家长会焦虑孩子现下的成就表现不如预期,他认为「如果孩子的成长发展没问题,就不用担心他的成就表现。」「『成就表现』是果,『成长发展』才是因。成长发展得好,成就表现就会上来,差别只在于快或慢。」
简单来说,只要确认孩子有生活能力、能够承担责任,就是父母渐渐放手之时。
但许恒嘉也说:「因为对子女的爱,父母在心态上不可能完全放手,亲子间的连结永远都在,教养的责任不会消失。」
只是随着子女渐渐长大,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愈来愈小,但只要亲子关系良好,这些都会成为滋养他们成长的养分。
运用VSAI模型,和孩子「同步」
很多人认为青春期就是「叛逆期」,许恒嘉建议,不妨将其视为「独立转换期」更为恰当。
在这段时间,「准」大人的自主意识急速发展,会开始摸索自己可以决定什么事、决定到什么程度。很多亲子发生冲突的原因,就在于「到底要听谁的」,要照爸妈的意思,还是子女的意思;亲子间常陷入「我对、你错」的争论之中。
许恒嘉研发出一套「VSAI」模型,协助父母适度地放手、帮助子女「转大人」。
①V(Vision愿景):是子女最在意、想实现的事。常见青少年重复做各样尝试,就是在找自己在乎、有兴趣的V。
②S(Strategy策略):愿景V和现况之间出现落差,让人产生情绪反应,(例如:孩子想和同学出去玩,被爸妈阻止后大发脾气)。家长要聆听、接纳子女的情绪,而后承认落差的存在,用经验设法引导、转换为策略。
③A(Approach方法):父母和子女讲道理,找出合适的方法。
④I(Implementation执行):采取实际的行动。
以「孩子想和同学出去玩」为例,这是他所在意的V;但对爸妈来说,时间逼近考试了,应该把时间花在读书上。许恒嘉建议,爸妈第一步是「肯定孩子的V」,和他一起「同步」、在乎他的V,不用你的价值观去判断他的V。
其次是,聆听与接纳他的情绪,如「我知道,不能和同学出去玩,让你心情很差,要是我的话心情也会很差。」而后想办法、亲子间好好沟通,设法找出共识和方法。
「孩子渐渐长大以后,家长能够着力的部分,也就只有V和S,很难介入A和I、这是孩子自己的事。」许恒嘉说:「总有一天,子女能完成的愿景V会超出父母的视野,也就是父母完全放手的时候了。」
延伸阅读:
孩子离家出走、不想上学可以吗?大学老师爸爸许恒嘉:「放手不放养」,取决于4个关键条件
出身医师世家、也当了医生,却脱下白袍追梦》作家杨斯棓:孝顺,不代表要将父母的期待照单全收
防空洞变教室!PISA调查:乌克兰学生在校状况,不逊于英美,「情绪韧性」是关键
文章授权转载自《未来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