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想躺平不想學習?好像「浮萍」沒有方向?中學輔導主任:實在有點為難他們
图片来源: shutterstock/达志
在PISA等国际各项评比中,台湾学生长期呈现「高成就、低动机」的现象,比起其他国家,台湾青少年明显缺乏内在动机。这群缺乏学习动机的孩子,就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没有方向、也没有动力,在校园里漂来荡去,生命扎不了根。
很多老师反映,在教室里有不少「趴趴熊」,上课就趴着、对学习意兴阑珊,教室里的一切彷佛与他无关。甚至有些学生是根本看不到人,直接拒学、不来学校了。
北市大直高中为完全中学,长期接触国、高中生的辅导主任吴姿莹观察,现在青少年的学习样态渐趋两极化:一种是「放生」自己的孩子,老师没有放生、他却放弃自己,消极被动、只想躺平。另外一种则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积极学习;这种孩子升大学时,通常会选择「特殊选才」管道、申请心仪的科系。
何以孩子像浮萍般不着根?
「学习动机」和「态度」是现代大人最常抱怨孩子的事,没有动机、不想尝试,也不好好念书。吴姿莹认为,是整个大环境造就出所谓的「浮萍世代」,批评他们没有动力、没有方向,实在有点太为难他们。
吴姿莹指出,若以四象限图来看,X 轴为「认识自己」、Y轴为「环境支持」,可大致呈现青少年的生命状态。当孩子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性向,外在大环境和家庭也未提供探索机会的话,难怪孩子好像浮萍、不知要漂往何方。
很多年轻人从小到大,一路被要求好好读书、考上好学校。等到真的考上大学后,才发现志趣不合、不是自己想要的,对未来感到茫然。从近年大学休、退学率来看,可见一斑。
原因1 分分计较,造成「习得无助」
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很多国、高中生读书是为了考试、升学,出于「外在动机」、因为外在的诱因或威胁,例如:怕被处罚、没学校念,而非「内在动机」、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和有趣。
考试升学箝制孩子的学习动机,陷入分分计较的困境。「只要考试不考、用不到,孩子就不想学,」吴姿莹说,「当学习变得『功利』,老师也心累。」
像是1月学测考完后,分科测验不考国文和英文,有些学生就不上课了,课堂上戴着耳机、做自己的事,无视台上的老师。「老师其实很希望教孩子更多东西,但孩子封闭自己、不想学,老师也没辄。」
更糟的情况是,大、小考频繁,成绩不好的孩子,长期下来形成「习得无助」,自信心和价值感大受打击。
吴姿莹说:「孩子的热情被太多的考试抹杀掉,因此认定学习不是他的战场,每次必输、毫无意义,根本不想再上场了。」
原因2 找不到想投入的领域
有些孩子之所以没有动力,是因为缺乏自我觉察与探索的机会,对自我认识不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性向何在,找不到可以投入热情的事物。
其实,「只要是孩子感兴趣、想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到他的热情,愿意投入时间和心力。」像是有些孩子玩手游,为了破关,想方设法找出攻略,甚至组队合作、反复地练习,展现出积极态度和强烈的动机。
原因3 被升学「紧箍咒」束缚
说起来,国中端推动生涯教育已久,包括:技艺教育、职业试探等,希望帮助青少年更认识自己。
有些孩子其实很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想做什么,却不被父母支持。像是有学生非常喜爱艺术、常在课本空白处画画,想报名艺文竞赛,却被爸妈否定,干嘛浪费时间、做这些有的没的。
台湾社会太强调竞争和外在成就。「升学,成为青少年最大的『紧箍咒』,除了读书,其他事情都不重要。」社会价值观对于成功的定义单一,不少家长认定,唯有考上好学校、有好的学历、找到高薪工作,才是成功。
去年荣获台北市特殊优良教师的吴姿莹,参访法国和西班牙当地学校,对法国的教育印象深刻。「他们很强调,不必每个人都是第一,每个人都是那个独特的唯一,尊重每个孩子的个别差异。」
她有感而发地说:「看着孩子被逼着做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我们真的不能怪他到后面没有热情。」就像大人如果被强迫穿自己不喜欢、不适合的衣服,也不会开心。
原
因4 被过度「遥控」,安排好一切
「自我认同」为青春期的发展任务。「当孩子对自我的认同,是被人强加在身上、要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时,很难发展出内建的人生导航系统。」吴姿莹说。
她比喻,当你想至某地旅行,事前你会做功课、查导航,怎么走最快、有哪些交通方式、时间需要多久;若想停留久一点的话,如何安排行程、需要做哪些准备,甚至可以学一点当地语言。「自主安排和准备的过程中,动机和能力不就长出来了?」
许多爸妈习惯用「遥控」的方式,遥控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学什么,安排好一切,孩子因此没有机会握方向盘、使用导航。某天家长突然遥控器一丢,对孩子说:「现在你长大了、要自己上路,」孩子立刻陷入困境,连自己想去哪里、怎么去,完全没有想法。
「遥控(方式)最令人担忧的是,可能养出很会考试、但对学习毫无热情的孩子,对问题没有探究的动机,只想躺平休息,」吴姿莹说。
很多人认为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点。换个角度想,是终点抑或是起跑点重要?吴姿莹谈到,一辈子这么长,爸妈若希望孩子的路走得长达,切忌随时在旁遥控;总有一天孩子必须自控,为自己负责,如此,他才会有目标、有动力去追求。
原因5 经济无虞,没有努力目标
过去,很多人靠读书、翻转人生。现代家庭普遍经济佳,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基本上没有吃过什么苦,因此,人生缺乏「成就动机」。
有家长跟孩子说:「你没有念大学没关系,我养你,反正我们家有的是钱。」孩子因此觉得念书没有意义,不在乎考试、也不在乎毕业。吴姿莹分析,「对这些孩子来说,人生已经是胜利组了,经济无虞,我到底要奋斗什么?」她还遇过有家长告诉孩子,「我教你投资理财就好,老师教你的那些都没有用。」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不只是教知识而已,也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内、外在完整的人,找到生命的价值。」包括:你为何努力、为了什么而努力、你可以成就什么?如何提升自己、成就别人,对社会有贡献?
「看到孩子明明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多,却选择躺平,穷的只剩下钱;从生命教育观点来看,实在很可惜。」吴姿莹说。
看见孩子内在的「渴望」
很多时候,不见得是孩子没有学习动机,而是大人自己有一套对学习的定义和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读书才是有价值的。「大人真的有看到孩子真正渴望的学习是什么吗?」吴姿莹问。
若是出于内在动机,就算是没有任何报酬或诱因,内心会由衷感到有意义、有价值、开心满足。
她建议,或许父母对于成功的定义可以再更多元一点,不一定非要逼孩子走所谓的「成功」路,「如果孩子不是走那条路的料,不只大人苦,孩子也会感到迷茫和痛苦,不知何去何从。」
延伸阅读:
面对「升学」高墙,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台中二中校长欧静瑜:4方法帮孩子的生命扎根,找到动机
14岁找到写程式天赋,努力精进,20岁获世界金牌》涂家和:学会了技能,就一辈子拥有
防空洞变教室!PISA调查:乌克兰学生在校状况,不逊于英美,「情绪韧性」是关键
文章授权转载自《未来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