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制酱文化」有望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韩国南杨州市泡菜研究所制作泡菜过程。(图/路透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5日于官网公告,已完成「韩国制酱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查,最终给出「建议列入」的回复。制作大豆发酵酱料的传统文化有望成为韩国第2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制酱涵盖大酱、酱油和辣椒酱的制作和食用流程,是韩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之一。

教科文组织的评估结果一般分为「建议列入」、「补充资讯」、「退回重报」及「无法列入」,通常获得「建议列入」的项目最终会被顺利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19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将于12月2日至7日在巴拉圭召开,届时将正式确认结果。

制酱文化不仅包括「酱」这一食品本身,还涉及酱料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原料准备和制作工序。据《中央日报》报导,韩国人自三国时代以来,就已惯于食用发酵大豆制成的酱类,发展出独特的制作技艺。韩国的制酱方法显著区别于中国和日本,制作大酱和酱油时采用发酵酱块来酿造,以及循环使用前一年剩余酱的方法,展现出韩国特有的创新。2018年,制酱文化已被指定为韩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制酱文化在大众文化中逐渐成为焦点,Netflix综艺节目《黑白大厨》便以「酱三重奏」(大酱、酱油、辣椒酱)作为竞赛主题,凸显了酱类在韩国饮食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教科文组织表示,酱协助韩国饮食的营养均衡,而各家制作方式有所不同,让制酱成为家庭历史和传统的延续。

若最终获选,「制酱文化」将成为韩国第2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自2001年「宗庙祭礼及宗庙祭礼乐」首次入选以来,共有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包含阿里郎(2012年)、腌制泡菜文化(2013年)和假面舞(2022年)等。

此外,同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建议将「北韩服饰风俗」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北韩已有阿里郎(2014年)、腌制泡菜(2015年)、摔角(2018年)和「平壤冷面」(2022年)等项目入选,若「北韩服饰风俗」成功列入,将成为其第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