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水平建设新型智库的问题与建议
河南省高水平建设新型智库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新型智库是一个国家或区域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治理的思想高度和理性程度。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河南智库建设事业快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但仍面临着影响力欠缺、研究水平有待提高、缺乏统筹规划、高端人才短缺、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先进智库建设经验,建议河南智库秉持“五化”建设思路,坚持多元化治理、生态化运营、网络化传播、数智化转型、制度化保障,切实增强新型智库的决策咨询服务能力。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改革发展聚智聚力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智库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这不仅给河南新型智库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同样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新要求。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迫切需要发挥高水平新型智库优势,补足短板,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发挥更大作用。
一、我国智库建设的演变历程
我国智库建设的演变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时期。一是初步建立期(1977-1987年)。自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政府内部的研究机构开始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智库建设以政府主导为主,智库类型相对单一,但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智库体系。二是多元发展期(1988-1993年)。这一时期逐步兴起了一批具有独立性、创新性、灵活性的民间智库,智库体系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的局面,除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外,还出现了高校智库、企业智库等不同类型的智库,他们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国智库体系的多元化格局。三是基本形成期(1994-2002年)。随着高校智库蓬勃发展,智库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和高校智库为主体的多元化格局,不同层次类型的智库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共同构成了中国智库体系的基本框架。四是发展转型期(2003-2012年)。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地方社科院明确定位、蓬勃发展,围绕地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五是创新发展期(2013年-至今)。通过梳理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数据,截至2023年12月,CTTI来源智库数量已达988家。从地域分布来看,覆盖我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从政策研究领域来看,覆盖40个研究领域,其中“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科技政策”为来源智库关注最为集中的三大领域,分别有147家、110家、84家来源智库致力于相关研究。这一时期以打造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战略目标,智库的类型、规模和数量都朝着高水平方向发展,同时更加注重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智库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基于我国智库建设的历史考察,可以从中提取出可推广、适用性的经验模式。具体来说,一是要有明确的政策引领和战略定位,确保智库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的独立性,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学术委员会确保智库的规范运作。二是要服务重大决策,围绕国家或区域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推动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民间团体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建设科学化、专业化的新型高端智库建设体系。三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设立多种奖励机制,加强内部培训体系建设,提升研究人员的专业能力。四是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建立专项研究基金、联合研究项目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实施。五是要具有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研究网络,拓宽合作渠道。
二、河南省智库建设的发展回顾
回顾河南智库建设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起步和探索阶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竞争加剧,河南将智库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明确其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出台《关于加强中原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库体系。二是快速发展和深化阶段。河南省把握大势,坚持问题导向,设立专项基金,实施“人才强库”战略,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为智库成果的高质量产出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建立了智库成果评价机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实现智库建设的全面跃升,为河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突出贡献。三是新时代深化提升阶段。河南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型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注重提升智库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前瞻性,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支撑,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和地区性挑战,不断提升智库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的长期演进和持续积累,河南智库建设成果丰硕,朝着高水平建设新型智库的方向稳步推进。从智库建设的类型看,各类智库协调发展,成效显著。一是政研室智库。二是高校智库。三是党校智库。四是社科院智库。五是行业智库。六是民间智库。从智库人员的结构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就专业结构而言,河南智库人员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外聘专家,实现了专业人才与通才相配合、外聘专家与内部团队相结合,以此高效解决决策咨询中遇到的独特技术问题,确保智库的高效运转和持续发展。就年龄和教育结构而言,河南智库老、中、青学者皆有,其中又以中年学者(30-50岁)占据主导地位,教育程度以高学历人才为主。
三、我省高水平建设新型智库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河南省智库发展很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为推动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
第一,影响力欠缺。根据《中国智库报告(2021-2023)》,河南智库在全国的综合影响力中不突出,仅有少数机构表现良好,这反映了河南智库在全国智库系统内的竞争力不足,同时也表明河南在构建多元化、高层次的智库体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方智库产生的优秀成果,尤其是获得领导批示的智库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但多数智库优秀成果停留在被吸纳进政府相关文件,未能真正落地实施和取得实际社会实效。
第二,研究水平有待提高。受地理、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我省智库研究成果特色性、互动性不足,深入调查研究、激发人才活力、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智库在研究选题上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形式单一,只关注决策咨询研究报告,忽略了其他智库产品形式,缺乏多层次的决策服务形式。
第三,缺乏统筹规划。我省有些智库定位不明,缺乏特色,真正能够为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的高端智库较少。智库资源分散于政策研究、学术研究、行业研究等多个领域部门,由于党政部门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协调,不同智库之间的隶属关系、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存在差异,加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水平智库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智库间的研究成果、数据资源、政策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
第四,高端人才短缺。我省部分智库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仅仅依靠较为有限的财政工资难以吸引到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在智库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方面,存在待遇配套工程不足、身份确认问题复杂等问题,加上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导致人才难以在不同领域和机构之间自由流动,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消解浪费。
第五,社会与企业智库资政服务功能发挥不足。在地方推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社会和企业型智库数量较党政、科研院所智库和高校智库要少,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方智库虽然建立了属性多元的智库体系,社会智库的建设程度明显不足,不能发挥社会智库的客观立场以及积极灵活的能动作用。
四、我省加快建设高水平智库的对策建议
为更好发挥智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河南高水平建设新型智库要秉持多元化治理、生态化运营、网络化传播、数智化转型、制度化保障的“五化”发展思路,推动智库建设以平台巩固与存量提升为主,从有形智库向有效智库加速转型。
首先,多元化治理。引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各智库要紧密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对省委、省政府急需的重大课题组织联合研究,推动各类智库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全省智库合力。建设专家库与智库联盟,借鉴兄弟省份经验模式,构建专业、高效、公正的专家库,以“一个中心”为导向,同时分设多个专业领域,搭建一个定位明晰、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新型智库平台,提升智库的整体实力。
其次,生态化运营。整合资源实现共享,在省内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究基地,依托学科特长成立研究中心。打造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政府资助、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智库资金压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构建“技术-资金-制度”的三维支撑,打造有利于智库健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为智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再次,网络化传播。善于运用直接传播渠道,通过内参途径适时向决策者报送研究成果,积极参加党委政府组织的重大决策调研活动和政策实施的第三方评估活动,广泛参与决策咨询会和政策听证会,通过举办论坛、召开理论研讨会等形式开展问题讨论。灵活运用间接传播渠道,注重思想产品的全媒体传播,与主流媒体合作,通过专访、报道、评论等方式,提高智库成果传播的即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邀请媒体参与智库的活动和会议,提高智库的曝光度和关注度,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和内容形式,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再次,数智化转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智库成果的在线展示、共享和交流,借助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新兴技术,更加高效科学地处理分析各类数据信息,强化决策支撑能力,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最后,制度化保障。优化对外交流与协作制度,建立与决策机构、学术机构、智库机构、媒体机构等常态化的沟通互动与协作交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着力打造“小核心+大外围”的团队结构,比如聘请政府官员、高校学者等担任智库的特聘教授或研究人员,再比如派出科研人员到党委政府进行挂职锻炼或到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实现各方良性互动。完善上下联动制度,积极推动省、市、县三级智库的交流合作,对于研究中的信息做到及时沟通,组织力量共同开展调研,实现大型研究课题的协同攻关。加强经费保障制度,增加决策咨询类重点调研课题的资助额度,缓解智库人员因经费短缺造成的“后顾之忧”,能够真正深入实际去获取一手的研究资料。
作者:南大伟,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西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河南省高校智库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河南省高水平建设新型智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25ZKYJ1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