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有价 大陆围栏挡景严禁偷窥背后权益之争

河山有价,大陆围栏挡景严禁偷窥背后权益之争。图为今年2月11日陕西延安壶口瀑布。 (中新网)

河山有价,大陆围栏挡景严禁偷窥背后权益之争。图为航拍云南罗平九龙瀑布群。 (中新网)

中国新闻网5日报导,大陆近来多地景区出现「围栏挡景」现象引发争议。部分景区已拆除遮挡物,但背后旅游权益等问题仍待厘清。

今年5月,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沿线公路「围墙挡景」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景区此前回应,砌墙是因路段悬崖高差大、易落石,且数次发生车辆逗留阻碍交通引发交通事故。

此外,有大陆网友近日发帖称,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九龙瀑布群风景区在公路边也用围栏遮挡风景。对此,工作人员回应,该地属于自然景区,自从开发以来都是封闭式管理,公路以下都属于景区范围,围栏没有占用公路,是为了游客安全考虑。

中新网报导,「景区管理者担忧的也是客观事实,但应该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广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张朝枝表示,靠近核心景区的风景道,确实会存在安全隐患,但可以通过警示资讯、限速监控、减速带设置等方法来针对性解决,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风景道的规画理念,在风景道合适的区域设置专门的停车观景平台。

实际上,安全问题之外,围挡争议还在景区营运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不久前,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附近214国道旁也被网友发现设有围墙。德钦县文旅局工作人员对此回应媒体时就用「扶持村民」「旅游反哺」等说法解释。由于当地经济条件不好,委托德钦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日常经营和维护景点,旅游收益再发放给村民。

该工作人员表示,随着当地旅游发展,景点可能会「扩大化」,也会慢慢取消围挡,将来游客或无须前往观景平台付费即可赏景。

张朝枝表示,旅游景区遮挡物背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与旅游吸引物权有关。国际上早已经给出了答案,「滨海旅游区的沙滩属于公共资源,应该将景观欣赏权让还给公众」。

然而,旅游资源权益归属一直颇有争议。早在十年前,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保继刚就在《旅游学刊》呼吁为「旅游吸引物权」立法。他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农村开发旅游,往往还涉及村民、景区开发商等各方利益纷争。因此,他建议将由土地及其附属物的旅游吸引价值转化而来的土地级差收益及其权利进行物权化确权。

中新网报导,近年来,学界有诸多关于旅游吸引物建设以及权益分配讨论。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在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谈到,可持续的地区旅游发展是由旅游吸引物的稀缺性,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准决定,而后者来自高效专业的旅游管理营运团队。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画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画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认为,旅游吸引物权具有排他性,可以成为其他交易的标的物。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只强调物的旅游吸引价值,并不会对物的产权属性做出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说,吸引物权是农民享有乡村旅游收益分配权的法理基础。

今年大陆全国两会期间,大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就提出,「景区别都圈起来,有条件的国有重点景区应免费」。

海南三亚市政府在5月召开记者会宣布:三亚天涯海角游览区于2023年6月1日起免费开放。这是继鹿回头风景区、大小洞天旅游区后,三亚又一家国有景区拆除「门票围墙」。

戴斌表示,在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的旅游发展指导思想,要「还景于民」。

他建议,旅游景区应该分类管理。比如迪士尼等市场化营运景区,应该按照商业营运收费,政府实施价格监管。对于利用公共资源,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等发展起来的景区,应作为公益景区免费向公众开放。

戴斌表示,发展旅游经济与保障人民观景权利并不相矛盾。在这方面,杭州西湖、安徽黄山等都是范例。他提到,门票之外,景区营运应多提振来自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他说,「最大限度地让民众游得起、游得好,就不愁发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