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王者”转型,有阵痛,才有未来

一厂?E厂?上汽大众汽车一厂“关停”的背后

面对汹涌而至的新能源浪潮,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转型,成为上汽大众的关键词。

对于一个超大体量的汽车企业,“转型”绝非易事,也非一日之功。2016年,上汽大众便提出了“共创2025战略”,由此拉开电动化转型的帷幕,到2019年,投资170亿的安亭新能源汽车工厂落成,其首款ID.系列纯电车型下线,标志其全面开启新能源转型,全新的营销体系构建与营销模式的创变同步进行……

“新”的诞生,必然基于“旧”的嬗变,这本应是企业发展的规律与常态。但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日千里、燃油车销量普遍下滑的当下,作为传统燃油车时代里的“王者”,上汽大众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人们的视线,尤其是产能调整,更是引发无数猜想,上汽大众安亭一厂的“关停”便是如此。

事实梳理,多角度还原上汽大众安亭一厂“关停”

就在不久前,上汽大众位于安亭的汽车一厂“关停”的消息传遍互联网。与上汽大众的成立同步,这座工厂建成于1984年,产出了第一辆国产桑塔纳(参数丨图片),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或许是因为此,结合当下的行业背景,“关停”二字,显得尤为敏感。

但据好车君了解,说上汽大众汽车一厂“关停”并不准确。或许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梳理事实本身。

一则,是产能迁移,而非关停。在2022年7月结束生产后,上汽大众安亭一厂Polo和T-Cross两款车型的产线已搬迁至江苏仪征,迁移后生产正常。

二则,这是一次土地置换。前面提到的安亭新能源汽车工厂,最早于2018年开工建设,当时,安亭基地的土地资源已经稀缺,上汽大众便借用了原安吉物流的用地。2022年,上汽大众将汽车一厂的部分用地还给了安吉物流,作为此前新能源汽车工厂的用地置换。

三则,是功能调整。上汽大众安亭一厂虽然不再承担生产功能,但将拓展其研发中心的功能,位于安亭一厂的上汽大众研发中心二期已经全面投入使用。

四则,是员工的培训并岗,不是裁员。在此次“关停”传闻中,原安亭一厂员工的去向备受关注。据了解,这些员工在经过培训后,已经分流到MEB工厂和上汽大众在安亭的其他工厂,虽然不乏有不适应新工厂生产节奏的员工,但总体过渡平稳。

阵痛引发思考:需要转型的,不仅有企业,还有员工

安亭一厂,见证了上汽大众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如今,它的“关停并转”,以及由此而生的“员工何去何从”的困惑,折射出的,是车企迎接转型必须面对的思考,或许这一点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从产品线角度出发,伴随国内新能源A0和A00级的市场火热,传统燃油A0和A00级市场在加速萎缩。因此,承担A0级燃油车生产的安亭一厂将产能迁移,是上汽大众优化SUV和新能源车布局、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明智之举。

另一方面,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转型的背后,是效率之争。在智能化新能源时代,不论是企业还是员工,资历不再重要,效率才是唯一。

首先,便是要提升生产效率。上汽大众安亭新能源汽车工厂,不仅是上汽大众首个纯电动汽车工厂,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首个专为MEB纯电动车型生产而全新设计建造的汽车工厂,生产效率要远高于安亭一厂,转型新能源,MEB工厂是首选。

同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调整排产计划、合班生产,能带来更高的生产节拍和效率,但也对生产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者,是要提升研发效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和技术都在加速迭代,这对于车企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上汽大众“革研发团队的命”,立足本土需求,快速响应、快速产出,方能适应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如果继续延续拿来主义,只满足于引进德国本土的产品和技术,或者“受制”于传统合作模式和原有工作节拍,上汽大众将很快被淘汰出局。

行业和企业的转型大势所趋,身处时代的洪流,不进则退,企业员工同样如此,唯有走出“舒适区”,不再沉湎于过去市场和企业给的红利当中,才能成功转型,适应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这是企业转型面临的阵痛,也是员工需要适应企业转型面临的阵痛,毕竟只有经历阵痛,完成转型,才有未来。

结语

面对挑战,企业转型的力度与决心,也决定了一个企业在新时期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企业销量的回调,还是员工的迷茫与困惑,都是转型中无可避免的阵痛。在好车君看来,上汽大众已经找准了努力的方向。

王者转型,有阵痛,才有未来,而上汽大众,也正是走在这条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