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新政上路 废品回收江湖熄灯
贵阳一位母亲背着孩子捡垃圾。(新华社资料照片)
7月1日,上海回收员将在居民家中收集的可回收物装运上车。(新华社)
1月29日,广州环卫工把打扫时捡的纸箱送到废品收购站卖钱。(新华社)
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自此迈入垃圾分类「硬约束」时代。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牵涉民众日常生活的小改变,却让大陆数十年来由各族群分工,以人力筛拣垃圾的产业链出现巨变。随着「垃圾分类」措施将在上海以外的46个城市全面推广,这个来自四川、河南、河北、江苏等地人口所建立起来的「垃圾江湖」,无可避免的将在未来走入历史。
与美、日等先进国家不同,多年来,大陆的垃圾分类靠的是人工分拣,因为垃圾丢弃的混乱,需要大量一线人员手工分拣垃圾。这些从业人员在一车又一车、一箱又一箱的垃圾中寻找有价值的废品换取利润。
分工绵密各拥地盘
这样的一个行业,据估计在大陆各地至少有数十万人赖以为生,光是北京一地,当地的废品行业从无到有,至今已经有近10万的从业人员,而且还发展出非常绵密的分工体系。
熟悉大陆废品回收行业的人士指出,废品回收利润庞大,自然吸引各路人马争夺地盘。以北京为例,经过数十年来的争斗、磨合、调停、商议,北京总算在上世纪90年代初确定各方势力范围:「四川帮」负责捡垃圾;「河南帮」负责收废品;「河北帮」负责在四环外分类卖给下游加工商;「江苏帮」负责回收地沟油(馊水油)。这样的「垃圾江湖」后来也渐渐被复制到全大陆,成为行规。直到今天,还有人严格按照当年的地盘划分和线路操持着旧业。
只是,随着大陆官方的「垃圾分类」政策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个江湖已经走到末路。
产业链变得更封闭
业内人士指出,「垃圾分类」政策意味着废品回收将由过去依赖大量一线人员手工分拣垃圾,变成由政府主导、专人处理的产业,使得垃圾处理的整个产业链变得封闭,从分类到回收再到垃圾处理厂掩埋或焚烧,整个过程都在专人的监督下愈加封闭,没有社会「闲杂人员」染指的机会。换句话说,垃圾强制分类意味着这部分人没有工作空间,原先的手工劳动者只能黯然离开这个行业。
面对这个行业的巨变,有专家建议,应该将这些「江湖人」正规化,成为大陆环保生力军。中国经营网专栏作家王亚煌指出,垃圾分类需要很高的专业能力,区区几个垃圾桶的区分,对于垃圾回收来说,依然过于简单,根本无法支撑起整个垃圾回收系统,但大陆长年以来的「垃圾江湖」所建立的高效分拣团队却做到了。
因此,王亚煌呼吁,应该把这些「江湖人」吸收进要建立的垃圾回收体系,将小、散、乱的他们正规化,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才是远在分清楚是什么垃圾之外更应该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