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探索数学拔尖人才早期培养,中小学数学自带“选拔功能”是对是错?

图说:揭牌仪式现场 王蔚 摄影

在昨天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研讨会伊始,出现了一个小花絮。因为请来的都是数学界重量级人物,有参会的中学校长当场“调侃”,大咖们“不能只会揭牌,也应该多上上课”,意指大学的数学教授们要有责任多走进中小学的课堂。这个提议当即得到主办单位的采纳。

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吕长虹开宗明义,这个中心是专门致力于数学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评估遴选和一体化贯通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平台。他说,对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目前国家层面的政策基本上面向高等教育阶段或者高中阶段,对初中和小学阶段的数学“资优生”关注不够,没有建立起学段贯通的拔尖人才教育体系,也缺乏整体设计和制度保障。在实践层面,还需要厘清拔尖创新人才的含义、选拔方式、成长规律、培养模式,追踪培养效果等问题。数学“资优生”的选拔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各类数学学科的竞赛,而竞赛之外的数学资优教育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此外,数学“资优生”的甄别工具开发、能力特征、适合中国的数学“资优生”教育模式、数学资优教育的师资培养等,现在都还缺乏理论研究和实际探索。

数学尖子的早期培养问题,谁最有发言权?新民晚报记者在现场发现,华东师大昨天特邀了沪上20多位中小学校长莅会,但他们显然不只是来捧场的,而是利用这个机会道出了许多当下基础教育领域里数学教育的困境。

华东师大附属小学校长严玮懿说,即便是像他们这样的优质小学,而且又是冠名师大的附小,数学教师队伍里却没有一位是大学数学系毕业的。虽然这些数学老师平时也能把课上得很好,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蛮好看,但指望他们去建构小孩子的数学思维、数理逻辑,包括给孩子们分享数学史上的许多有趣故事,非数学科班出身的教师就有些勉为其难了。没想到严校长的话竟引来其他小学校长的认同,甚至有一所名牌初中的校长也说,他们学校40岁以上的数学教师,只有两位是来自数学专业的。这些年来数学系毕业生鲜有进入小学教育领域的,而阻力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对于数学“是大脑的体操”“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这样的论述,从中小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或许还只停留在口号上。有专家在会上直言:“拿解二次方程来说,日常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会需要运用到这个知识。那么学数学究竟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和升学吗?有的学生学数学只为了竞赛,拿了金牌被保送进大学后,很多人不到一年就提出转专业,再也不碰数学了。这个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创新拔尖人才不一定来自竞赛,这样的观点在会上赢得大家的一致赞同。但是,据新民晚报记者了解,推行“减负”以来出现了一个怪象——竞赛越来越“小众化”,很多有兴趣想参加的学生却被挡在奥数比赛的大门外。对此,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提出了一个问题:像数学班这样的培养模式,到底是圈养在鱼缸里好呢,还是就应该直接把鱼缸放置到大海里好呢?而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说得更直白:“把孩子都往竞赛上培养,这肯定是错的;但有天赋的孩子却得不到竞赛的机会,那也是不对的。教育是要引导社会改变一些什么呢,还是让社会的焦虑把教育带偏呢?”

数学在中考和高考总分里的权重大家都心知肚明,大凡名牌高中里的“尖子生”往往都是数学高手。学不好数学的学生大概率是无缘985、211高校的,这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由此,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就必然会“天然地”带有选拔功能。有校长提出,这对广大学生来说到底是受益还是受损?对于这个问题,昨天的研讨会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仍没有结论。有专家表示,这给新成立的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课题,答案只能在实践中“且听下回分解”。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