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真》科技活动竞赛与学业成绩的两难

黄爱真》科技活动竞赛与学业成绩的两难。(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儿童与阅读专栏】台湾的实验教育与教改,在中小学各级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展开。然而受欢迎的原因在于松绑教育体制,让学生有机会多元探索?抑或以「实验」、「教改」为名,更加确立课业走向「优异表现」升学的正当性?

中学生自我探索活动应列入毕业学分

笔者日前参加国家高科技整合跨领域的教育活动,进入复选的中学与大学生团队来自全台湾,在激烈竞赛下进入决选,获胜队伍将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赛活动。

竞赛团队,包括指导老师与学生,不约而同提到了学生参与尖端的国际比赛所需时间与升学课业时间的多面向角力。除了建议大学入学政策落实多元选才而非仅依赖成绩订定学校门槛,笔者也建议学生历程档案或者各项探索活动计入毕业学分,透过制度,让学校教师与家长能够充分支持中学生的自我规划与探索之路,协助学生到达自学的素养学习目标。

学生参与国家尖端科技活动学习的素养与能力

学生参与国家机器人模拟竞赛与推广等尖端科技活动,需要整合各种工程背景,以及视觉影像思考与创作、资讯程式、数学与物理等等能力,这些学生多为自然组,也有少数尚未分组的学生进入各校团队,合作完成机器人模拟竞赛任务。

达成竞赛目标的团队学生表示能力养成,多透过自学、查资料、团队讨论、指导老师或者前辈指导学习。成功进入复赛,则来自团队合作与整合的重要性、包括台湾团队,或者与国际团队合作分工与整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简报能力、经验传承等。

指导老师观察这些学生,提出对于国际竞赛,中学生相对于大学生,达到目标较为困难,因此需要花更多时间。其中学习基础理论,以及让理论得以实际运转的执行能力,加上团队合作、英文演说、临场测试与预测程式,竞赛具备了完整的学习经验。

也有团队指导老师观察,竞赛准备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与刺激,产生让学生自己想要更好的企图心,为最大收获。然而指导老师也建议,学生在课外活动与学业间,需要学习解决两者的问题,自己安排好时间,双轨并进。同时建议大学端及国家中心选才,能够支持这些学生。

笔者认为这些学生,不仅具备工程与基础自然科学的能力,在简报影片的制作上,思考影像的调性、节奏感、风格,已然触及人文素养融合自然科学的可能。例如,电影般的蒙太奇剪辑,配上崇高调性音乐的史诗般风格、或者电子音乐与插画表现的台湾流行次文化、台湾与学校行销的社会史、影像说故事能力等等。让人惊艳。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作,人文素养让自然科学更有温度,并触及生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观察。部份曾经办理自然科学活动经验的同学指出,社会与人文学科的确有可能与自然领域合作,表现在人口统计、翻译科技等。

然而在学生争取自我探索的前提上,孩子们还是必须兼顾课业考试或者比赛得名,让他们的努力被家长和老师看到,因为相对于大人期待孩子专注学业,多数家长和老师,仍然反对孩子参与需要投注大量时间与精神的课外活动,即使在学习历程上,孩子感受自己的成长。对于没有机会进入复试,但仍投注大量心力的孩子来说,因为朝兴趣努力而失败,在学习历程上看来功亏一篑。然而大人并不完全支持孩子,造成孩子更大压力。

我们的教育,要怎么给愿意突破自己,自我规划与学习的学生协助?让他们免于在自我与大人的夹缝,探索活动与课业成绩夹缝中,专注于自己的研究?

探索活动与课业兼顾的两难?

笔者接触许多台南的普通段中学生,星期一到五忙着上课、补习,星期六、日则是安排学习历程探索或者实习、志工时间。寒暑假亦如是。一周七天,一年至少三百六十天,几乎天天准备升学。许多在国小养成的阅读与对话习惯孩子,在中学六年间,逐渐沉默下来。学业顶端的孩子,有机会拥有探索自我兴趣的时间,中下段成绩同学,逐渐失去信心,差异化教学应运而生。

但终归,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有自我探索与学习的能力,或许在大人观念与教育政策上,需要更贴近孩子实务面作为,给予他们自主选择机会。如果不承认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或许回到联考,孩子们除了升学,仍有机会在中学生活中游戏,从游戏中完备自己,培养课业之外的负责任、德行或者发挥孩子天赋能力。

今年,台北数位实验高中招生说明会,尝试以孩子作为学习主体,揭开台北市政府对于教育改革与实验学校的示范作用。其中小论文给予学分,或许也可转换成为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创作、出版等等多元方式来取得学分。当孩子自己想要为未来的自己塑形时,面对来自升学导向各种困境,期待有松动的可能。

作者为台东大学儿童文学所博士

高雄光禾华德福实验学校顾问

图像出处:高雄国立科学工艺博物馆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